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根本烦恼6慢33

17、根本烦恼6慢33

00:00
07:17
17、根本烦恼6慢33

“慢”属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大乘义章》解释为“凌他称慢”,《唯识论》卷六中则解释道:“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用现在的话说,所谓慢,是自负,傲慢的心理作用。喜欢与他人攀比,争强好胜,常常着眼于他人不足之处,认为自己比他人强。见他人有胜于自己的地方,或不服气,或有意轻视别人,等等。所有这些,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慢的心理和精神作用。

佛教认为,从根本上说,慢的心理产生,是由于我执太重的缘故。众生于五蕴和合之我执为实有,并以有情众生生命主宰之“我”为出发点来衡量“我”所面对的一切。由于“我”执太重的缘故,见到即使在道德、学识和能力方面比“我”更优秀的人,也不能以谦虚的态度去对待。“慢”会障碍人们去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同样也会阻碍自己正确认识和实践佛教所说的真理。因此“慢”会导致众生轮转于无尽的生死之中,受诸痛苦,所以《唯识论》中说,“慢以生苦为业”。

按《俱舍论》、《唯识论》等所说,慢的差别,有七种和九种之分,即七慢和九慢。七慢者为:

一者,慢。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便洋洋得意,自以为胜过别人;对于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即认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而生自高自大之心,这称为慢。

二者,过慢。对于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却认为自己已经胜过别人;对于胜过自己者,则认为只不过和自己差不多,从而产生一种盲目的自大心理,称为过慢。

三者,慢过慢。对于胜过自己者,却偏偏认为对方不如自己,自己要比对方强,这是一种比过慢更为严重的慢的心理状态,因此称为慢过慢。

四者,我慢。于五蕴和合之身执为实有,执著于“我”、“我所”而起慢心,因此称为我慢。因为执著于“我”和“我所”,故认为“我”是最好的、最优的,我所具有的也是最好的。一切人都不如我,别人所有的一切也都不如我所具有的。这是七慢之根本,是一切慢心产生的根源。

五者,增上慢。这是就宗教修行方面而讲的。对于在修行中还未获得的果位,自以为已经获得,而产生自以为是的心理,称增上慢。

六者,卑慢。对于绝对超过自己而无法不承认者,却仅仅认为自己略比对方差一点点;或者虽承认对方比自己高出许多,却顽固地对方认为也没什么了不起,更不愿向对方学习,这是卑慢。
七者,邪慢。这也是从宗教修行的角度来说的。自己并无修行功德,却硬说自己已经有了功德,这称为邪慢。邪慢和增上慢都是从修行的角度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增上慢是对尚未获得的功德果位而认为已经获得,不管怎样,总是在修行过程中;而邪慢却是并没有这种功德却硬说已有,两者的立足点完全不同;增上慢不仅外道会生起,佛教修行者也会生起,而邪慢则完全是外道才有的。

九慢又作九慢类,据《唯识述记》中说,大乘佛学中不见九慢之说,主要是小乘佛教所建立的差别。《俱舍论》卷十九中说:“本论说慢类有几: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

一者,我胜慢。对于与自己同等者,认为自己胜过对方,称我胜慢。这是七慢中的过慢。

二者,我等慢。对于胜过自己者,认为自己与对方差不多,由此而生之慢心,为我等慢。

三者,我劣慢。对于绝对胜过自己者,认为自己与对方所差无几,称我劣慢。也即七慢中的卑慢。

四者,有胜我慢。对于超过自己者,总是想到“他胜于我”而耿耿于怀,由此产生之慢心,为有胜我慢。亦属七慢中之卑慢。

五者,有等我慢。对于与自己相等者,产生一种他也不过与我差不多而已的心理。此属七慢中的慢。

六者,有劣我慢。对于与自己相等者,并不认为别人与自己差不多,却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自己胜过别人。这也属七慢中的过慢。

七者,无胜我慢。对于与自己相等者,认为别人未必胜过自己,由此而产生之慢心。即属七慢中的慢。

八者,无等我慢。对于与自己相等者,并不承认别人与自己同等,总是认为自己要胜过别人一筹,从而生起慢心。此同于七慢中的过慢。

九者,无劣我慢。对于胜过自己,认为自己比对方并未差多少,由此而起之慢,称无劣我慢。属七慢中之卑慢。

上述九慢,实由七慢中的慢、过慢和卑慢三类分出。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