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为什么专制社会喜欢发动战争?

再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为什么专制社会喜欢发动战争?

00:00
06:33

各位听众,欢迎来到颜威说历史。

肖洛霍夫是20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他被称之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才作家”“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史诗性巨著。从1926年开始,肖洛霍夫构思、收集素材,于1927年秋,完成了《静静的顿河》的第一部,直到1940年发表《静静的顿河》第8卷,整个长篇小说共分四部8卷。

整部小说叙事宏大,贯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直至国内战争结束,这一漫长历史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顿河哥萨克的社会风貌及其经历社会变革的心理都被小说宏观地展示了出来。

在广阔的背景上,以宏伟壮丽的艺术画卷、浓墨重彩地绘制了顿河哥萨克在战争和革命中所受到的巨大影响和冲击。葛利高里本是一个淳朴、快乐、善良的青年,但自从走上战场杀死第一个人的时候起,就改变了他的快乐的天性。

当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杀人后,“他的脚步又乱又重,就像肩上压着不能卸掉的重负似的;憎恶、惶惑在折磨他的心灵,他把马镫抓在手里,半天也抬不起那只沉重的脚。”

小说通过葛利高里的灵魂挣扎与抵抗,十分清楚地表明,所谓“大写”的历史及其宏大目的不过是一个美妙的幻象,在此之下掩盖着它黑暗的实质将一个个本来拥有完整精神性的人撕裂成为一个个“历史碎片”。

肖洛霍夫秉着悲天悯人之心写下《静静的顿河》揭示出专制社会,极权社会下,统治者极容易发动战争。一旦发动战争,受苦的还是广大平民百姓,他们会被无情卷入宏大叙事和战争中来,命运根本没有选择,也无法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一切以大局为重。至于什么是大局,没人知道,只知道大局为重。为了大局,任何都可以牺牲,甚至是生命。

战争前,这个普普通通的哥萨克人家生活得多么平和、自由自在、自给自足啊!它有欢声笑语,有歌声舞姿,有浓妆鲜服,更有农家韵味,可是通过战争,已是墙倒屋斜,一片破败了。更惨的是,人几乎死光了。

葛利高里的父亲,这个一家之主,却患病客死异乡,无人问津。母亲孤零零一人在家,怀着对小儿子无限思念的伤情死去了。哥哥彼得罗死于战场,他的妻子达丽亚在绝望中跳进滔滔顿河自杀了。葛利高里妻子因流产出血过多含恨死去,最后连情人婀克西妮亚也死于与自己逃亡的路上。

所以说,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无情,是妻离子散,是家破人亡,用鲁迅的话来说,是连做奴隶的日子都没有。那么,为什么极权社会,专制社会喜欢发动战争?

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权力高度垄断,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统治。一旦战争启动,现有的法律和制度都将让步于战争,战争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意味着权力高度垄断,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现有的程序,法律,制度将荡然无存。

统治者可以借战争为目的,清除任何想清除的,瓦解任何想瓦解的,将权力高度的垄断,垄断于沙皇一个人。

其次,沙皇之所以热衷于发动战争,还可以转移国内的各种矛盾。他们借对外来缓和甚至转移矛盾。专制统治下,强权高压,权力渗透到了一切的日常生活之中,所有人都被权力之网网在其中,根本没有什么自由可言。

强权高压,官吏们由于权力来源于上级,沙皇,所以他们根本不过问民众的疾苦,社会治理充满了任性、武断、野蛮和暴力,蛮横和粗暴的对待民众,民众在这种统治下只能顺从、服从,奴性十足,社会矛盾尖锐。

为了化解这股戾气,统治者不得不将目标对外,树立一个假想敌,转移国内矛盾。甚至直接发动战争。最后广大平民百姓被无情卷入其中,战争剥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将人抛到了“非人”的处境,普通的日常生活对于男人们而言, 就是“为了母雁、为了生活、爱情和繁殖的权利而斗争,为了一块面包,为了一块土地,为了生活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只要不使感情受到压迫就好,但战争粗暴地剥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权利,毁灭了日常生活的全部理想。大批青壮年哥萨克“抛弃了茅屋,在死亡、虱子、恐怖和无法排遣的思乡情绪中毁灭掉。”

本文参考文献: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良心就是上帝——剖析《静静的顿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钟小强.正直地创造——《静静的顿河》人物塑造探析

喜欢我讲故事的听众,麻烦点击订阅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