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满足实际作战指挥的需要,党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1955年9月,新中国的第一次授衔全部完成,共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10人被授予大将军衔、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175人被授予中将军衔、800余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此次军衔评定工作任务量非常大,而且需要到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所以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军衔满意。在此次授衔中,有3位开国将军对自己的军衔感到不满,甚至还闹到了中央,那么他们是谁呢?
第一位是许世友
授衔前夕,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听到小道消息说他被评上了大将军衔,据说消息绝对可靠,连毛主席的批文都看到了。许世友听后大喜,于是兴致勃勃地与朋友们开怀畅饮了起来。
就在此时,警卫员进来向许世友报告,有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正在豪饮的许世友不耐烦地拿起电话,略带醉意地大声说:“喂,我是大将许世友,你是谁?”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声音:“小兵——恩来。”
原来是周总理打来的电话!许世友既吃惊,又羞愧,周总理的功劳比自己大得多,都还谦虚地自称“小兵”,自己还未授衔,又有什么资格自称“大将”呢?
据说从未喝醉的许世友,在那天晚上喝醉了。
不久以后,授衔名单正式公布,许世友被授衔上将军衔,这与他之前被告知的大将相差甚远,他不禁越想越委屈。
于是许世友找到周恩来说:“总理,我立功无数,完全符合授大将的资格啊!”
周恩来只是笑着回答了一句:“粟裕也只是大将嘛!”
周恩来的意思十分明显,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担任许世友的领导,而且他的战功远比许世友大得多,既然粟裕也只是大将,那么许世友授上将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许世友仍然想不通,他又对周恩来说:“粟司令是大将之首,那我可以是大将尾嘛!”
周恩来又笑着补充了一句:“萧克也只是上将嘛!”
萧克的资历可比许世友深得多,他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时期是120师副师长,八路军3个主力师的正副师长除了萧克,其他人都是元帅。既然萧克都只是上将,那许世友也无话可说了。
不得不说,周恩来做思想工作的功夫十分厉害,只用了两句话就解开了许世友的思想疙瘩。
第二位是王必成
战争年代,王必成长期在粟裕的麾下作战,他和叶飞、陶勇并称为粟裕的“三剑客”,正是有了粟裕的培养和信任,王必成的军事才华才有了施展的空间,成就了自己“王老虎”的威名。
1955年授衔时,王必成被授予中将军衔,他的级别是副兵团级,按理说这个级别是可以授上将的。而且王必成认为,自己和叶飞当年都是粟裕手下的纵队司令,自己的战功也不比叶飞少,但叶飞被授予了上将,而他只是中将,这让他有些接受不了。
于是王必成去找老领导谭震林,希望他向中央反映一下,为自己争一下军衔。后来谭震林还真去了,结果被中央批评了一顿。王必成知道以后,非常内疚,专门找谭震林道了歉,不过谭震林并没有怪罪他。
在1958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王必成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为粟裕多年的老部下,他被指定在会上发言“揭发”粟裕。王必成十分了解粟裕的为人和品格,他直接在会上站起来说:
我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我跟随粟裕作战多年,对粟裕这个大阴谋家,有两点体会最深,那就是‘大’和‘谋’。记得济南役即将胜利尚未结束时,粟裕就向党中央、毛主席建议打淮海战役,基本解决蒋军主力。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伟大胜利。这个‘谋’有多大,我不敢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至于‘阴’的一面,我不知道,也没有体会,请知情者揭发……
此言一出,掷地有声,在当时的形势下,王必成敢说出这番话,他的刚直可见一斑。会后,贺龙逢人就说:“王必成这人,可信,可交!”
