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涅槃经变:解锁大唐风华

4.9 涅槃经变:解锁大唐风华

00:00
15:50

上一期最后我们说到了涅槃经变,涅槃经变反映的是涅槃经和跟涅槃相关的内容。涅槃就是灭度、圆寂。并不是死亡,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解脱轮回和觉悟生老病死的状态,被佛教视为修行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到达永远的、充满安乐的、有真正自我的和清净、没有污染的境界。


虽然这么说,但是在世俗大多数人看来,涅槃是跟死亡直接联系的,所以在涅槃信仰的表达方面,往往跟死亡挂钩,接着上一期我们说的弥勒经变中的老人入墓,作为古代的一种丧葬方式,这一期我们就来看看涅槃经变中所表现的另外一种丧葬方式、仪式以及其中出现的建筑。


涅槃信仰的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涅槃像,就是佛平躺或者侧卧在佛床之上。世界上最早的涅槃像出现在公元二世纪的印度犍陀罗浮雕中。随着佛教东渐,大约在东汉至三国时期,苏州连云港孔望山出现了涅槃石刻,是中原地区出现最早的涅槃图像。而西域地区则是公元四世纪出现在克孜尔石窟中的涅槃像。


莫高窟中出现与涅槃有关的图像有很多,最早就莫高窟,也就是北周时期,都是用壁画的形式表现的。到了唐朝莫高窟出现了涅槃造像,并且结合壁画一起来表达涅槃信仰,我们说这种方式是绘、塑结合,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盛唐148窟的涅槃经变和中唐158窟的涅槃经变。148窟以涅槃信仰为题材,用壁画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了在古代丧葬的程序,这个程序比我们在弥勒经变中见到的“老人入墓”要复杂的多。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在盛唐时期,人死之后都要哪些仪式。


148窟就是我们在洞窟样式里面说的涅槃窟,主室西壁佛台之上横卧着一身涅槃像,大家看一下讲义中的这尊涅槃像。它最初是跟洞窟一起塑的,也就是盛唐时期,但是在清朝的时候对它进行了修缮,但结果并不是太理想。在涅槃像的身后就是泥塑的举哀弟子们,这些弟子是清朝的时候重新修缮的。在弟子像身后的主室西壁上绘制的就是涅槃经变,这铺涅槃经变向南延伸至主室南壁的西侧,向北延伸至主室北壁的西侧,是目前国内现存的最大一铺涅槃经变图。

这里再请大家注意。释迦摩尼涅槃是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而这些涅槃经变的壁画和塑像是创作于一千多年后的中国唐代的敦煌。这个时间、地区的差异和现代人与敦煌石窟创作时期的差距也差不多。所以我们如今经常通过古装剧去想象唐代的社会情况和建筑场景,就类似这些涅槃经变图像是通过想象涅槃场景来进行绘制是一样的,其中应该免不了带入创作者时代的印记。说回148窟的涅槃经变,这其中或许就隐藏了唐代文化、建筑、习俗和历史背景这几个层面的表达。

图1 莫高窟 盛唐 148窟涅槃像(敦煌研究院官网)


经变是从南壁开始,北壁结束。南壁绘制的是佛宣告他要涅槃了,如果众生还有什么问题,赶快来问,就是“临终遗教”。西壁上有八个情节,最左边是佛在涅槃之前,各类人、菩萨、天王、禽兽的供养画面。


接下来就是佛涅槃了,身边围绕着迦叶、诸佛、天龙八部等等在哀悼。等佛入棺以后,他母亲摩耶夫人知道了,很悲痛。然后佛又从佛棺出来,安慰母亲说一切恩爱,会有离别,就是给他母亲说法也是变相的安慰,这其实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这可能就反映出第一个唐代特征,就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中国化。我们知道在唐代的时候,儒家和佛教之间的斗争是一个大问题,儒家说你佛教不孝,不讲君臣父子之义,对君不忠,对父不孝,所以佛教就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涅槃经》中增加一些儒家的孝义。在148窟和31窟中还出现了《报恩经变》,这也是跟孝道有关的题材,这样一来佛教也就更进一步的中国化了。


