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香港如何留住内地人才

疫情下,香港如何留住内地人才

00:00
05:59

  新冠肺炎疫情旷日持久,香港第五波疫情后收紧入境配额,滞留内地的优才、专才及学生等难以返港更新入境签注。有舆论担忧,这会使得原本有赴港意愿的内地人才放弃,导致人才流失。

  据香港《星岛日报》6日报道,身兼香港华菁会秘书长的立法会议员洪雯近日与另外5名立法会议员发起联署,分别去信已宣布辞职的政务司司长李家超、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希望港府短期内授权驻内地办事处处理签注,让符合入境计划的专才、优才和学生能在内地更新签注。根据香港入境处的规定,符合各类入境计划的人士在每次更新入境签注时,须在指定时间内亲自到港“激活”。

  洪雯等人在信中说,疫情下,一批优才、专才、学生滞留内地,要在指定时间内到港更新签注,困难重重。另外,从香港入境内地需要隔离21天,也为他们带来学业及工作上的不便。不少人因此萌生放弃优专才入境签注的想法。但疫情后重启香港经济离不开大量人才,这些人是通过特区政府遴选、渴望赴港发展的人才,“如果他们受疫情所困,最终丧失来港资格,对香港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

  据香港媒体6日报道,通过优才计划赴港、在中资金融机构工作的杨田田,因为疫情已滞留深圳一段时间,暂时在公司的深圳办事处工作。虽然工作未受影响,但距离她回港激活签注的时间只剩3个月。她说,接受隔离在预料之中,但深圳等城市对香港入境配额以及每天可供预约的指定隔离点非常少,加上深圳要求香港入境人士持有指定机构出具的48小时内核酸报告,完成这些要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杨田田说,她和许多优专才及内地学生一样,很珍惜香港的工作及学业,不希望因为未能在限期内回港而放弃签注。

  洪雯粗略估计,大概有3000-5000人不能亲自到香港更新签注。在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香港流失不少人才,像科技、建筑及工程等领域都求才若渴,很多内地人才一直过着跨境的生活,也有频繁往返两地的客观需要。两年多的隔离,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保留这批内地专才、让他们填补这些行业的人才空缺,十分重要。洪雯为此希望特区政府能“特事特办”。除了方便更新签注外,她还提到可以利用入境处的优专才数据库做一些调查,请香港政府驻内地办事处把这批回到内地的优专才联系起来,提供一些服务,维系他们对香港的归属感等。

  据了解,香港特区政府在内地的5个办事处都能处理申办特区护照、回港证等部分出入境事务,具备受理激活签注事务的基础。自2020年10月起,内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就已经为身处内地、回乡证过期的港澳居民办理回乡证换发补发,而此前,换发回乡证的申请人都必须返回港澳申请。

  早在2003年7月,香港就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又称“专才计划”,旨在吸引内地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到香港工作。数据显示,2019年度,香港入境处共批出14053份申请,其中艺术/文化、金融服务、学术研究和教育、商业和贸易、工程和建造、信息科技、法律服务等都是比较热门的行业。

  香港引进内地人才的另一大项目就是“优才计划”,即“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目的是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人才到港定居。该项目于2006年6月推出,2020年每年配额从1000人增加到2000人,获批的境外人才中约86%来自内地。到2021年年底,“优才计划”共接到36689份申请,其中9131个申请人获分配名额,前三位的来源地分别是内地、美国和加拿大,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金融及会计服务、资讯科技及电信和建筑、测量、工程及建造。

  洪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香港的金融行业有大量“港漂”,但是其实内地人才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她表示,港府引入优才专才,事实上已经衡量了这类人才与本地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能获得优才专才签注的人士,通常已经和企业有雇用合约,或者是来自香港需要的领域。洪雯称,香港在医疗、护理、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较为缺少人才。

  特首林郑月娥今年3月30日表示,通过“优才计划”赴港人数一直上升,香港8所资助大学非本地学生入学人数有增无减。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保守估计,每年有近5000名非本地毕业生受惠,他们申请来港就业,住满7年即可成为永久性居民。此外,“优才计划”的年度配额也将倍增至4000个。

  洪雯认为,香港的整体营商环境及某些有潜力的发展范畴,如金融和高端服务业,对内地人才来说仍然具备吸引力。不过,这种吸引力并不是全面的——在某些产业范畴,香港必须大力创造发展机会,才能对人才有吸引力。“比如创科产业的发展,人才和产业是个鸡和蛋的问题,没有产业就吸引不了人才,没有人才产业也发展不起来。”她表示,这就需要香港有一套发展规划,从产业生态体系的角度,让产业和人才齐头并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初熏浮浮

    哪里都在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