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三章(3)顿门和渐门

08、第三章(3)顿门和渐门

00:00
11:39
观修法是观察自心的生住灭,是向外作观察,虽然破除了实有的执着,但仍有一个空无的执着;而止修法,则远离了一切的执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很多人却难以分辨。

大多数的教理学者,认为向外的观修法,修得的结果就是各各自明的智慧。如果没有生起证悟自然明体的止修三摩地,单从观察心的角度去修习,就很难证得言思道断的法尔自性。

修行者需要通过教传和心传的窍诀,去证悟自然明体的智慧。而这自然明体的智慧,也就是本体、性相与大悲一体无别的法性。如果不能实证这一点,那么,言语思量,都是徒劳的。

但某些教派认为,无有造作的止修法,只是汉地和尚见的修法,否认这种修法具有各各自明的智慧,并对此进行了种种的批驳。

那么,从和尚见的历史来看,有顿门和渐门的区分。

顿悟法门的祖师,是佛陀的声闻大阿罗汉,补处大迦叶尊者;渐悟法门的祖师,是佛陀的声闻大阿罗汉罗睺罗尊者。站在智慧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顿渐二门,应该是没有任何矛盾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在圣地古印度,就有深道派、广行派与心传派三种殊胜的传承。在《莲师遗教》、松赞干布藏王的《麻尼嘎部》,还有在汉地常住的冈·贡布 加 和 土 观 等 大 德 著 写 的 《 汉 地 佛 教 源 流 》 ,以 及 大 手 印 等 众 多 的 论 述 中 提 及 , 深 道 派 是 佛陀——文殊菩萨——龙树父子传下来的;广行派则是佛陀——弥勒菩萨——无著父子传下来的。这两种传承在藏地是众所周知的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心传派,是佛陀传至虚空藏、观音、文殊及罗珠仁青等菩萨。关于这一传承,有各种的记载。

在印度圣地,心传派的上师是大成就者萨拉哈大师。萨拉哈大师将此心法传给了龙树菩萨、圣天菩萨、夏瓦热大师、波瓦巴大师和扎波巴大师 , 印 度 的 很 多 大 成 就 者 也 依 次 获 得 了 这 个 传承。

心传派又如何传到藏地呢?

先由萨拉哈大师传给夏瓦热大师,再传到美州巴大师,由美州巴大师传到玛尔巴大师,玛尔巴大师传到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传到冈波巴大师,依此往下传承,这是噶举派的传承。

波瓦巴大师的大手印,以道果的形式传到萨钦贡嘎宁波祖师,又有美州巴大师传到仓那大师,仓那大师传到萨迦父子,依此往下传承,这是萨迦派的传承。

另有从那诺巴大师传到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传到仲敦巴大师父子,依此往下传承,这是噶当派的传承。

又有美州巴大师传到当巴桑吉大师,当巴桑吉大师传到玛吉拉真空行母,依此往下传承,这是希解派的大手印传承。

洛扎堪青(或称阿阇黎利吉多杰大师)传到了宗喀巴大师父子,这是格鲁派的传承。

由美州巴大师传到藏地的心印传承还有很多。

还有印度的毗卢遮那大师传到藏地的噶尔玛大手印,在以香巴噶举为主的教派中得到了宏扬。

说到大手印,有显密两种大手印。

密宗大手印是指那诺六法与金刚瑜伽六加行等法,必须依靠密宗的灌顶才能获得这些法门;显宗的大手印是指般若的教授,纵然没有灌顶,只要能依止一位有体证的善知识,获得心性直指的教授,就可以进行修持了。这是以往那些通宗通教上师们的教言。

在古印度的佛教历史上,曾有三次灭佛的记载。第一次灭佛之前,印度的深道派和广行派的传承,就已经传到了汉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是很多的,因文字繁多,在此不便一一道来。而心印传承传到汉地的事件,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有必要在此略为一提。

在古代松赞干布藏王的《麻尼嘎部》、《莲师遗教》与《汉地佛教源流》等著作中都有汉地心印传承的记载。这些著作,后来,因时代的变迁,可能作了一些修改,但仍有不少内容是保留原义的。如果以此作为历史的依据,相比其它的著作,应该更为可信。

以下我就谈一谈有关这方面的历史。

释迦佛即将示现涅槃的时候,曾开演了广而深奥的《大涅槃经》。又因虚空藏菩萨的祈请,将其精髓归摄到《临终大乘经》中。佛在临涅槃前,将心印传承,传给了声闻弟子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尊者传到正法七藏,再传到萨拉哈大师与龙树菩萨等祖师,渐次传到了第二十八代的达摩祖师。由达摩祖师传到了汉地,这就是顿悟和尚宗的传承(即是禅宗)。

此宗所修的也就是无有造作、自然安住的止修法。

他们以天空中的云彩作比喻,如白云和黑云都会遮蔽晴空一样,善业与恶业也会遮蔽自性本体。

白业善报,虽可以获得人天福报,但并不能证悟自性本体,获得解脱;黑业恶报,使众生堕入恶趣,更不能得到解脱。不思善,不思恶,自然安住于心性之中进行修持,就能获得解脱的果位。

顿悟法门的见地,犹如大鹏翱翔天空;渐悟法门的见地,如同猴子攀爬大树。以此来形容顿门的殊胜之处。

对于这种自然安住的禅修法,他们还援引了很多的经典,来论证其殊胜的功德。这在敦煌的古籍与《莲师遗教》等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渐门和顿门二者都是佛陀的教法,大迦叶尊者与罗睺罗尊者也同出一辄。

但在圣地印度和雪域藏地,后人却因两者手法的不同而争论不休,互相批驳,甚至产生了逆缘。

藏王赤松德赞针对这一现象,申令修行人:“见地可入顿门,具足中观瑜伽的特点;行持需要渐修,符合一切别解脱戒的特点。”

藏王在圣谕中提到:“我所有的僧俗臣民,修持佛 法时,心持中观见,身口应守持别解脱戒,而所持七种或八种戒律,都要遵循一切有部。”

又说:“顿门的中观见,能获得初地与二地,三地与四地开演事部与行部,五地开演瑜伽部,六地开演玛哈瑜伽,七地开演阿努瑜伽,八地开演阿底瑜伽,九地开演西得瑜伽,十地开演永底瑜伽,十一地则开演更得吾位它青。

最大的译师为毗卢遮那译师。声闻一切有部依据于《大毗婆沙论》。”以上内容,载于《莲师五遗教》中。

本章所谈及的,是本人在成熟解脱修行中,有关佛 陀密意的心性修持体验,尤其谈到了深道、广行和心传等三种传承。

第三章结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