来到西壁中心的位置,就是一组出殡场景的画面。佛要出殡了,但是无论来多少人都举不起佛棺,这时候释迦就起了慈悲心,佛棺就自己起来了,在拘尸那迦城绕行,从西门入,东门出,北门入,南门出,绕城三周。讲义中的图像就是这个情节。拘尸那迦城是古印度末罗国的都城,也就是印度和尼泊尔边界附近的迦夏,它是佛涅槃的那个城市。

图2 莫高窟 盛唐 148窟大出殡图(敦煌石窟全集 7 法华经画卷160-161页)


这个拘尸那迦城的形象,可以反映出第二个唐代特征,就是古印度建筑形象的中国化。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图像中已经将一座印度城邦绘制成了一座中原的城池,而且只绘制了城门、角楼和城墙。城门也只开了一道门,上面的城楼是一个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而角楼是四角攒尖的形式,面阔和进深都是三开间,但是建筑体量明显比城楼要小很多。城墙上可以看到雉堞和马道。如果你凑近观察的话,会发现红色的城墙上平行绘制了多条横道,这是在表达夯土城墙。


城墙是分内外两面的,中间会用砖或者夯土垒出可以跑马的路面,还有位于城墙内侧的斜坡,也就是马道。内外都会有高出路面的矮墙,靠城内的一面,墙一般会做成平齐的,叫做宇墙或者女墙,靠城外的一面,墙会做成高低起伏的样式,高起来的部分就是雉堞,也叫做垛墙,凹下去的部分叫做垛口,这些应当都是当时中原城池的形象。


除了城池之外,我还想展开更多的讲一下一些具体的建筑形象。因为前几期提到过,唐代以前的建筑实存非常少,这些壁画中的建筑形象是我们了解唐代建筑的重要依据。


在148窟西壁的最北侧,转过北壁,绘制的就是佛涅槃火化以后,当地拘尸那迦城的僧俗分到了舍利,建塔供养的画面。关于佛被火化、以及火化后被分舍利相关的内容,我们下一期会再和大家分析,这一期主要想讲的是,在这个供养画面中出现的塔的形象。

图3 莫高窟 盛唐 148窟单层舍利塔(敦煌石窟全集 7 法华经画卷170页)


这个塔是一个平面为方形的木构建筑,面阔和进深都为三开间,塔檐是一个四角攒尖,上面是一个结构特别丰满的塔刹。塔座是一个三层的须弥座样式,正面有一个踏道,须弥座顶层还在边缘设置了一圈栏杆,跟踏道的栏杆衔接上。这就是一个单层的木塔,这种形式在莫高窟当中是比较常见,在23窟南壁的法华经变中也有这样一座单层木塔,比讲义中的148窟还要典型,跟陕西宝鸡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铜塔十分相似。

图4 莫高窟 盛唐 23窟单层多宝塔(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画卷159页)

图5 法门寺鎏金铜塔


这种单层亭式木塔是在盛唐时期才开始出现在莫高窟壁画当中的,虽然他们看起来长得很像,但观察一下,会发现很多细节上的不同。其实我们很难在敦煌壁画中找到两座完全相同的塔,这就像我们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很难找到两座完全相同的建筑一样。


为什么要单独把这座塔拿出来给大家讲一下呢,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单层亭式塔的实例了。这座塔的塔基、塔刹还可以从现存的塔看到,唐代的塔也有很多方形平面,但是没有一座是木构,只有应县木塔是,但是应县木塔是一座楼阁式的塔而且是八边形。


作为一个面阔进深都为三开始的亭式塔,如果不看它的塔刹,它就完全是一座四角攒尖亭子,而塔刹也是区别这座建筑究竟是塔还是亭的重要标志。这种类型的塔可能在唐代是存在过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并没有被保存或者传承下来。


除了木构的单层塔,在诸多的经变壁画中还可以看到适量庞大样式繁多的砖石单层塔,在讲义中大家可以看到,他们都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格。但是我们看会148窟和23窟以及法门寺塔,则是中原建筑的特征更为明显。

图6 217窟盛唐(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画卷)

图7 332窟初唐 (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画卷)

图8 301窟北周(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画卷)


以上就是这一期的主要内容了,涅槃是非常重要的佛教主题,而且又和世俗的死亡这一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敦煌的涅槃经变壁画中,我们其实能够挖掘出很多和唐代文化、建筑相关的内容。如果继续挖掘,我们还能看到和当时的习俗以及历史背景有关的信息,就让我们下一期继续讲述涅槃经变画中的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