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正在成为城市新的竞技场。
2024年上半年,多地亮出新筹码。武汉东软软件园开园,加码智能汽车软件;鸿蒙落户成都,全国首个鸿蒙生态产业园正式挂牌;天津立下“信创第一城”的目标,加速打造8.67平方公里的“天津软件园”。
纵观我国的软件产业,北京已经连续两年收入超2万亿,是绝对的龙头。深圳、上海表现也亮眼,2023年软件业务年收入均在1万亿以上。第三梯队的杭州、南京、广州,一个数字经济第一城,一个是首个中国软件名城,一个发达经济城市,悬念也不大。
目前来看,城市间的竞争主要来自第7到12位的城市。这6座城市,虽业务收入体量暂时有限,却各有看点。
其中,无论是在业务收入,还是软件名城评估中,济南、成都表现都相对突出。青岛、武汉,则是去年仅有的两座业务收入增速超过20%的副省级城市,势头迅猛。重庆、天津虽不在软件名城之列,也已连续两年对全国前十名展开攻势。
前十名的宝座炙手可热。谁将登上第三梯队,成为下一匹黑马?
【1】
从近两年的表现来看,成都、济南实力强劲。这两座城市在软件产业7到12名的城市中,犹如“犀牛”:体量大,地位也相对稳固。
年初,工信部公布了2023年中国软件城市名城评估结果。在14个通过年度评估的城市中,深圳、杭州、北京包揽前三。成都位于第6名、济南位于第7名,领先武汉、广州、苏州、青岛、厦门、福州、无锡。
再看2023年副省级、直辖市城市软件业务收入。济南以5315亿元位列第7名,成都以5278亿元位列第8,是7-12名中仅有的两座收入超过5000亿元大关的城市。领先第9名的青岛至少806亿元。
这个差距虽称不上断层,但已经有了明显的优势。
不怕对手实力强,就怕对手实力强还努力。成都就是在这样一个努力的“尖子生”。
今年尚未过半,成都已经吸引了国内两大巨头落户。6月,软件名企鸿蒙的生态创新中心和全国首个生态产业园落户成都锦江软件园。5月,我国车企巨头吉利也在成都高新区设立了工业软件全国总部。
按照成都官方的说法,截至2023年,已经有70多家国际IT巨头在成都落地。
除了强企招引,成都也拿出了真金白银鼓励软件发展。根据成都本月出台的AI产业新政,“首版次”软件产品可以获得最高250万元的补贴。
成都稳步前进的同时,济南正蓄力打造自己的“杀手锏”——软件产业园。
济南软件看齐鲁。位于济南高新区的齐鲁软件园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软件园之一,也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在2022年,齐鲁软件园软件业务收入达到了2850亿元,位列全国第3,在济南当年的软件业务收入中占比超过六成。
一家独大固然能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却不足以推动软件产业的全面发展。
2023年,济南市发布《加快软件名城提档生计三年行动》。在其打造的“七名”工程中,软件名城后紧跟着的就是软件名园。具体目标体现为: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软件名园5家以上。
目前,除齐鲁软件园外,济南市还有另一家省级及以上软件园:明湖国际信创产业园。名园对地方软件产业的推动作用,也可以在这家产业园上得到印证。
截至去年,明湖国际信创产业园已经吸引了中国电子、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落户,并签约华为“三个创新中心”。
也难怪,济南在软件产业提出“多园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在“一园引领、多园协同”的布局下,济南余下的13个市级软件园,谁会成为济南软件产业的第三个筹码,同样值得期待。
【2】
如果说济南和成都是稳定输出的“犀牛”,武汉和青岛近年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则如一头“猎豹”:体量虽小,但势头凶猛。
2023年,青岛市软件业务收入为4472亿元,武汉市为3024亿元,纵向对比其它副省级、直辖市城市,这两个成绩只能位于第9和第12名。但横向对比下,可以看到这两座城市在软件产业的潜力。
对比2022年,青岛市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73%,武汉市软件业务同比增速为20.12%。青岛、武汉成为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14强城市中,仅有的两所增速超过20%的城市。
时间跨度拉开。2021年至2023年,武汉市软件收入分别为2159亿元、2518.63亿元、3024亿元,增速分别为13.21%、20%、20.12%。基数不断增大,增速却不断提高,足以见得武汉的软件产业发展之迅猛。
而武汉还在加码。
5月,“国内软件第一股”的东软集团在武汉建立了第三个研发基地。东软华中地区的有关负责人接受大刚观察采访时表示,武汉研发基地在东软的发展中举足轻重,将面向中南和西南的市场。
6月,达梦数据上市,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其间,湖北省经信厅还发布了《湖北省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年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10亿元、50亿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奖励。而武汉,被定义为湖北工业软件产业布局的核心。
