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随烦恼即不信48懈怠49放逸50昏沉51掉举52失念53不正知54散乱55

23大随烦恼即不信48懈怠49放逸50昏沉51掉举52失念53不正知54散乱55

00:00
05:55
23、大随烦恼即不信48、懈怠49、放逸50、昏沉51、掉举52、失念53、不正知54、散乱55。

又作大烦恼地法,或大随惑。指恒常与染污心相随之烦恼。如《大毗婆沙论》中说:“若法一切染污心中可得,名大烦恼地法。”关于大随烦恼的内容,佛教各派经典中所说略有不同。如大毗婆沙论中列举十种大随烦恼,而唯识学派的经典成唯识论中则说八种大随烦恼,或称为“八大随惑”,即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信,与信相对。信是对于诸法实事理、真净德、一切善法能得能成等深信不疑。不信则正好与此相反,对于诸法之实、德、能不信不乐,不信佛法,不信因果。《成唯识论》说:“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信是以净心为基础,不信则是以不净心,即秽心为基础。心秽便阻碍净心生起,其本身则是因懈怠懒惰为依。

懈怠,就是懒惰之意。特别是指对于佛法修行之疏懒。《成唯识论》说:“懈怠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俗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事当行,恶品当断。当行不行,当断不断,皆因懈怠而不愿策励精进,由此而使染业得以增长。故而说懈怠以增染为业。

放逸,是放纵于自己,恣欲纵荡,于染法不能防,于净法不能修。不勤修善法,便不能使功德增长;不防于染法,即使恶业为断。故《成唯识论》说:“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纵情恣欲,善不能修,恶不能止,必增恶损善,故说以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昏沉,即昏昏僵僵,其所临之境,无所事事。其特点是身心钝重,于事无能受任。如《成唯识论》中说:“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昏沉的反面是轻安,轻安是身心调畅,昏沉是身心粗重。毗钵舍那义为观,身心粗重,终日昏昏僵僵,必不能很好地观照事物。

掉举,即躁动,浮躁的意思。掉举令心不得寂静。《成唯识论》说:“掉举者,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奢摩他即意为止。掉举者心不能静,心浮气躁,不利于对事物的正确观察和认识,也不利于佛法修行。

失念,是忘失忆念,特指在宗教修行过程中,对修行方法和要求不能牢牢记忆,时常忘失。即如《成唯识论》中所说:“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不正知,正知即正确的智慧和认识,不正知就是错误的,或是邪见谬解。《成唯识论》中解释不正知曰:“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不正知以谬误之见解为性,因谬误之见解,必使身、口、意三业造诸恶业,故说不正知以毁犯为业。

散乱,即心不能专注一境。《成唯识论》说:“散乱者,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俗话说心猿意马,心的活动一刻也不会停止,前念接后念,念念不断。如心不能专于一境,驰流荡逸,即为散乱。散乱心无法修行。散乱心的生起,往往是由于错误的知识和见解,因此说是恶慧所依为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