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中国美学和后现代美学

5.6 中国美学和后现代美学

00:00
13:32

本来我在上一课结束的时候已经讲了,咱们接下来将用前面讲过的科学方法对这些美学理论做分析,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现在情况稍微有了一点变化。我恰好前几天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学讲《科学方法与美学》课的时候,讲完了西方现代美学之后,同学们要求我讲讲中国美学和后现代美学,我当然同意了同学们的要求,同时也想到,听咱们这门大师课的朋友们可能也会有这个要求,所以我就临时决定加一课,点到为止的讲一点中国美学和后现代美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计划对美学理论做科学分析。


其实美学这个学科,是从西方途径传到中国的,据说“美学”这个名称是梁启超在学习和翻译西方哲学和美学著作的时候首先使用的。虽然美学来自西方,但是中国从古至今当然有自己的审美,有中国人独特的美学思想,尽管近代的审美受到了日本和欧美的深刻影响,其中的原因我们后面也会分析。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美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精华,至今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我们经常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也主要是讲的这些。


例如,“中和之美”,这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儒家强调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应追求“中和”的境界,即适中、恰当而不过度。这种美学思想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哲学观,认为“中和”是最高的美,能够使人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另外还有“天人合一”,我们都很熟悉,而且津津乐道,甚至认为这就是宇宙的最高规律。“天人合一”也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美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美不仅在于事物的外在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美学思想,今天也有很多人信奉和追求。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为虚无之美,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道家认为美在于自然无为、朴素无华,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达到心灵的虚静和超脱,从而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宇宙之道。道家的美学思想和儒家美学思想“天人合一”有一些共性,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后来,这一思想被儒家、道家等各种思想体系所吸收和发展。


墨家美学思想提倡实用之美,认为真正的美是必须与效用相联系的,以功利为标准来看待美。这种美学思想强调美的基础是“实用性”,实用性决定了美的性质和价值。这当然和墨家的技术主义风格是一致的。


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其实和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这当然也不奇怪,因为归根结底,美学思想是根据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提炼出来的。


我们下面再简单地讲一下中国现代美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美学界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当于对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做了一次梳理。我引用凌继尧先生的著作《美学十五讲》做一下总结,这本书是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这场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典型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就是个别事物表现了同类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比如,一棵树木显现着同类树木的一般性,它就是美的,一座山峰显现着同类山峰的一般性,它就是美的。


典型说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主张在客观事物本身中寻找美,而不是在先验的理式和人心中寻找美。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研究美学的正确途径是从现实事物去考察美,去把握美的本质。第二个要点是,典型是在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其中一般性是根本的、决定性的,个别性是次要的、从属的。


形成的第二种观点是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说,我顺便说一下,我80年代初读大学的时候,特别崇拜李泽厚先生,简直是把李泽厚先生当成了精神导师,当时很多大学生也是如此。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而事物的社会性就是它的社会职能,是它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关系。这种社会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依存于人类社会,却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它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第三种观点是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说。


也顺便说一下,我在讲美学课和美学讲座的时候,常常会问听众,都知道哪些中国的美学家?大部分听众一个都不知道,少部分听众说听说过朱光潜先生,极个别的听众说听说过李泽厚,但是我如果接着问朱光潜和李泽厚两位先生的美学理论或者美学思想是什么,就从来都没有人回答出来过,甚至包括曾经在北大听过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课的听众,读过朱光潜先生的名著《谈美》和李泽厚先生的代表作《美的历程》的读者,都完全不记得他们的美学思想是什么,我对此特别惊讶。我敢保证,听过我的美学讲座、上过我的美学课的同学,虽然不一定赞同我的美学理论,但是肯定会记得我的美学理论,我们后面会讲我自己的美学理论,这这里算是打下一个埋伏。


朱先生在《谈美》书中对“什么是美”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审美有两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目前的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距离产生美。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二不问它对于人的效用如何。在审美的过程中,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用。


第二个要素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这是一种极自由的活动,因为是不受实用目的牵绊,说它是欣赏也可,说它是创造也可,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品,不是天生现成的。


大家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没错,这其实是咱们前面讲过的几个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综合,包括叔本华认为的审美必须把意志活动逐出到意识之外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利普斯的移情说。也许很多人听说过朱光潜先生,但是不记得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理论,就是这个原因。


在这一课的最后,我就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后现代美学,这其实基本上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后现代主义美学极为繁杂,主要特征包括反传统与反权威、多元并存与包容性、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以及强调非人化、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后现代主义美学回归到了生活和现实,我们非常熟悉的“行为艺术”可以说是最为人所知的当代艺术和后现代美学现象。


我们在上一课最后讲到,现代美学的影响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和我们大众的审美已经逐渐的没有什么关系了,对我们日常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影响。这也许就是后现代主义美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增加了这一课中国美学和后现代美学之后,对美学的介绍至少在体系上是完整的,但是限于时间和篇幅,当然也包括我本人的知识的局限,我们对大部分美学理论的介绍都是很简要的,也不可避免会挂一漏万,对很多现代美学和绝大部分后现代美学都没有介绍。实际上,我前面讲这些美学的主要目的,是让朋友们对美学理论的繁杂和审美观的多样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我们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我们会用另外一种研究美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美学研究方法研究审美,试图从更底层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审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