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祭祀的玄机:女性角色与文化传承

祖先祭祀的玄机:女性角色与文化传承

00:00
06:41
采蘋
于以采蘋 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 于彼行(xíng)潦(lǎo)
于以盛(chéng)之 维筐及筥(jǔ)
于以湘之 维锜(qí)及釜(fǔ)
于以奠之 宗室牖(yǒu)下
谁其尸之 有齐(zhāi)季女
召南·采蘋
《采蘋》出自《诗经·召南》。召南就是指召公管辖的南方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湖北之间的地方。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最初的封地在召,所以就叫作召公。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采蘋的内容,有时候是采一些野菜野果,用来充饥,有时候是采一些野草做成药材。在这首《采蘋》里面,采摘的植物很特别,它是专门用来祭祀的。
这是一场关于什么样的活动呢?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的意思是在哪里,“行”就是流动的意思,“潦”指的是路上的积水。
到哪里去采摘浮萍呢?南边山涧的水边。到哪里去采摘水藻呢?沟中积水的野道。
为什么要专门去采水中的蘋和藻呢?因为要开展一场祭祀。用于祭祀的植物有着更高的要求,要干净圣洁、可以食用,所以祭祀一般用的都是水菜,而很少用陆地上泥土中长出来的菜。陆菜是要用粪便来施肥的,可是水菜是在水中生长的,所以古人会认为它更干净,适合用来祭祀。
采到了圣洁的水菜之后,接下来做什么呢?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筐”是方形的编筐,“筥”是圆形的编筐,“湘”在这里就是烹煮的意思。用什么煮呢?“维锜及釜”,“锜”是三只脚的锅,“釜”是没有脚的锅。
这两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说,采来的蘋藻用什么样的器具来盛放呢?方形的、圆形的竹筐;用什么样的炊具来烹煮呢?有脚的和没脚的锅釜。
现在祭品已经处理好了,又要做什么呢?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做好的祭品要拿出来安放。放在哪里呢?在祠堂窗下的案几上。
以上几句其实就是问了一大堆的问题,然后引发了一连串的动作。我们好像看完了一组漂亮的蒙太奇:勤劳美丽的少女们不停地采摘、烹煮、摆放水菜,然后用以祭祀——就像是一幕一幕的电影画面,转场自然流畅。
直到最后,主管祭祀的人才缓缓出场。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这个“尸”不是尸体的意思,它是主持的意思;“齐”是通假字,通“斋”,是指恭敬又美丽的样子。这句话就是说,谁来主持祭祀呢?有请恭敬又美丽的少女。
我们读到这里就会发现,它是一首结构很漂亮的诗。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评价道:“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前面用这些“于以”一直在问,就像你面对群山万壑,翻山越岭之后,最后才见到了最后出场的主角,一层一层贴近。
这位恭敬美丽的少女虽然此前没有出现,但是她一直都隐藏在祭祀的环节中,让前面的这些细节变成了伏笔、变成了铺垫,一步一步地、很有仪式感地接近这个美丽的女子。我们读到这里就恍然大悟——原来就是因为她,才会发生这样一场盛大的祭祀。
在上古的时期,人们敬畏天地、鬼神和祖先。在重大的节日或者婚丧嫁娶这样重要的日子里,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是有很多讲究的:置办什么样的祭品,选用什么样的器具,在哪里举办仪式,由谁来主持都有一定的规矩。直到今天,在潮汕等一些地方依然保留了很多风俗。这些风俗是依据什么呢?就是依据这些古老的典籍。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祭祀的步骤写得很具体。因为这些步骤不能出错,否则就不吉利。
《采蘋》讲的是一种女子的“教成之祭”。《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古代女子出嫁之前,一定要祭祀祖先,祭品中的肉类要用鱼,蔬菜类就要用诗中的蘋和藻。所谓“教成”,就是说这个女孩子已经被教养成功,下一步就可以步入婚姻,去别人家了。怎么样来检验她的教养已经成功了呢?让这个女孩子来主持操办一场祭祀祖先的活动用以考查。《采蘋》描述的就是这次“教成之祭”的检验。圆满完成了,就通过了生命节点上的大考,所以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女子的这种“教成之祭”也是一种实习。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民间祭祀都是由家中的女性来出面操办的。一个女子在未出嫁前要学习关于祭祀的规矩,嫁到夫家之后,才能够驾轻就熟,从容地应付家庭的祭祀活动,成为一个成熟的当家主母。“教成之祭”相当于是毕业典礼,代表着这个女孩已经是一个具备良好教养、能够承担责任的成年人了。
我们现在的女孩子在婚前也需要做一些准备。过去可能学的是洗衣做饭、打理家务,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女孩子还要学织毛衣、补衣服,要在结婚前给心上人织一条围巾或者一件毛衣,来证明自己能做个好妻子;现在,随着现代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了,男女更加平等,对于女孩子的婚前教育,也变得多种多样。比如有些家庭会在婚前教女孩子怎么理财——这样才能够做好一个家庭的财务规划。
对古人来说,祭祀是一件沟通天地神灵的大事,它能够建立起人和世界的联系。人们在水中采摘蘋和藻,最后恭恭敬敬地把它们放在祠堂的案几上。这一系列步骤让人和自然有了一种共生的联系,它代表着我们民族古老、朴素的观念:“天人合一”“天地人神共生”,人对自然神灵要有敬畏之心。我们能够从诗中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清新活泼、宗庙的肃穆、礼乐制度的庄重以及对青年人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通过这一场祭祀活动,人们又重新与逝去的祖先建立了联系。我们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视祖先祭祀的民族之一——每当一个家族的成员步入人生的重要阶段时,我们都会通过祭祀告诉祖先,叫作“告慰先灵”,以示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
回到这首《采蘋》。看起来这首诗好像是在讲故事,讲古代女性成长和教育的方式,其实它也未尝不是一首抒情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这首诗中看到的不是形容词,一直都是具体的问题和回答,而且到了结尾要一锤定音的时候,轻轻收回来,说了一句:“有齐季女。”
最后一句既是结局,又是开端,叙事在此刻就化为抒情,它充满遐思,让人忍不住去想象:我一步一步随着长镜头走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她又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思去期盼未来的生活呢?这种朴素而美好的心情最动人心。


在这片古老的文化之中,我们一同穿越时光的迷雾,探寻那令人向往的祭祀典礼。这不仅是一场祭祀活动的精彩描述,更是对古代女性成长、文化传承与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展现。通过一项项仪式的严谨执行,我们见证了女性在家族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寻找到与祖先沟通的桥梁,最终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在尊重与被尊重中发现自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