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比喧嚣更摄人心魄?长津湖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底是如何震撼世界的?

寂静比喧嚣更摄人心魄?长津湖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底是如何震撼世界的?

00:00
23:07

长津湖战役,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厮杀。

一部震撼人心的《长津湖》电影,再度将国人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时刻,从观众潸然泪下的感同身受中,那些永远长眠在长津湖战场的志愿军英雄们又再一次栩栩如生。

长津湖,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地方。

很多尸位素餐的公蜘叫兽,习惯将“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混为一谈,更有甚者将那场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厮杀恬不知耻地称之为所谓的“韩战”。

它们的伎俩,无非是通过模糊历史概念,在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同时,抹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殊不知,越是这样的无耻抹黑,志愿军的形象就越是高山仰止。

因为,连作为敌人的美国,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朝鲜半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失败。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坚韧不拔的身体素质,叹为观止的战斗素养以及舍身忘死的无畏精神,给予了联合国军巨大杀伤,并成为对手挥之不去的噩梦。

所以,这场从1950年10月19日到1953年7月27日的战争,是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更是美国不愿提及的“被遗忘战争”。

而在这场美国羞于提及的败仗中,长津湖战役可谓最刻骨铭心,因为美国在这里不仅遭遇了身体上的摧残和伤痛,更经受了心灵上的震撼和冲击。

而长津湖战役,最早要从二战说起。

1945年8月6日,美国将世界上第1颗原子弹“小男孩”投向日本广岛后,国际社会尤其是苏联大为震惊。为了夺取胜利果实,苏联排除万难,按照雅尔塔协定,于8月9日即对德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发动对日作战,150多万苏联红军风卷残云,摧毁了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

由于苏军秋风扫落叶的速度实在太快,美国匆忙抛出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受降的提议,得到苏联的认可。

但随后的美国利用原子弹恐吓苏联不得登陆日本本土,于是朝鲜半岛成为唯一一个以三八线为界划分美苏势力范围的地区。

冷战格局形成后,朝鲜半岛南北受美苏影响也逐渐撕裂,随后更是分别建国。对于当时的南北朝鲜而言,统一半岛是最大的梦想,所以双方无不跃跃欲试,尤其是北方,这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刻抛弃了任蒋帮自生自灭的政策,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破坏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虽然操纵联合国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的决议,但却难以阻挡人民军势如破竹的攻势。直到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力排众议发起仁川登陆,才一举扭转战局,随后开始了疯狂的反攻。

从朝鲜战争爆发的那一刻开始,新中国就始终高度关注着邻国局势的发展,甚至预测到了美国发动仁川登陆结果。而在战局逆转后,周总理于9月30日对美国进行了措辞严厉的警告,不许美国越过三八线。

但麦克阿瑟对新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随后联合国军于10月1日跨过三八线,朝鲜战局急转直下。

面对越来越迫近的战火,新中国再也不能袖手旁观,抗美援朝势在必行。

然而,对于刚刚一周岁的新中国而言,一穷二白的基础如何能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联盟?所以出兵朝鲜的决议在几天时间里不断反复,志愿军甚至开拔后又停步,直到10月19日平壤沦陷后,毛主席才终于力排众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而在此前的10月15日,麦克瑟和屈尊前来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威克岛会面,麦克阿瑟一再强调新中国不会出兵,所以联合国军对新中国的出手毫无思想准备。

10月25日,志愿军与充当联合国军先头部队的韩军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

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在朝鲜云山地区打残美骑兵第1师第8团,毙伤俘敌2000多人,作为中美军队的第一次交锋,志愿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在猛烈打击联合国军后,志愿军随即主动退却,消失在朝鲜北部的茫茫雪原。

麦克阿瑟很迷茫,但多年顺风仗的战争经验很快又让他乐观起来,虽然不可能在复活节前让孩子们回家,但努努力,圣诞节前收兵回家还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鼓舞士气,麦克阿瑟还利用对手没有制空权的机会亲自乘坐飞机到朝鲜北部视察,当看到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时,麦克阿瑟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新中国并未出兵,即便出兵也是保护边境水电设施”。所以麦克阿瑟表演一般的脚步更急迫了,为了表现自己在高歌猛进时的闲庭信步,麦克阿瑟几乎每一步计划都通过媒体公诸于众,志愿军几乎是听着麦克阿瑟的大喇叭奔赴战场的。

麦克阿瑟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自鸣得意地军事侦查时,第九兵团的15万多将士们已经潜伏到了联合国军的必经之路上。

在11月6日麦克阿瑟重新向朝鲜北部发起进攻后,毛主席随即急调第九兵团入朝参战。

当时的1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和先期入朝的第十三兵团由四野精锐组成并适应严寒地区作战不同。作为三野精锐的第九兵团将士大部分来自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区,又长期在华东地区作战,尤其是作为解放台湾地区的第一梯队,很多战士们根本都没有见过雪。

