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北京城市更新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城市更新领域首部蓝皮书,对北京和全国城市更新领域研究都具有标志性意义。该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经历了“先生产、后生活”“生产与生活并重”“城市文脉有机更新”“减量发展背景下的综合更新”四个阶段,当前已进入减量发展背景下的综合更新阶段。
有北京特色的城市更新
从狭义上讲,2023年实施的《北京城市更新条例》明确提出,城市更新是指北京建成区内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建成区则是指实际已经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区。国内规划学界则将城市更新视作以存量建设用地为空间对象的规划发展手段。
“城市更新进入深入推进时期,城市更新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路林表示,北京进入城市更新深化推进的阶段,在新形势下实施什么样的城市更新,如何推动城市由增长扩张型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型,如何利用好存量和有限增量推进城市更新,如何实现城市更新行动带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京城市更新研究报告》还介绍了北京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典型项目,从新首钢、八大厂、大红门的老旧产业空间改造提升,石油大院以空间更新推动社会治理,皇城景山三眼井片区平房院落更新,郭公庄非居住建筑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具体案例,呈现出北京市居住及产业类更新的实践进展、经验与特色。《北京城市更新研究报告》总报告还提到,当下的北京城市更新呈现出更新目标民本化、更新主体协同化、更新范围区域化、更新方法现代化、更新手段智慧化五大趋势。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表示,北京通过实施这些城市更新项目,如隆福寺文化街区、方庄片区更新改造、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等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初步探索形成了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具有北京特点的城市更新路径。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逸智表示,在新版城总规的指引下,“控增量、促减量、优存量”成为现阶段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与前几阶段相比,减量发展对更新目标的综合性、更新政策的体系性、更新方式的创新性、更新主体的多元性上提出了更多要求。必须从“一刀切”式的刚性更新规划标准,转换到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政策导向和实践逻辑,去探寻地方性、差异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对城市更新的政策和实践研究恰逢其时。
北京城市更新仍需破局
尽管北京城市更新行动加速推进,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现实挑战。《北京城市更新研究报告》指出,北京城市更新中仍面临项目实践更新共识度不高、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更新项目周期管理模式仍需探索等多重挑战。
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还需进一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稚表示,目前北京的高端写字楼仍是稀缺资源,一般性的写字楼已经出现了过剩现象,利用率较低,这些一般性写字楼可向科技研发类转型,相比其他企业,科技型企业的利用量更大,一般性写字楼承载力也可以满足。高和资本投资管理部执行董事冯巍认为,长租公寓可以成为闲置写字楼的一个选项。徐逸智则提出,利用闲置写字楼,可以探索楼宇的多功能化,满足年轻人的多元化诉求。
从增量到减量下的高质量转变,《北京城市更新研究报告》还为下一步北京城市更新指出了努力方向,一是凝聚城市更新多方共识,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点与面”“表与里”“新与老”四对关系,改进制度设计、推动观念转变、统一思想认识。二是完善城市更新实施的体制机制,建立“横纵结合”多维协调机制、促进跨系统沟通,突出街区统筹、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优化制度设计、补齐实施层面支撑政策,强化“区级主责”、提高统筹水平。三是加强城市更新的全周期运营保障,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激发城市更新市场活力,探索更新成本多方共担机制、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创新金融工具供给,保障更新顺利实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