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会展举行两天“香港.全球人才高峰会”,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连同香港和澳门将签订合作备忘录,此事影响深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指出,香港是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城市,要担当大湾区及国家人才高地门户,认为要写好共建人才高地的大文章,需要符合“起、承、转、合”四个元素。
首先是“起”,就是启动,在各地发展招揽人才;“承”是指传承,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百强大学的城市,由下个学年开始,将政府资助的专业院校的非本地学生限额提升到40%,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名额到每年400个。
“转”是指人才流转。香港全力推进人才南下北上的流转,在港注册公司外国人员可在港申请北向一签多行,并吸引更多内地人才到港交流。“合”也就是合作,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两地在人才培养、招揽、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这些措施出台,已不仅是吸引人才来港工作,而是令这些精英可以随意在大湾区工作,创业,甚至可以遨游全球各国去做生意。而更为重要的,是有长远策略吸引内地精英来港进入各大学就读,培养人才。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则用数字说明,首批透过高才通计划来港的人才,当局推算他们来港的一年期间,为本港带来340亿元经济贡献,为本地生产总值拉动1.2%。除经济贡献以外,这批人才带来的家人和孩子,三分之一在30岁以下,三分之二在40岁以下,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下,为老龄化的香港带来很多年轻的活力。
他又表示,首批经高才通计划来港的3万多人中,有43%人已在香港定居,54%人已在香港找到工作,主要投身于金融、创新科技、商贸等主要核心行业,薪酬中位数是5万元,当中有四分之一人月薪为10万元,一成人的月薪为20万元,普遍比香港一般的薪酬高。
大家知否,孙玉菡于1978年六岁时,与家人从山东省移居香港,开始时因不懂广东话和英语而处处碰壁,入读小学时亦困难重重。直至1990年,孙玉菡以优异成绩升读中大,他是工商管理系毕业,但他不往工商界发展,而是选择加入政务官行列。孙玉菡任职政务主任期间,曾担任医疗规划及发展统筹处处长及劳工处处长等要职。去年7月,孙玉菡结束长达二十八年的政务官生涯,以五十岁相对年轻的年纪出任问责局局长。孙玉菡的亲身经历,就是新移民的典型成功故事。
非常熟悉内地情况的立法议员尚海龙,他又是“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他认为决定一流人才留港有三大要素,包括教育问题,这些来港英才非常重视子女教育,政府须密切注意和协助他们解决子女就读学校问题;事业问题,他们来港后要多久才找到合适工作和薪酬职位;环境问题,他们来港后要有一段适应期,而且会见到“羊群效应”,如果他们同来的朋友克服各种困难均乐意长居香港,对他们都有影响。
香港缺乏天然资源,又是人口密集的弹丸之地,今日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枢纽,现今又成为“超级联系人”,靠的就是人才汇聚,所以必须保留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司法独立,凡事公开公正透明,继续以人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能令东方明珠依然发出万丈光芒。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