但美国第七舰队的野蛮侵略打乱了祖国统一的进程,所以当麦克阿瑟作出了轻敌冒进的决策后,新中国急调第九兵团入朝参战。

朝鲜半岛虽小,但东西依然差异巨大,和第十三兵团在朝鲜西部迎头痛击敌人不同,第九兵团要面对的,不仅有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更有朝鲜东部平均海拔达1200多米的盖马高原。

而1950年的冬天,比其它年份都来得更早了一些,不仅早,而且更猛烈,尤其是长津湖地区。

长津湖,是盖马高原上的一个人工湖泊,位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1950年11月长津湖地区突降大雪,夜间气温更是骤降到零下40度,遭遇50年一遇的寒冬。

而第九兵团的大部分将士们,还衣着单薄。很多人以第九兵团没有棉衣导致长津湖战役时大规模非战斗减员作为污蔑领袖的证据,事实上第九兵团是配备棉衣的,但南方棉衣在面对北方严寒时根本无济于事。

所以当运送20军的列车在沈阳稍停片刻时,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将军见将士们衣着单薄大惊失色,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命令身边的东北边防军将士将身上的棉衣帽鞋脱下来扔到列车上,但这对于广大第九兵团将士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志愿军只能在寒冷的夜间行动,平均每个班只有两床棉被,导致第一天就冻伤了700多人。

除了由于联合国军的空中威胁,战士们只能轻装前进,后勤补给捉襟见肘的第九兵团将士们连基本的口粮都难以保证,只能就着雪,吞下冻成石头的土豆。后来当土豆也难以为继时,将士们只能吃草根树皮。

而对面的陆战一师,不仅有强大的空中掩护,机动能力极强的机械化装备,更有鸭绒睡袋等防寒材料,以及火鸡军用口粮。

国力的高下,在后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彼时的东线,主力为美国第8集团军第10军,下辖海军陆战队第1师、步兵第3师和第7师,加上韩军等杂牌,人数达10万人之众。

虽然第九兵团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其它所有方面尤其是武器装备则基本等于没有,联合国军一个营的枪炮,比志愿军一个军还要多。

按照毛主席的部署,第九兵团以消灭美军陆战一师为目标,这支部队在160多年的时间里征战四方所向披靡,是美军的骄傲,消灭它不仅能极大地打击联合国军士气,更能扭转朝鲜战场战局。

为了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根据志愿军现状,制定了“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作战思想。

然而,由于夜间行军的限制,更因为不断增加的冻伤等非战斗减员,根本难以按时进入预定位置,志愿军原定于11月25日发起的攻击不得不被宋时轮两次请求延期一天。

11月27日下午4:30,在冰天雪地中整整等待了6天的第九兵团向联合国军发动了猛烈进攻。

此时的志愿军将士除了大量冻伤,其余能站起来的战士们也因为严寒导致腿粗不能弯曲,只能像原木一样向前艰难冲锋,在20军和27军突然的猛烈打击下,美军陆战第1师很快被切割成4段。

但训练优速的美军很快改变阵型组织防御,以坦克装甲车在外围组成环形防御圈。而此时的志愿军携带的轻武器迫击炮大部分因酷寒导致炮管收缩根本难以使用,轻机枪为保证打响不得不时常拨动撞针,志愿军手里的武器只有步枪、刺刀和手榴弹等。

由于武器装备的悬殊差距,更因为没有制空权。志愿军只能依靠夜色掩护发起攻击,天亮则不得不撤出战斗,两军在冰天雪地中开始了惨烈的拉锯战。

为抵消志愿军的夜战优势,美军通宵发射照明弹,但依然阻挡不了潮水一般的志愿军,志愿军的冲锋号更成为联合国军绝望的梦魇。

由于武器实在简陋,志愿军始终难以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从11月28日开始,绝望的美国陆战一师为了避免被全歼,决定向南撤退。而周围的志愿军绝不允许美军逃出生天,于是美军的撤退和突围,成为艰难的“向南进攻”。

此时的第九兵团非战斗减员已经上万,战斗力大打折扣,消灭被包围美军的意图更加难以实现。而美军则龟缩到柳潭里,下碣隅里等地。并疯狂冲击20军和27军固守的阵地,企图打开南逃的通道。但志愿军不会坐视敌人逃跑,于是两军的厮杀空前激烈,甚至进行了惨烈的白刃战,阵地上到处是枪炮声、爆炸声、咒骂声刀刃拼刺的声音。

