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刘文飞。从今天开始,我将用四讲的篇幅,给大家介绍一下20世纪俄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静静的顿河》。
今天,我首先来给大家谈一谈这部小说的作者肖洛霍夫,以及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荣耀和烦恼。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
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是20世纪苏联作家最显赫的人物之一。他于1905年出生在俄国哥萨克的聚居地罗斯托夫州的约申斯克镇,他本人虽然并非哥萨克,但自幼生长在哥萨克人的环境中,他还是受到了这个独特阶层的生活风俗和习惯的深刻影响。
中学还没毕业,肖洛霍夫就遇上了国内战争,他参加征粮队,同时也开始写作短篇小说。1922年他来到莫斯科,不久在报纸上发表了作品,以一组关于顿河哥萨克的短篇小说登上文坛,1926年,这些作品被合为两本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相继出版。
短暂的间隔之后,自1928年起,肖洛霍夫就开始推出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在1940年完整面世,次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并一直是20世纪俄语文学中最为著名、再版次数最多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2年,正在紧张写作《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却突然中断创作,转而写了一部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小说的第一部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之后,第二部却直到1959年才面世。
肖洛霍夫的名字是与他的巨著《静静的顿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部作家花费十余年时间创作出的四部八卷长篇小说,是一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生活的壮丽画卷。
从沙皇统治下的生活和第一次大战到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顿河哥萨克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一个因勇敢尚武而历来被用作官方机器,而内心又酷爱自由并充满正义感的特殊阶层,哥萨克的命运在历史的动荡中更具戏剧性。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是一个中农哥萨克家庭中的小儿子,他热爱自由,忠于爱情,既勇敢又富有正义感。
这样一个优秀的哥萨克青年,却犹如一块石子被夹进两种势力的巨大齿轮中,碾出一个悲剧性的人生。他在沙皇的军队中勇敢作战,但不久就感觉到战争的无谓。十月革命后他曾一度加入红军,但当他目睹红军中个别指挥员残酷屠杀俘虏的场面后,又易帜到白军一边;白军的作为同样让他厌恶,他便弃枪回了家。布尔什维克在哥萨克地区实施的过火政策逼出了哥萨克的暴动,格里高利又成为暴动头目之一。
之后,他又一次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游离,从一个营垒转向另一个营垒。直到小说的结尾,身体、精神和感情均已疲惫不堪的格里高利,终于又一次独自返回故乡鞑靼村,他将心爱的武器抛进已开始解冻的顿河,决心以更消极的(或许正是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顿河哥萨克那不可抗拒的变迁。
格里高利的命运,是顿河哥萨克人命运的典型体现。与此同时,肖洛霍夫还塑造了众多的哥萨克人形象,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人的习俗和气质,描绘了顿河地区如画的风景以及哥萨克人野性而又真挚的爱情。
《静静的顿河》为其作者肖洛霍夫带来了巨大荣誉,在苏联时期的文学中,他似乎成了仅次于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的大作家,自1940年《静静的顿河》的完整面世一直到他于1984年的去世,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始终是苏联文学最权威的名片,而他在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文学声誉。
在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六位用俄语写作的作家(布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阿列克赛耶维奇)中,他是唯一在其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国内得到官方认可的作家。然而,他和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命运,也像顿河的流水,平静中也充满着波澜。
早在《静静的顿河》前二部发表时,小说的内容、主人公格里高利的形象和小说作者的“阶级立场”等问题就引起激烈争论,有人认为作者对主人公过于偏爱,对哥萨克走向革命之过程的描写过于客观,甚至说肖洛霍夫的同情心在哥萨克富农一边。
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肖洛霍夫被迫多次修改这部小说。在《静静的顿河》中,面对小说中的人物,肖洛霍夫似乎一直体现出某种“中立立场”,他往往将正面人物漫画化,却将反面人物人性化。正像中国的肖洛霍夫研究专家刘亚丁教授在他的专著《顿河激流——解读肖洛霍夫》中所指出的那样,肖洛霍夫始终在坚持他的“双重话语”写作策略,《静静的顿河》中始终贯穿着“关于真理的话语”和“关于人的魅力的话语”的对话,前者使用的是历史伦理标准,即凡是符合历史进步的,就是值得肯定的,后者则显然使用的是人性的标准,凡是人性中透露出来的悲剧性意义,同样也是值得肯定的。
肖洛霍夫的这种坚持,也同样被诺贝尔奖评委们看在眼里,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给肖洛霍夫的授奖词中因而就有了这样的评评价:“毫无疑问,仅凭《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肖洛霍夫获得这一奖赏就当之无愧”,因为“肖洛霍夫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表现出了艺术的力量和正直”。
关于《静静的顿河》的又一著名争论就是其作者权问题。肖洛霍夫在推出《静静的顿河》前三部时还不满30岁,如此辉煌早现的文学天赋让人吃惊,也让人有些迷惑。
于是,关于《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权问题便有了种种猜疑,有一种“说法”流传最广,说肖洛霍夫是从一位被打死的白军军官身上搜走了《静静的顿河》的手稿。
长期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时起时伏,尤其是在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加入质疑者的队伍之后,此事一时闹得满城风雨,有意思的是,在索尔仁尼琴授意下于西方出版的那本“揭露”之书,书名也就叫《顿河的激流》。
不过,根据绝大多数批评家、文学史家的意见,《静静的顿河》的作者应无疑是肖洛霍夫。20世纪80年代,挪威斯拉夫学教授克耶特萨及其助手运用计算机对《静静的顿河》和其他相关的作品文本进行长达数年细致的文体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对肖洛霍夫有利的。
苏联解体前后,《静静的顿河》的手稿被发现,经过对笔迹和纸张、墨水年代等的鉴定,可以确认肖洛霍夫的作者权,最终为《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洗刷了不白之冤。
喜马拉雅的朋友,今天我们介绍了《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以及这部小说给他带来的荣誉和纷争。
下一讲,我们将谈一谈这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感谢你的收听!
就算有一万个人告诉我《战争与和平》是比《静静的顿河》更伟大的作品,我依旧喜欢后者甚于前者。如果前者充满智慧,那么后者则直接就是勃勃的生命本身。
好喜欢老师的声音,平静轻盈,却充满代入感
直接跳过日本,总觉读日本作品,得颓废迷乱几天,文学的力量削弱了
自信小白熊 回复 @Dortor369: 这种观念就别学历史了
很荣幸,我是读完和看完的一个,而且不止一遍!越看越喜欢,越听越上瘾!真的被迷住了……要知道桃子的滋味,还是要亲口尝一尝……
看过电影,也读过这部著作,非常喜欢。从这部书里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刘老师什么时候讲普普里什文啊
多半年的陪伴,打心眼里的喜欢,
謝謝。
《静静的顿河》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部史诗般巨著,没有之一
终于又开始欧美文学了,大👍,小日本文学真没意思
作家张思哲 回复 @hangchengzheda: 这是苏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