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生活新方式:重新养自己

七彩人生OCL
2024-05-22 22:28天津
关注
央视网短片《年轻,眼见为实》引发关注,呼吁人们“重新养自己”,即疼爱、满足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和爱育。这不仅是治愈受伤童年的方式,也是实现个体价值的探索。通过经济独立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人们可以重塑自我,追求更自主、丰富的人生。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近日,央视网拍摄的一部有关女性的实验短片-《年轻,眼见为实》引发热议。
在这个实验性质的短片中,三位年龄分别为33岁、43岁、61岁的妈妈虽然不再年轻,却用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定义了“年轻”。

短片一经发布,网友就被三位参与者不惧年龄、活出自我,心之所向、享受自我价值的状态所吸引。
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我也要开始重新养自己了:
去看一场“有点贵”的演唱会;
买一束“没什么用”的花;
学一门“浪费时间”的乐器;
学会说“NO”,不再当别人眼里来者不拒的“老好人”
......
但“重新养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怎样的内涵?
01
以前的“养法”不算数
“重新养自己”,按字面意思理解,是之前的“养法”不算数,再养育自己一遍。
一些人因为童年时期遭受打压式教育,内心变得不自信;另一些人则因为小时候无法得到心仪的玩具,留下了未曾满足的遗憾。
“重新养自己”,就是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好好地疼爱自己,满足自己未实现的愿望,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一位朋友曾说:
“无意中试了一下妈妈的手机密码,发现是弟弟的生日。
幸好,我的女儿可以得到我唯一的爱。
我不仅要把自己当女儿疼爱,也要给我的女儿最好的温柔和保护。
看着她,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被真心爱着的自己。”
18岁之前,自我认知逐渐形成,这一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然而这些重要他人却往往无法选择。
当受到伤害时,孩子们通常也无法反抗。
尽管原生家庭的影响难以彻底消除,但我们仍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朋友、伴侣、家庭。
通过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流动的爱,来治愈自己;
放弃寻找理想父母的幻想,当起自己的“理想父母”,和过去自己所受到的养育方式告别,
把自己当作新的生命体,这不仅仅是对受伤童年的治愈,也是一种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爱育的绝佳方式。

物质方面,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
比如将匮乏变成了丰富,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没吃到的、舍不得吃的零食、水果,长大后想到就要吃到,委屈不得一秒;
小时候自己没有独立的房间,长大后便独享一间洒满阳光的“快乐小屋”。
比如把将就换成了讲究,以前是能穿就行、深色耐脏,现在穿搭要风格多样、色彩要“多巴胺”。
经济独立,使得“养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实现了整体升级。
精神层面,学会欣赏本真的自己。
一方面,治愈曾经内心“受伤的小孩”。
那些在打压式教育、“扫兴式父母”影响下,产生习惯讨好、自卑敏感等情绪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小孩,变成大人以后,开始慢慢修建起自己的“心灵保护区”。
另一方面,不再执着于“成年人”该有的样子。
偶尔卸下承担责任、背负压力的大人“面具”,像个小孩一样放纵自己,给受挤压的情绪找个出口,原谅“不完美”的自己。
事业上,有勇气去寻求真正所爱。
比如一部分年轻人辞掉大家眼里稳定体面的工作去追逐梦想,像在即兴喜剧的舞台上发现了迟到的“艺术天赋”;
又如冒着“出洋相”的风险争取职场中“可能会失败”的机会。

大家信仰“人生是旷野”,不再被单一的成败评价体系裹挟,认为“生活就是生活,不是达到某个标准以上才是生活”。
有人养身体、养爱好,有人养感受、养心力,有网友感叹,“赚钱以后,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引发一片共鸣。
02
重新养自己的背后,
是自我重塑的觉醒
事实上,“重新养自己”的观念也并非“从天而降”,而是现代成年人逐渐形成的共识;
是一种对自我关爱、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这种趋势的背后,更是一种自我重塑的觉醒,是对个体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探索。