我们再看另外一头“猎豹”——青岛。如果说武汉软件产业的“狂飙”在于智能汽车软件这一新的增长极,青岛就主要归功于领军企业。
2023年,青岛市企业在中国软件百强占据了4个席位。这个数量虽不算突出,质量却可圈可点。
青岛市的海尔集团技术中心在百强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深圳的腾讯、华为和北京的百度、中国通信,领先杭州的网易。
另一入围百强的青岛企业海信集团,居第14位。至此,在北京、深圳、杭州企业林立的前20名,青岛已经拿下了2个席位。
对比2019年的软件百强名单,彼时,海尔集团的排名在第9位,海信集团则位于全国15位。5年过去,青岛这两家软件龙头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全国前20名中仍能更进一步,足见其实力的强劲。
如此看来,软件领军企业的增值正在推动青岛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
【3】
上述四座城市外,在去年的软件业务14强中还有两座表现亮眼的城市:重庆和天津已经轮番当了两年的“前十守门员”。
2023年,重庆市软件业务收入3152亿元,居副省级、直辖市城市第10位,天津3119亿元,居第11位。2022年,重庆、天津的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2707.48亿、2813.08亿,分别居第11、第10位。
但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中国软件城市名城中,并没有重庆和天津。这两座直辖市犹如两匹野蛮生长的“野马”,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路子。
今年初,天津立下了打造“信创第一城”的目标。
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关乎我国的信息安全,是我国“新基建”的重要内容。
到2023年底,天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信创产业链布局。这在全国是鲜有的优势。
为了拿下“信创第一城”,天津还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信创产业基金,并每年拿出10亿转向扶持资金。2023年,天津促成了与华为、百度等软件头部企业的合作,努力有了回报。
软件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除了扶持企业发展,天津也在建立自己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南开大学为例,其软件学院已经和字节跳动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企业根据需求向学校提出课题并提供资金,校方进行科研。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
无独有偶。重庆也为培育软件人才建立了专门的体系。
去年9月,重庆提出打造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并由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15家成员单位共同牵头,培育数万人才。
以万计的软件人才供给,正在服务重庆发展软件企业的“重头”——“满天星”行动。
2022年,重庆进击软件强市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其发布的《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中提到:到2025年软件业务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行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完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中就有一条:要新增软件企业上万家。企业汇聚着产业链上的人才、信息和资金,那重庆就主打一个软件企业“遍地开花”。
为了吸引软件企业入驻,重庆提供办公楼“拎包入住”的服务,并在租金减免、购房装修、网络通讯等方面为新入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在当地的努力下,到2023年7月,重庆市新增软件企业4500余家。也是在这个时候,重庆发布了《加快培育“启明星”“北斗星”软件企业实施方案》。将软件企业培育的目标,转向具有竞争力和链群带动力的企业。
今年的第六届西洽会上,重庆市完成了“满天星”行动计划第三批重大项目专场签约。至此,重庆市已经引入了50家重点企业、超510亿元投资。重庆的软件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站在发展的不同角度来看,这六座城市各有千秋,都称得上是软件产业的黑马。但一座软件名城的成长和一个万亿级产业的迭代,不在一朝一夕。
谁能入主第三梯队,我们拭目以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