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烦恼即昏沉02云何为信

426烦恼即昏沉02云何为信

00:00
14:15

我们先要从学理上了解,“云何不信”,原文就讲,怎么样叫做不信呢?“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要特别注意啊,对于真正的佛法,所谓“不信”,不信什么?对于佛法所讲的实际的,这个“实”就是实际的;“德”,它的功德境界;“能”,它的能力的境界,这怎么说法呢?学佛首先的一个观念,一切众生个个是佛,不止我们,任何有生命的众生本来就是佛。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何以呢?因为心即是佛,一切众生能够找到自己本来的心性,他就成佛了。本来的心性并不是佛菩萨给你的,大家都有。佛菩萨不过是一个过来人,他修持的经过告诉你,你走这样的路,就可以找回老家去。所谓成就了的佛菩萨,用我们禅宗祖师讲的话,是“归家稳坐”,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在家里稳稳当当坐在大厅上,已经不需要出门劳苦了。那么,在佛经里用各种方法告诉我们,“实际理地”这个“实”,真实的境界,这个“理”,譬如说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心中,所以你一心一意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心有这个功能?我们一切众生与诸佛菩萨同一功能,成就了的诸佛菩萨有无比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我们普通一个众生有无穷的业力。所以,佛菩萨的智慧神通多大,众生的业力烦恼也多大,一样的!魔鬼跟上帝它两个力量是平行的。换句话说,黑暗跟光明两个都是相对的,翻过来你就是佛;翻过去就是魔,进入黑暗的。所以自心有它的“实际理地”,佛经讲的就是告诉我们自性的理;自性的德,就是它的功德,自性自心本身具备的德性、本身具备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佛,现在一般我们讲得“净信”很难,差不多都是迷信。什么叫佛?佛经有没有搞清?道理有没有搞清?比如我们经常念《心经》“观自在菩萨”,把佛法的实、德、能,已经告诉我们了,《摩诃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他告诉舍利弗,告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你做不到;观自在菩萨他告诉舍利弗修行的办法:“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都会念,但你就照不见五蕴皆空,在那里空不了。这还是讲正路道的。 我们学佛的“口口谈空,步步行有”,禅宗祖师训话、骂人的话,嘴里讲的是“空”,你在那里空不了。你怎么去空啊?身心的昏沉、散乱你都空不了,明知其为空,可是你空境界达不到、证不到。因此,你所有的相信没有求证得来的都是迷信,不迷信是求证得来的。比如我现在手里这一杯茶,什么茶?很好喝,或者是苦的或者是甜的,告诉大家就信了,你是迷信,因为你没喝过;喝过了,喝到嘴里还不算,进去了,我晓得了这是什么茶,这个时候不是迷信,因为你证到了。这个茶是什么味道,你喝到了,知道了。所谓学佛是正信,不是迷信。佛法讲修持之路,你一天没有求证到以前,我们只能够说自己在那里猜想,猜想就是妄信中、迷信中。还有呢,比迷信还差一点的不信,不信呢,就是说,离了实际的自性的功德、自性的能。 所以,成了佛有“十力”、有“十八不共法”,这是“明心见性”以后具备的十种正信的力量,十八种的不共法,同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不同的方法。那么,普通讲1691了,但没有起信。比如我们青年同学们你尽管在学佛,但是依我看呢,很多学佛可以说非佛法的路线,也可以说是外道路线,他对佛学的理基本没有搞清楚,“于实德能”,到达什么? “不忍乐欲。心秽为性”,“不忍”并不是你不忍心。是没有得到“无生法忍”,没有切断。比如说昏沉、散乱、掉举没有切断,业力像一股流水一样;把它切断了,分开了,比如我们一个东西把它切为两边,就分开了,中间的“空”这个性质、这个境界出现,我们就做不到 “不忍”。