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寻寻觅觅

第四节 寻寻觅觅

00:00
11:57
第四节 寻寻觅觅
公元1129年,赵明诚离世这年,金兵再一次南侵,他们此次甚至渡过了长江,意在抓获宋高宗。
就在此时,朝廷上突然冒出一种传闻,说赵明诚生前曾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
为给赵明诚洗刷清白,李清照决定把所剩文物全部献给朝廷。她跟随宋高宗的足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开始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旅程。
公元1129年四月,宋高宗离开临安(今浙江杭州),过常州、镇江,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闰八月,高宗启程,继续南下,九月逃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十二月到明州(今浙江宁波)。金兵则紧追不舍,相继攻破建康、临安、越州,随后向明州进发,在明州沦陷的前一天,宋高宗乘船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了。
此时,追随御驾的李清照已是一位年近半百的病妇,为了赶上宋高宗的队伍,她丢弃了衣物被褥,仅剩一些冒死守护的文物。这是她与丈夫二十多年爱情的见证。
周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李清照决定派家中两位旧吏先行护送文物去往洪州,投奔赵明诚的妹夫。岂知,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兵攻陷了洪州,李清照送去的书籍与金石,全部化为灰烬。
此时,亲人里唯一可依赖的,就是时任敕令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循着弟弟的足迹,李清照来到了台州。
但台州的形势已岌岌可危,地方长官已弃城而逃,无奈之下,李清照只能将准备献给朝廷的铜器古董和一封辩白信,一起托人带往剡溪交给当地县令,令李清照想不到的是,这批文物最终也不知去向。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节选
绍兴元年(1131年),李清照再度迁居绍兴,租赁一位钟姓人的房屋住下,一天夜里,小偷挖墙而入,又盗走了她五箱收藏。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辗转途中,她用一首词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往年,每当雪如飞絮,梅吐清芬,她便以应时香梅作为饰品插于自己的发间。今年又到了梅花开放的时节,可国势动荡,她远离故乡一个人住在偏远的地方,耳鬓的头发也已斑白,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插梅呢?
绍兴二年(1132年),南方局势稍微稳定,高宗和逃亡政府回到了临安,李清照也从越州迁居到临安。
此时,有一个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他就是当时担任监诸军审计司官吏的张汝舟。李清照接受了他,在四十九岁这年,走进了第二段婚姻。
为什么最后张汝舟能够走进李清照的生活?人在最痛苦的时候需要感情的安慰,一个女子孤身在战乱中漂泊了那么多年,恰好现在有一个男人向她献殷勤,她能不动心吗?她希望有一个人能支撑自己。而且在宋代,女性改嫁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是受社会认可的、很常见的事情。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王兆鹏)
张汝舟或多或少想骗她手里的金石文物,尽管那个时候已所剩无几,但她依然会用生命来守护这些东西,绝对不会让它们流入另外一个人的手中。
(中南大学教授 杨雨)
李清照为什么要冒着毁灭自己名誉的危险,坚决告倒张汝舟?因为张汝舟家暴,他把李清照往死里打,李清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李清照为了活命,宁可不要一个女人的名誉,也一定要离婚。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王兆鹏)
于是,刚结婚三个月,李清照便提出了离婚请求,而这一请求却被张汝舟断然拒绝。无奈之下,李清照检举了张汝舟虚报举数入官的事情,此案甚至惊动了宋高宗。张汝舟最终被查实罪行,开除公职发配到了广西柳州。李清照终于脱离了这段不堪的婚姻。但依据《宋刑统》,她也要承受两年的牢狱之苦。
当时宋代的法律规定,儿子检举父亲、妻子检举丈夫,如果罪名成立,是要连坐的。所以张汝舟罪名成立的时候,李清照也同样被抓去坐牢。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王兆鹏)
但是她没有办法,如果要离婚只有这一条途径,她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摆脱那个无赖的纠缠。
(中南大学教授 杨雨)
李清照那时在精神上痛苦不堪,她心里肯定非常清楚,只要去告张汝舟,就一定要付出名誉扫地的代价,但是她义无反顾。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王兆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知道,如果史书中有她的一席之地,这场离婚诉讼一定会让她背上万世的骂名,但她依然要做。我觉得这就是李清照,她不在乎别人骂她。
(中南大学教授 杨雨)
这件事情传到了李清照在朝中为官的亲戚那里,因他们施以援手,李清照在狱中关了九天后被释放。当她走出监牢的那一刻,恍若隔世。
同时代的王灼说李清照“晚节流荡无归”;陈振孙说“晚岁颇失节”;胡仔说“传者无不笑之”。
关于晚年再嫁的是非,李清照本人并没有留下太多文字,也许在李清照心里,这是一段她不愿再提及的往事。
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待李清照从那段苦难中走出来,已是临安的深秋,经历过这场婚变,原本就疾病缠身的她越发虚弱,几乎终日与药炉为伴。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然而即使病痛缠身,李清照依然豁达,当身体稍微康复,她就强撑着下床活动了。
晚年,孤苦中的李清照主要通过回忆她与赵明诚的点点滴滴,来打发日常的寂寞无聊。两人在青州十年安逸的生活,是最治愈她的记忆。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节选