王必成的女儿王苏炎曾回忆说:“父亲寡言,但是绝不人云亦云。他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是不会轻易地改变和屈服的。在自己的遭遇上,他选择沉默;对于他崇敬的粟裕大将的遭遇,父亲无法忍受心中的愤怒。”
1971年6月,王必成升任昆明军区司令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王必成积极备战,准备积极打击进犯的越军,但却因为日夜操劳而不幸病倒了。军委不得不临阵换将,将王必成调到武汉军区任司令员,王必成虽然不情愿,但只能领命前往武汉。临行前,王必成动用“特权”,把自己的一子一女送上前线参战。
有一天,王必成的妻子陈瑛满面愁容地对他说:“我们的媳妇也想上前线去。”
王必成激动不已,连声叫好,陈瑛却说:“媳妇已怀孕两个月了,怎么办?”
王必成斩钉截铁地说:“让她去!我不能参战,但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此愿可遂,此志可明了!”
陈瑛含着泪说:“我还等着抱孙子呢!前线的子弹可不长眼,你不怕你们王家绝后吗?”
王必成动情地说:“有国才有家,国家支离破碎了,家还能保全吗?儿媳深明大义,我们应该支持她啊!”
由此可见,王必成是一位有情有义的真英雄,他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第三位是钟伟
很多人都曾说《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就是钟伟,因为他的故事有一半来源于钟伟。钟伟只要一听说要打仗,后脑勺都会乐开花,那劲头就像今天年轻人约会、谈恋爱,只要一开会,他就抢任务,抢硬仗,抢不到就大发牢骚。这边打胜了,别人还在那儿啃,钟伟就去打小报告:“他不行嘛,怎么样?这回该我们上了吧?”
钟伟不仅打仗机灵狡猾,在生活中也是个“狂放分子”。抗战时期,有一次钟伟向盐阜区要粮要钱,区里没给那么多,他就让侦察排在河边埋伏着,把区委书记抓住揍了一顿。后来区委书记告到黄克诚那里,黄克诚把钟伟狠狠批评了一顿,钟伟却装糊涂说:“八路军抓共产党的书记,竟有这种事?天下奇闻!”
抗战胜利后,钟伟跟随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师3师挺进东北。1946年9月,新四军3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下辖第4、5、6三个师,钟伟出任第5师师长,他也在东北战场上迎来了自己的军事生涯的巅峰。东北军区曾这样高度评价钟伟的第5师:
该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守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强,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钟伟不仅打仗猛,抢战利品也猛。每次作战即将胜利之时,钟伟就会书写“五师缴获”的封条,并分发给士兵。等打完仗以后,敌人的枪械、弹药、粮食、物资都贴满了“五师缴获”的封条。
有一次,5师竟然将封条贴上了东野总部的两辆过路的弹药车,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钟伟直接过来说:“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八路的。”就凭这一句话,5师的人就把车给卸了。
1948年1月,林彪准备提拔钟伟当纵队副司令员,但他却回话说:“宁当鸡头,不当牛尾!”
林彪沉思良久,于是直接任命钟伟为第12纵队司令员,钟伟也成为了东北野战军中唯一一个由师长直接提拔为纵队司令员的干部。
12纵是后期才由独立师升级成的野战军,各师之间相互不熟悉,缺乏整体配合经验。但强将手下无弱兵,钟伟上任以后,经过磨合训练,部队慢慢开始从“亚主力”转型,很快成为了东野的一支劲旅。
辽沈战役结束后,第12纵队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9军,被编入第13兵团序列,钟伟任首任军长。此后钟伟率军入关,从北到南一直打到广西,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9月,钟伟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而当时和他平级的人大多评上了中将,他觉得自己被评低了,嚷着要去找毛主席。后来事情传到了林彪耳朵里,他将钟伟叫来狠批了一顿。
事实上,毛泽东也很清楚钟伟的军衔评得低了,所以评级后,钟伟的待遇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上将的标准定的,后来毛泽东还亲自点名,让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显然,钟伟在毛泽东心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总而言之,这3位将军都是性情中人,虽然他们曾因为军衔而发过牢骚,但换一个角度想,这也让他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