“乐、欲”,你尽管在修行,很烦恼很痛苦,没有得到“净信”,学佛修行那个得乐的境界,没有享受到那个境界,不能得乐,生理不能得乐,心也不能得乐。“欲”,这个“欲”不是讲欲界里头的欲了,这是说所追求的那个胜境,很好的那个境界出现不了;比如说“空”,空的境界你就达不到,所以“不忍乐欲”,为什么呢?所谓“心秽”,自己的思想、心性方面的染污太厉害,所谓这个染污呢不是魔鬼,也不是其他的力量,是自心受业力习气的污染太多,所以不信是这个道理。因此,对“明心见性”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自己见不到。 “于实德能。不忍乐欲”,他说“乐欲”的境界达不到,为什么达不到?“心秽”。这个“心秽”并不是说杀人放火、想坏事叫做“秽”。以佛法讲,想般若、善法也是“秽”哟。而有些人因为学佛修道学多了,书看多了,永远不能证道,不能进入证得,为什么?他心被染污了。所以,我常常告诉同学们,勉强要研究佛学看佛经,要看原典,不要看后人的注解,乃至大法师们、大菩萨们注解,连论都要慎重考虑。论是菩萨们造的,菩萨的境界到底非佛,还差好几级呢,他的理论准确不准确都是问题!那么你信了这些后世、尤其现代人的佛学,不看原典、不看原经,被后世的佛学影响,心性染污更厉害了。所以像禅宗六祖慧能:“不思善,不思恶”,善也不思、恶也不思。因为恶法固然是污染你的心田,善法也是污染;假使恶的心理等于是黑的颜色涂上去,善的心理等于白的颜色涂上去,一个明亮的镜子、清明的镜子,不管你涂上白色还是黑色,都是被污染。“不思善、不思恶”,善、恶两头都不思,善恶两头都不想,连“不思”也不思。乃至说我要空了,不想!连“不想”的那个心理也不能想。那么勉勉强强说,你的心、心境修养常常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可以说没有被染污了。可是我们做不到,在理论上知道“不思也不思”。 所以,这个心理要注意,并不是恶法污染,并不是只讲善法。因此我常说有些年轻人:我说你呀,你们研究的佛学并不是佛学哟,是你的佛哦;你自己个人的理解,在猜想佛的境界,在猜想。佛明明告诉你“不可思议”,可大家在猜想,自己猜想,佛告诉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不会信,信不过,这就是不信,“心秽为性”,此心被障碍。 “能障净信。堕依为业。”他说“不信”的这个心理就障碍了清净。这个“净”不是动静的“静”,是干干净净的“净”,这个干干净净不但没有恶法的染污,也没有善法的染污。等于假使天气散开了,万里青天无片云,既没有乌云也没有白云,一点染污都没有,空灵自在,这个叫“净信”,“净信”信什么呢?信自心即佛,因为自性本来真如、清净。 所以,自己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障碍了净信。堕落,堕落什么?“堕依为业”,跟着别人在转,跟着谁在转?跟着业力在转,跟着自业、他业在转。“他业”,别人1692造的业力。比如说别人造的业力,我刚才说比如看经一样,必须要看原典;假使看后世的书,我讲“后世”不是只讲现在哟,我以前年轻常常有一个乱讲话,也是真话:唐宋以后的书都不能看了!要有这个气派,要看佛经就看原典。我们的佛经,中文翻译过来已经差了很多。但是,你说研究梵文来不及了,古代的梵文没有了。如果依据现代的梵文研究释迦牟尼佛的佛学、大乘佛法,影子都没有。这个梵文也跟着时代、跟着地区变了很久,虽然我们现在翻译的中文佛经,翻译不够百分百的标准,但是比现代人的著作,翻译已经好多了。不要再依其他的见解而堕落,就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净信。 那么,他就这里下个定义,什么叫“不信”,以自己真如自性的、真实实际的功德、功能,“不忍乐欲”,理上不透,所以,不能得到“无生法忍”,不能证到“乐欲”境界,这个“欲”可以,那是广义的,步步为上进的那个大欲,成佛的那个欲。所以自心受了污染,这个心就不净,那么他这个不信的心理障碍了净信,所以堕落,依他而转、依他而起、依他人家而转,“堕依为业”,是这么一个造的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anielzhengsy

    你这一套还没有出版,但内容非常好!

  • 金城黄河牛

    阿咪陀佛!

  • 金城黄河牛

    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