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靠谱吗?
关键词:比较优势,学费,制造业回流
我们有理由问:当美国的精英阶层做出制造业外迁的决定时,他们难道没有预料到给美国工人阶级造成的冲击吗?当然不是。事实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诺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早在1940年代就曾发表过一篇论文,预见了这样的后果。
萨缪尔森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如果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穷国来生产,富国本土只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意味着,在穷国,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大,对资本的需求变小,工人的工资会上涨,社会贫富差距会缩小;反过来,在富国,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小,对资本的需求变大,工人的工资会相对下降,社会贫富差距会加大。
在这篇论文发表30年后,也就是1970年代,这样情况在美国真实发生。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对此,萨缪尔森本人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工人阶级的困境只是暂时的现象。萨缪尔森在另一篇论文中指出,因为穷国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富国专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这种全球劳动分工将提升富国的国民总财富。整体的经济蛋糕做大了,到时候,再配套以完善的社会再分配体系,也就是把部分财富从富人转移到穷人那里,那么最终来看,富国的工人群体收入也会增加。
萨缪尔森这个推论对不对呢?应该说,萨缪尔森“预料到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美国制造业外迁之后几十年,美国工人阶级不但没有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反而每况愈下,这出乎很多学者的意料。事实证明,学者们为工人阶级设计的“向上攀爬”之路,似乎走不通。
比如大家会认为,“树挪死,人挪活”,“锈带”没有工作机会了,你可以搬到有工作机会的地方去,搬到更高工资收入的地方去啊。对于精英人群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世界公民”,只要钱给够,他们可以立马搬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去工作。在他们看来,待在一个地方原地不动是个错误。如果你安定下来,就限制了你的事业、你的财富、你的智力发展。
但是“后排美国人”不一样,他们有不一样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美国底层》的作者阿纳德曾向很多个被困在落后地区的“后排美国人”提问:“你为什么还留在这里?”被问到的人会一种困惑的眼光看着他,因为答案太明显了——“这里是我的家。”
一位退休的机械师这样说到:“我不想离开。我想要这样的生活。每天都能看到和我一起出生的人,和家人在一起。我住的地方离我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和他们的家只有900英尺。我的孙子们离这里只有900英尺远。我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也确实会看到他们。你还能要求什么呢?”
阿纳德说,“后排美国人”比精英人群更看重家乡的价值。这里是许多人所拥有的唯一的人脉网络,唯一让他们拥有一个重要角色的社区。“它是关系纽带,是人脉网络,是朋友,是家人,是教会,是少年棒球联盟球队,是美发店里你熟悉的流程,是酒吧里的老顾客,是工会大厅里的熟人,是电子烟商店里的工作人员,是半价电影之夜的常客,是周二晚上打篮球的家伙。”而搬家,则意味着摧毁他们的身份,破坏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系统。他们的幸福感会减少。他们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不需要花钱的好东西将不复存在。
正因为如此,当锈带衰落时,又一次的大规模经济移民并没有出现。确实有一部分人离开了——通常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钱人以及有关系的人,但更多的人被困在原地,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走出去。
好,如果老一辈工人无法离开,那么,能不能努力让下一代走出去呢?就像万斯那样,他母亲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但万斯可以通过努力,考上大学,从而扭转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是,万斯的经历是他们同龄人中的一个奇迹,完全不具有代表性。
万斯在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参加了伊拉克战争。万斯在海军陆战队表现突出,担任了美国东海岸最大军事基地的媒体联络官,经常在电视上代表军方观点发言。正是因为他在军队的优秀表现,让他后来得以顺利就读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法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让他得以完成学业。
要知道,今天美国高校的学费之高,已经不是一个工人阶级家庭能负担得起的。据统计,美国的本科毕业生有将近70%在离校时身负债务,平均负债超过3.5万美元。截至2016年,美国有4330万学生总共借了1.3万亿美元的助学贷款未偿还。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学毕业时身上背了高达30万美元的助学贷款,他在毕业后足足还了21年,在43岁的时候才把助学贷款还清。
抛开学费的部分不说,本身要申请优秀的美国高校,就不是“后排美国人”能做到的。这需要获得必要信息的渠道,包括如何申请学校,在哪里申请,录取规则,等等。你还需要各种人脉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加持。
如果你出生在正确的社区,拥有正确的家庭背景,那么你可以凭借家庭支持和长辈经验顺利走上这条路。就而对这个群体之外的人来说,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很多家庭根本就不认识上过大学的人。更何况,很多家庭的状态非常糟糕——父母吵架、离异、失业、酗酒、吸毒、坐牢比比皆是,他们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本学不进去,读大学的机会非常渺茫。而在当代美国,上不了大学,意味着将永远被排斥在精英阶层之外。
对锈带工人阶级群体来说,继续留在故乡,没有工作可干;通过“经济大迁徙”到发达地区找工作,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工人子弟通过上大学出人头地,这条道路也几乎被堵死。那个曾经人人皆可攀登的向上阶梯不复存在,“美国梦”破灭,这是他们陷入绝望的原因。
美国精英阶层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之前严重低估了制造业外流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有没有可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呢?