自我意识渐渐觉醒
成长的磨砺,给现代人带来的不只是经济独立的底气,还有重新寻找自己的勇气。
一方面,“世界那么大”,让很多人“有得选”。
如果说小时候只能参照父母的生活、事业模板,那长大后可供参考的范围就大大扩展,
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看到的信息,如同巨浪一般充实着我们原本的成长体系,也让大家逐渐明白“人生不只一条路”。
另一方面,“自我同情”的意识,让很多人“敢去选”。
自我同情是希望个体在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够对自己更温柔、更宽容,用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对待自我。
而“重新养自己一遍”便是自我同情的一种很好的落地应用。
自我同情的一个重要成分是自我友善(Self-kindness),其要求就是面对人生的不完美,还是要对自己多一点爱怜,而不是回避问题或是继续自我指责。
我们已经长大了,不会因为一点小事,甚至毫无理由,就被冷落、忽视、指责、打骂、羞辱、惩罚,
现在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温柔的、耐心的、宽容的妈妈,再把自己当作一个懵懂、无辜,等待妈妈怀抱的孩子,对自己做到真正的接纳和宽厚。

重塑自己的“社会时钟”
所谓社会时钟(social clock),指的是每个人的不同阶段在时钟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都有对应的典型行为——
学生就该学习,小孩就该上兴趣班,工作定下来了就要想着婚姻大事,为人父母就要处处为孩子着想没有自我,当大人了就不能再干“小孩”的事......
一辈子似乎都是被预先定义好的,一旦我们的行为违背了社会时钟,就可能引发自己的焦虑和周围人的质疑。
例如,当我们想给自己买一个小时候求而不得的娃娃时,社会时钟也可能在脑子里先做一个否定:“这哪里是你这个年龄该干的事?”
但当我们说:“我是我自己的女儿,这是我给女儿买的。”
是不是一下子就感觉轻松、合理多了?孩子不就该无忧无虑地玩么!
不必一味强调现在已经过了玩乐的年龄了,不用把自己框在“社会时钟”里。
学会从原生家庭独立
很长一段时间,“原生家庭论”被认为是很多人人生失败的主要原因:
生活不幸福,肯定是原生家庭不行;
工作不顺利,怪父母选专业失败。
但作为独立个体,每遇到一个人生难题,就把所有责任怪罪到原生家庭身上,一遍遍地哭诉,然后继续重蹈覆辙,不仅于成长无益,还会使自己渐渐陷入“祥林嫂”般的自我厌弃。
所以,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选择逐渐从原生家庭独立出来,寻找个体的独立性和新的生活空间。

出生不能重新来,但成长可以重启。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不敢开始的心。别等到垂垂老矣,才发觉爱自己有多重要。
给自己留点时间和空间“重新养自己一次”,这也不是别人口中的“自私”,而是懂得自我滋养;
在一个个目标被决定、被实现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自主权,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
重新养自己一遍,
也是破茧成蝶的过程
我们的行为、选择,甚至是个性,很大一部分是由信念和思维方式塑造的。我们认准自己是内向的,所以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画地为牢,不敢迈出一步;认准自己是被原生家庭伤害了,所以就在苦涩的回忆里咀嚼痛苦;认准自己不善言辞,不擅长与人辩论,所以就放弃了每一次争辩的机会。
而重新养自己一遍,是不再让过去的一些经历和经验作为未来的路标,重新探索自我成长的路径。当我们剥下外界给予的标签,看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便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宝贵。
勇敢地接受自己,理解自己的处境,你会发现,每一次摔倒、每一次疼痛,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正因为有了这些跌宕起伏,生活才充满光彩。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重塑自己的内在信念,重新将自己养一遍;首先运用色彩识人技术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绪状态;
然后运用色彩识人技术清理、释放情绪,感受真实体验,重新塑造自己的信念,不再认为内在的自我“不行,不配,不好”,对自己改变不了的部分也不再评判,接纳一切,找回真正的自己,突破自己的设限。
这样我们便能以“真我”示人,给予自己自尊、认同和自爱,终将收获一个更深度、更宽广、更丰饶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看看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