河西走廊——[六]丝路(5)

河西走廊——[六]丝路(5)

00:00
07:18
追溯历史,世博会最早的发源地也许就是在这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下。在张掖盟会期间,隋炀帝杨广登临焉支山的峰顶参天禅地。当年汉朝将军霍去病曾越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隋炀帝的此次西巡,让中原王朝与丝路沿途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得到了全面恢复。丝绸之路又一次向中原大地敞开。隋炀帝的西巡历时将近10个月。这是隋王朝西部战略的顶峰。也是丝绸之路中西贸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隋王朝对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经略,为后来唐帝国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年河西走廊上的盛况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念,繁华早已随风而逝,但岁月并未掩埋一切。这是一座以“骆驼”命名的古城遗址,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丝绸之路大型汉唐古文化遗址。


骆驼城,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它建于汉朝,曾是魏晋时期北凉的故都,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镇。今天的我们穿行于厚厚的城墙间,依然可以回想当年河西走廊的丝路盛景。


张掖贸易盟会结束后的第二年,隋炀帝批准开放了从张掖通往长安、洛阳,以及其他内地城市的道路。西域各国商人,甚至王公贵族,纷纷沿着河西走廊进入长安、洛阳,为中原的都市生活带来了新的面貌。丝路的畅通,让商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商旅便利,关税的降低,也使得来中原做生意变得更有吸引力。丝绸之路再度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通道。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大业五年的那场盟会,既是中西贸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大隋迅速由盛转衰的开端。一连串让国家超负荷运转的举措,令隋王朝恰是在国力最强盛的时候,爆发了隋末民变。
公元618年,仅仅做了十四年皇帝的杨广被叛军所杀,隋王朝被一个生机勃勃的帝国取代,它就是大唐。而这个帝国的建立者,正是杨广的表兄李渊。李渊为自己短命的表弟选了“炀”作为他的谥号。古代《谥法》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自此,隋炀帝杨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公正地说,正如“大业”这个年号,杨广一生短短十四年的帝王岁月,还是颇有建树的。
他开凿运河、开疆拓土、经营西域、重开丝路,奠定了大唐帝国兴旺繁荣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急于求成,不恤民力,耗尽了国力,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正如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背负了诸多骂名,杨广仍不失为一代有为之君。河西走廊理应铭记他。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28岁的李世民登基,成为后来的唐太宗。登基后不久,李世民便在长安宫殿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年逾八旬,此时已是唐帝国户部尚书的裴矩,也接到了赴宴的邀请。
宴会上,乐师们在铿锵有力的《秦王破阵乐》后,又演奏了一曲由西域传入的《西凉》大曲。这熟悉的音律,让裴矩的思绪飘回了二十年前,他想起了第一次前往张掖之前的雄心壮志;想起了编撰《西域图记》时的艰辛,更想起了大业五年,焉支山下,他为隋炀帝安排的贸易盛会,当时的宫廷乐师,似乎也演奏了这曲《西凉》。细弱的丝弦拨动了裴矩苍老的心。曲终人散,已是夕阳西下。裴矩走上了长安的城楼。他向西眺望,仿佛看见一队沿着丝绸之路走来的西域胡商,正伴着夕阳,从金光门走进了长安城的西市大街。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裴矩,这位历经北齐、隋、唐三个朝代的老臣离开了人世。他为之呕心沥血创作的《西域图记》,也在纷乱的时代中流离失散了。然而,裴矩为中原王朝开拓的西北战略,扎扎实实给唐帝国的统治者奠定了稳固平顺的基础。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很快就将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大通道。政治的稳定,开放的政策,让河西走廊商路上的贸易往来空前繁荣,中原地区的文化气象也变得多元起来。
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不断融合,唐代中国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焦点所在,并由此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伴随着唐帝国这个中原王朝最繁盛时期的到来,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河西走廊,也正在迎来属于它自己的黄金时代。———丝路 5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