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开启了“重振制造业”战略,于2009年12月颁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0年8月颁布《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将制造业确定为美国核心产业。2010-2016年间,奥巴马政府又陆续出台了《美国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振兴美国制造业与创新法案》《美国创新与竞争力法案》《清洁能源计划》等法案,进一步支持高端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2017年特朗普上台之后接着搞,开启了“重振制造业”2.0版本,以各种手段威胁美国跨国企业的制造业岗位回流。
那么,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效果如何呢?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有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看,美国制造业持续衰退的大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从投资增速看,1980-2006年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5.2%;2003-2006年这个数字下降为4.6%;2010-2019年进一步下降为4.1%。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由1980年代的20%,下降到2008年的13%,再继续下降到2019年的11%。从就业人口看,美国总就业人口中从事制造业的占比,从2015年的12.5%,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10%。
为什么美国政府持续10年以上的“重振制造业”战略,却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对此,学术界有很多讨论。比如,认为美国金融业的过度繁荣侵蚀了制造业的发展空间;美国国内生产的高成本阻碍了制造业回流;制造业具有产业集群效应,培育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成效;等等。
就拿苹果来说,特朗普在总统任上强硬喊话库克,要求他把“该死的电脑以及其他产品的生产留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而库克淡淡回复一句“在美国组装iPhone还不现实”。库克给特朗普算了一笔账,把iPhone组装线搬回美国,按美国的生产成本根本不赚钱,而把组装线留在中国,每年能给苹果带来超过500亿美元的净利润。你是想要一个不赚钱的美国工厂,还是想要一个每年能给你赚500亿美元的外包工厂?特朗普毕竟是生意人,这个账他还是算得过来的。
换句话说,想通过制造业回流的方式来解决美国“锈带”工人阶级的困境,短期内是很难看到成效的。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重振制造业,会否不切实际啦?转型才是出路吧?毕竟时代过去了
我所耽心的是:中国的制造业会重蹈美国的覆辙吗?
地球村、经济一体化都是得利者的骗话。
主播声音好听,解读的非常清晰。棒棒哒!
时代的红利
解读很不错,希望有更好的作品
说的到位清晰,引人入胜!
不可能,美国工人的工资成本那么高,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崛起个毛啊!
打开了二门儿了……推荐好友🎧月票5⃣️送⬆️@余大令 很专业。好听话题。触及内心深处问题。
Johy_Z 回复 @Johy_Z: 我们这边留美学生的多人家庭的孩子真幸福……
大学时读过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老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进了富人口袋里的钱💰他们还肯掏出来给穷人?谁会嫌钱多呢?看看那些世界首富,除了作秀和被迫的,谁在乎工人阶级了?哪个国家的资本家都一样的!
AI小书童 回复 @Roger老师: 小主人说的太有见地啦,人与人之间真的常常存在隔阂和理解的偏差,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开阔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世上一切问题都不是太大的困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