我天生记忆力好,每次饭后,就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问对方某一典故出自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有时因猜中了举杯大笑,以至于把茶洒入怀中,反而饮不到一口。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她多想那样过一辈子啊!她把夫妇二人所藏金石书画的经过、与丈夫的悲欢离合、最后物散人亡的悲痛欲绝全部写进文字,完成了《金石录后序》。
绍兴四年(1134年)秋天,金人再度南下,战火弥漫。跟随逃难的人流,李清照从临安来到了金华,在一户姓陈的人家暂时安定下来。
位于今天浙江金华的八咏楼,是一处著名的登临胜地,此楼坐北朝南,楼高数丈。曾几度历经沧海桑田,又见证多少浮世悲欢。
那一日,李清照登楼凭吊,但谁又能懂得她此刻的心情?家国之愁,涌入李清照的心头。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题八咏楼》
若南宋朝廷依旧不思反击,收复失地,眼前的大好河山怎会有安全保障。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妇,以笔为戈,发出了让无数男儿汗颜的忧国忧民之音。
靖康之难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文学创作而言,这是一个时代赋予一个女词人的“红利”,请记住这个“红利”是要打引号的。因为它造成了国家和个人的极度痛苦,但是又催生了文学的伟大。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才情横溢、吟风弄月的女词人而已,绝对上升不到伟大的高度。正是因为这种历史事件赋予她家国之思,她才会获得更高的道德评价和伦理评价。
(中南大学教授 杨雨)
绍兴五年(1135年)的暮春,无心赏春的李清照写下了《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她一直在漂泊,到金华以后,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了。但她毕竟是一个孤寡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可以想象。她在这里的物质生活应该不会太差,随便拿一件文物出去换点钱都不是问题,宋高宗曾经让一个太监到她家里购买文物。我觉得不是钱的问题,她是精神生活孤单。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王兆鹏)
同年四月,被掳去北方的徽宗,在疾病中走完了他五十四岁的生命。大约这一年夏秋间,李清照由避乱之地金华重返临安。彼时的她,也已经五十二岁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被朝廷定为新都的临安城里一派节日盛景,其繁华热闹竟丝毫不逊于当年的汴京。而这一切却没有给她带来一丝一毫的喜悦,倒勾起了她心底无边的思念与愁绪。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中州盛日之时,一到元宵节,大家就结伴而游。现在她却是孤寡一人,没有任何人陪伴,也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还出去干什么?出去看到眼前的快乐只会想起往日的欢乐,更加深了当下的痛苦。这里还表现了她的忧患意识,其中有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今天是晴天,明天可能就下雨。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发自内心地获得快乐和安慰。今天这种过年过节已经不是当年在汴京的繁华,无论今天的灯怎么好看,时代已经变了,已经回不去了。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王兆鹏)
一再的颠沛流离,婚变的残酷打击,晚年的凄凉无依,人世间种种苦难劫数她都尝了个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晚年,回到临安的李清照生活相对安定,而那却是南宋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宋高宗与金签订绍兴和议,甘心对金称臣赔款,还额外送上了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换来了东南暂时的安定。
晚年的李清照也喝酒、插花、赏春,但终究还是无法掩盖内心的凄凉悲苦。
一个文人,尤其是一个女性文人,她命运的悲苦反而成就了她文学的伟大,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我们没有办法解决。
(中南大学教授 杨雨)

从现存作品看,李清照在六十岁前后似乎已经搁笔,如同谢绝香车宝马贵人的邀约,她用孤独和沉默来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抵触。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在临安一处安静的院落里孤独寂寞地离去,享年七十三岁。而李清照具体葬于何处,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
前半生幸福美满,后半生孤苦无依。世人都说,大喜大悲丰富了李清照的生命;世人都说,大起大落帮助她登上了文学的殿堂;世人都说,她是千古第一才女,她是婉约词宗。
终其一生,太多的幸运与不幸,一起降临到了李清照的身上。
“这真是漫长的一生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