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课
佛法正见八要(续)
4、增上缘的作用
(1)管理自心
戒是一种规范,所谓“制心为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管理自己的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由意业为主导,如果一来就说主宰自己的心,难以做到,因为我们凡夫放任惯了,就像猴子、就像野马。所以一开始就要由外在的规范行为,反过来制约自己的心,管理自己的心——就像驯服野马必须套上绳索。当心规范了,老实了,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主宰,从而“因戒生定”,修行上才可能得益。一来就想天马行空,得“大自在”,想当然罢了。
(2)成就法器
一位修行人,要能够承担出世间的佛法,必须是个法器。所谓法器,是指堪以荷担如来家业,圆满传承清净佛法的人。而这个法器必须依心而成,以此心器来传承佛法,而心器的构成在于以戒为本。有三个条件:不破(不破根本戒)、不漏(大戒不破)、不染(小戒不破)。三个条件完全具备,堪为第一等法器;具前二种条件,为中等法器,只具前一种条件,勉强合格。
戒律代表着十方诸佛的清净相,你持戒清净(重在心),自然与佛心相通,与清净佛法相通,也就是完美无暇晶莹剔透的法器!
有许多修心地法门者,自许自己是大根器,不拘小节,对戒律好像不屑一顾,却不知心法持的是心戒,比有相戒更严格,起心动念就是犯。你这样有漏、有染是与法根本不相应的,不过学的是佛法的皮毛相,并没学到佛法的心髓。连儒家的孔夫子都知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你想得到最完整的传承,就靠一心恭敬、一心尊重。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圆满地传承三世诸佛的清净佛法,才堪以荷担如来家业!
(3)防非止恶之加持
从“防非”一方来说,戒律不是绳索,而是“保护栏”,保护你免得滑下罪恶的深渊。再者,一个人的阳刚之气是防护妖魔侵身的护身盔甲!而盔甲如何构成呢?心有正气――由心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使妖魔鬼怪不敢侵身。而能散发浩然正气的心如何构成呢?――善与戒。再加上定,则强化这付盔甲的厚度和强度!
虽然佛在制戒之时,是因事、因地而制,但是其背后有一个精神特质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你尊重这个戒法,一心恭敬,特别在受戒的时候,对戒律有殷重心,你的受用就会很大,就能够得到相应地加持。最初的表现是得戒体,具有能够防非止恶的功能,持戒比较得力。若是以轻慢心去应付应付,走走过场,就没有多大意义。
又如修行人在修法过程中遇上妖魔鬼怪的干扰,如果能持戒清净,并依时诵戒本,自然就清净了。可以说,越是修行好的人就越是持戒清净,反之,若是屡犯不改,可见你的修为程度如何了。
有一个例子:“宾国有龙,名阿利那,受性暴恶,住处近僧伽蓝,数为暴害。时有五百罗汉,共集以禅定神力而不能遣。后有一人,不入禅定,直弹指语言:‘贤善,远此处去。’龙即远去。诸罗汉问之。彼云:‘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病症,或与前世犯戒有关,从而在你命运上、身体上留下“印迹”——某一段人生旅程坎坷,身体某部位有病症。如果仍在这方面犯错,“病态”会持续发展;若是就此忏悔、持戒,那么这个“病态”就会好转。
(4)护助法之功用
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时往往会吩咐一句:忌油、忌辛辣食物,不能吃什么,少吃什么等等,就是说,如果你不有所忌口,神仙药也不顶用。佛法也是如此,若无禁戒,再修什么大法、神咒也无济于事,或者修成邪法去了。还说:医生不行,药不行。就像许多人修某密法,没能坚持千座的且不说,而过了千座却不见预期效果的彼彼皆是。为何?因为不见经中的“十种持”——“持戒不缺,常摄在定,好施众生,断除憍慢…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莫生偷窃,断非理恶,莫行谄佞…如是十事,能断除者,是持法证,决定直至无上菩提,更不退转。欲修金刚身,满足不难。”你没有这个行持,教理又不通,若能成就反倒奇怪了。
(5)福德的增上
