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韩康伯谁也不得罪
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①。临成,以示韩康伯,韩康伯都无言②。王曰:“何故不言?”韩曰:“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王中郎: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时称“江东独步”。贬抑庄子之学,颇尚刑名学,著有散文《废庄论》,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书四行,亦有文集传世。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死后追赠安北将军,谥号“献”。
伏玄度:伏滔,字玄度,平昌安丘(今属山东)人。有才学,桓温用为参军,甚加礼敬。桓温平寿阳后以功封侯,任永世(今江苏溧阳)令。太元(376—396)中,拜著作郎,专掌国史,领本州大中正。后迁游击将军,仍兼任著作郎。卒于官。
习凿齿(?—383):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气,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谈名亦称著一时。精通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等。亦精通佛学,曾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桓温为荆州刺史时,曾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屡任别驾,处于机要,任职理事颇有功绩,有“刺史之半”之称。后因与桓温政见不合,被降为户曹参军,又被外放为荥阳太守,最后卸任归乡。其晚年经历存在争议,一说曾被苻坚征召,于长安会面,后仍回襄阳,襄阳为晋室收复后,习凿齿被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另说习凿齿因不屈于苻坚逼用,为避杀身之祸而隐遁江西新余白梅。
韩康伯:韩伯(?—约385),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幼颖悟,及长,清静平和善于思辩,用心于文艺。有善理,善清言,哲学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主。其舅殷浩称赞他能自定位置,显然是个超群的人才。后举秀才,征召任职皆不就任。晋简文帝居藩时,引为谈客,从司徒左西属转任抚军掾、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入朝任侍中。后改任丹阳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病重后改任为太常,未就任即去世,年四十九,追赠为太常。
青、楚:青州和荆州。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青州包括东部和东北一部分,东晋时治所在东阳城(今山东青州);楚国旧号荆,所以这里称荆州为楚,荆州包括中南和西南一部分,这里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②临:到。
无可无不可:语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自谓“无可无不可”,意思是说这些“逸民”的做法没有是非高下之分,他不像他们那样非要选择一种不可。
【译文】
北中郎将王坦之叫伏玄度、习凿齿两人评论青州、荆州两地历代人物。等到评论完了,王坦之拿来给韩康伯看,韩康伯一句话也没说。王坦之问他:“为什么不说话?”韩康伯说:“他们的评论无所谓对,也无所谓不对。”
【读书感悟】
看完这段文字我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和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伏、习二人辩论青、楚历代人物的优劣得失,实际是各自赞扬家乡有头有脸的人物,加之又有比较的意味在,少不了会有激烈或偏颇的地方,韩康伯是能自定位置的人,自然知道自己的话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会被人瞧不起,而说深了或是说偏了又引起他们的不满,急中生智用孔夫子一句“无可无不可”,既显示了自己的学识,又不得罪任何人,这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