在战场愈加胶着的情况下,宋时轮改变策略,决定集中全力歼敌一部,而美军也决定集中兵力全力突围。

29日凌晨,陆战一师向下碣隅里东南的1071.1高地发动猛烈冲击下,杨根思在身边战友们伤亡殆尽的情况下,抱着爆破筒与40多名联合国军士兵同归于尽。

29日下午,1000多人的联合国军在富盛里遭遇志愿军强力阻拦,于是。240人的美军特遣队残部在经过彻夜激战后举手投降,这是志愿军首次迫使美军一个建制部队投降。

30日,志愿军第80师、81师主力和27军全军猛烈进攻新兴里,在砸碎联合国军坦克防御圈后,志愿军以大无畏的白刃战,歼灭了美国步兵第七师31团“北极熊团”3000多人并缴获其团旗,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唯一成建制歼灭敌军的经典案例。

此时的中美两军早已杀红了眼,在美军想要活下去的强烈求生欲面前,志愿军让敌人有去无回的决心更加强烈。

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这个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民族,终于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他们舍身忘死消灭来犯之敌的最强动力。

一位曾亲历长津湖战役的美陆战一师军官回忆道:“他们身着单薄军衣,端着老旧的步枪,冒着陆战队猛烈炮火和刺骨严寒前赴后继地冲过来,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令我军肃然起敬。”

12月1日,美国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再也挺不住了,在派出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被包了饺子,前来求援的“北极熊团”被全歼后,绝望的史密斯下达了突围的命令,并派出大量的飞机、坦克,配合其冲出包围圈。

见陆战一师跑路,宋时轮急令20军和27军组织追击,陆战一师败退的必经之路上,有个地名叫水门桥。

水门桥位于朝鲜古土里以南5.6公里,跨度8.8米,因坐落在一个水力发电站的输水管道上而得名,由于地势陡峭,两侧分别是悬崖绝壁和万丈深渊,所以水门桥作为咽喉要地的意义不言而喻。

为了截断陆战一师的退路,为26军创造歼灭陆战一师的机会,20军60师派出爆破小组,在12月1日中午将桥面炸断。

然后,美国工兵很快修复了木制桥面;

12月4日晚,志愿军第二次将水门桥炸毁,很快,美军就在原桥残留的桥根部架设了钢木桥梁,水门桥第二次得以修复;

为了防止志愿军破坏这个咽喉要道,联合国军对水门桥派出重兵把守,但英勇智慧的志愿军再度出击,于12月6日将桥根也一并炸毁。

然而令志愿军意想不到的是,美军强大的国力此时再度显示出了巨大能量,在得知水门桥第三次被炸毁后,美军没有从日本三菱重工订做桥梁,更没有和联邦德国下造桥订单。而是由第314空运联队从连浦机场运送了8套预制桥梁组件空投到水门桥附近。在一套落入志愿军之手,一套被毁坏之后,美军凭借其中的4套在28小时内重新恢复了水门桥的通行。

至此,志愿军再无能力毁掉水门桥,衣衫褴褛的陆战一师残部终于从水门桥上惊魂甫定地通过,并由此逃出生天。

至12月24日,美国第10军残部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标志着长津湖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长津湖战役作为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给予了联合国军以极大的杀伤,相比于西线的第十三兵团,第九兵团在东线高寒地区地作战异常艰苦卓绝。

据战后统计,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其中近1000人直接冻死,冻伤救治无效3000多人。

而联合国军方面,根据美国的统计,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伤亡6800余人,非战斗伤亡13000人,其中陆战1师战斗伤亡4433人,非战斗伤亡7313人,步7师战斗伤亡2200人,非战斗伤亡4000余人,英军伤亡500人左右。

整个战役期间,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饥寒交迫中顽强战斗,以血肉之躯对抗着联合国军的凶猛火力。相比于联合国军富得流油的枪炮,志愿军仅存的轻武器大部分还因酷寒天气而无法使用,尤其是火炮,相比于联合国军立体的火网和枪炮声大作的喧嚣,志愿军自始至终都显得太过“寂静”。

而更寂静的,是静静长眠在阵地上的“冰雕连”。

陆战一师等联合国军有惊无险地通过水门桥向南逃窜后,时任58师师长兼政委的黄朝天怒发冲冠,因为除了水门桥,他还有一道断敌后路的“保险”,那就是古土里以南隘口处,58师第172团两个连负责阻击美军,但美军却平安通过此处。

于是愤怒的黄朝天登上阵地,但却看到他的战士们依然呈战斗队形散开,只是因为酷寒,他们早已全部牺牲在阵地上。

黄朝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泪水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流。

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除了这两个连,公认的“冰雕连”共有三个。分别是死鹰岭1520高地上的20军59师177团6连,黄草岭1081高地上的60师180团2连,以及新兴里战斗中的27军80师242团5连。

虽然“冰雕连”寂静无声,但却摄人心魄。虽然没有美军脱帽致敬的浪漫情节,但却成为美军几十年来不敢直视的冰冷记忆。

战后,志愿军从牺牲在死鹰岭阵地上的20军59师177团6连上海籍战士宋阿毛身上,找到一封字迹潦草的绝笔信,上面写着: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的,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以极其劣势的武器装备,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也只有这样一群舍生忘死的人,才能撑起一个民族复兴的重任。

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