在世间法上,你有贵人帮助,事业就容易成就;如果有靠山的话,所得的待遇,与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你是富二代或官二代,那你起步的平台就非常高。而没有贵人或靠山的平民,只靠自己打拼,一辈子或有可能只能维持温饱。在佛法中来说,你皈依受戒之后,佛菩萨就是你最大的贵人、最大的靠山,那么你的福德就会是翻倍翻倍地增上。当然,受了戒又犯戒,功德也相应地漏失,这是对等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说:
王今所受诸福乐 往昔曾持三净戒
戒德熏修所招感 人天妙果获王身
若人发起菩提心 愿力资成无上果
坚持上品清净戒 起居自在为法王
神通变化满十方 随缘普济诸群品
中品受持菩萨戒 福得自在转轮王
随心所作尽皆成 无量人天悉遵奉
下上品持大鬼王 一切非人咸率伏
受持戒品虽缺犯 由戒胜故得为王
下中品持禽兽王 一切飞走皆归伏
于清净戒有缺犯 由戒胜故得为王
下下品持琰魔王 处地狱中常自在
虽毁禁戒生恶道 由戒胜故得为王
以是义故诸众生 应受菩萨清净戒
善能护持无缺犯 随所生处作人王
若有不受如来戒 终不能得野干身
何况能感人天中 最胜快乐居王位
是故王者非无因 戒业精勤成妙果
5、几种戒律的区别与统一
如果说三皈依是信佛的标志,那么戒律也可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居士资格,或僧人资格的标准。戒律的戒相有多种,居士戒倒还统一。出家戒中,沙弥戒也无争议,而声闻比丘戒与菩萨戒却有一定区别,其中条款还有不同之处。菩萨戒中又有梵网戒本、瑜伽戒本的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呢?那么如何会通呢?既然佛法是圆满不二的,既然诸佛是不二平等的,既然戒律是佛制定的,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戒律,都必然有一个统一的精神实质在。抓住这个源头,一切矛盾就能理顺,就不存在矛盾。看下面一图:
由上可见,菩萨三聚净戒,统摄一切律仪,最能完整体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制戒精神。而且,有广有狭、有层次、有深浅,就像上学次第、修行次第,不同的根器及不同的修行阶段配修什么样的法,相互之间一点也不妨碍,不可能说小学课程与中学课程矛盾,中学课程与大学课程矛盾了;也不是说上了中学就鄙视小学课程,上了大学就瞧不起中学课程。因为中学基础都不好,即使在大学里学习也是困难重重,还得补课,想绕是绕不过去的。这里主要重在知见正,有圆满的眼光,并以目前对境所适用的戒为主,而又不断地趋向、统归于根本。
声闻缘觉重在自利,而菩萨重在利他,两者的学修阶段不一样,就像在学校专业学习,与工作后的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有差别的。所以前者制戒,约境而制,后者制戒,约心而制。如果执著于比丘戒,而否定菩萨戒,那么你就只能自利,就只可能把自己陷于一种境界当中而得不到突破;或者依菩萨戒而小看比丘戒,那你这个菩萨戒是无根的。两者都成了法执中的教条主义。只有善于体会佛陀制戒的精神,体会佛法的根本特质,才可能通达持戒波罗密。
从实修来说,不面对种种境界,八识田中无量的尘沙惑就发觉不了,清除不了,根本无明就无法破除。所以,只有进入世间利益众生才能圆满成佛。而要入世,所持的比丘戒也就不可能完全适用了。菩萨戒本中说得很明白,这其中有共与不共的部分。菩萨要自利利他度众生,自然在身份上也就有千百种花样了,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参的许多善知识,既有菩萨、比丘、比丘尼、长者、仙人、居士、主地神、主夜神,也有婆罗门、外道、船师、童男、童女、妓女等;又如《维摩诘所说经》中的主人公维摩诘大士,现居士身。当然,你只学了菩萨的模样,却不具备菩萨的品质与心肠,那就成了借名号而博取名闻利养之徒了。
济群法师说:“佛法的核心是解脱,持戒同样是以解脱为目的。戒律虽然称为别解脱,但只是在事相上别别解脱,并非究竟解脱。因为究竟解脱是依无漏慧的力量,而无漏慧的开发来自空性正见。因此,持戒须以空性见为指导,在识达开遮持犯的前提下,了知持犯相亦了不可得。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在世俗的缘起因果中,开遮持犯相虽宛然存在,但在胜义的空性中,开遮持犯相也只是因缘假相。倘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就会像道宣律祖所说的那样:‘执则障道,是世善法’。”
所以,如果缺乏般若智慧的指导,持戒就成了自我束缚、自我装饰的片面、孤立的形式,“(济群法师)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