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断臂维纳斯的美难道不是因为有缺陷吗?并不是!

5.11 断臂维纳斯的美难道不是因为有缺陷吗?并不是!

00:00
13:11

咱们前面讲了那些哲学美学理论之后,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作为例子,做了证实和证伪,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有很多不能用的地方,因此不是审美规律。那么对于上一课讲的审美两要素,也就是美的判断条件就是没缺陷而且不常见,我们也应该做证实和证伪,来理解这个理论都适用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不适用的方?


首先我们用雨后的彩虹做例子,有时候会出现双彩虹,实际上是霓虹,仔细看会发现两个彩虹的颜色恰好反着的。我记得2016年夏天,北京有一天傍晚出现了特别完整的双彩虹,在北京几乎所有地方都能看得到。所以从当天傍晚到第二天甚至到第三天,朋友圈里面全是这个双彩虹的照片,大家都说美极了。


为什么大家觉得这个双彩虹美?如果把这个双彩虹照片拿着到山区给生活在那里的老太太看,双彩虹美吗?我猜想老人家的回答应该是,我们这里傍晚下完雨一出太阳就这样,不觉得有啥特别的,没啥感觉。美啥啊?都是你们城里人很少看到才觉得美。


又比如如果你到瑞士日内瓦湖,那个大喷泉水喷得非常高,每天傍晚只要有太阳都能看到彩虹,我没见一个本地人在那高呼美的,当然有游客觉得美在那里拍照,也包括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但后面我又去了好多次,就没感觉了。


然而,北京要出现看到这样彩虹的条件,可能好几年才有一回,空气质量要好,傍晚要下雨,而且下完雨还要马上天晴,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很不常见但是又没有缺陷的条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彩虹自然就会高呼美极了、美爆了、美炸了!当然山区的老人家三天两头看到这样的彩虹,日内瓦当地的人差不多天天都能够看到日内瓦湖大喷泉的彩虹,人家就不觉得美,虽然也是没缺陷的情况,但是太常见了,也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为“审美疲劳”,其实根本无美可审,因为没有同时满足没缺陷和不常见两个条件。


又比如昙花一现,我们都觉得美,为什么?其实从观赏的角度,昙花和很多其他花没什么区别。但是听说香山植物园的昙花开了,就立刻冲过去看,看了之后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说美得不得了,为啥?因为别人看不着,或者很难看得着。就北京交通的情况,如果在香山植物园的昙花开了,从城里面赶过去,没赶到就已经花谢了,根本看不着。所以看着的人都说美,对不对?花没啥毛病,看起来没缺陷,但是很难看到盛开的昙花,所以看到了就觉得美,也是同时满足了没缺陷和不常见这两个条件。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很多,但是这都是证实,还不是证伪。我们前面说了,证伪比证实更重要,所以我们下面重点做证伪。证伪主要就是问一个问题,有没有不符合“没缺陷而且不常见”的美?


我相信,从最开始讲到审美两要素之一就是“没缺陷”的时候,很多朋友的脑海里都立刻浮现出了断臂维纳斯,因为这正是“残缺美”或者“缺陷美”的代表,岂不是已经证伪了“没缺陷”这个要素?


几年前,出现了一个爆款的知识付费产品“分答”,我就花了很多钱去问一些艺术家和哲学家,断臂维纳斯为什么美,是不是因为断了一只胳膊?基本上所有的回答都是:对,就是少了那只胳臂,有了缺陷,有了残缺,所以美!


这个产品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就是你可以免费追问一个问题,我就追问,那为什么我没有见过甚至听说过有谁为了追求美而主动断臂?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胳膊给弄断了显得更美?


除了一位艺术家,其他人就都不理我了。这位艺术家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我没疯,没有主动断臂的人也都没有疯,只有疯子才会自残去追求残缺美!

很显然,现实中的人都不会去追求残缺美,也没有谁如果不幸断臂了就会整天骄傲地让大家看她的残缺美,而是会想尽办法把胳臂接上,或者至少装一个假肢让别人看不出来断臂。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断臂维纳斯我们觉得美?因为断臂维纳斯是雕塑,不是活生生的人,作为艺术品的雕塑没有实用功能,所以雕塑断臂不是缺陷,而我们活生生的人断臂就真的是缺陷了。因此断臂维纳斯不能证伪“没缺陷”这个审美要素,反而从我们活生生的人不愿意断臂可以看出,我们都是想追求尽可能的“没缺陷”,证实了这是一个审美要素。


距离产生美也是我们熟知的审美观或者审美现象,虽然前面已经被我们证伪了,但是毕竟在不少情况下还是很合理的,而且貌似和审美两要素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岂不是说明了审美两要素并不是“美”的唯一判据?


其实仔细考察所有貌似符合“距离产生美”的例子就会发现,无非是距离掩盖了缺陷,而且同时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产生了我们平时近距离看不到或者感受不到的效果,就和化妆是一个作用,整容的目的也是这样,就是要产生“没缺陷、不常见”的效果。因此“距离产生美”是表现出来的审美现象,背后的道理完全和审美两要素没有矛盾,反而是对两要素的证实。


有爱就有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常见的审美观,表面上看,也和审美两要素没有关系。


实际上,是因为爱使你忽略了他/她的缺陷,自己的孩子调皮,在邻居的眼里可能就是缺陷,人家可能烦得不得了,但是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调皮是因为聪明,是活泼可爱,根本没缺陷。


孩子成长的任何一点变化在你的眼里都是第一次,是那么的不常见,所以天天在朋友圈晒娃,觉得美极了。谁家的孩子不会站,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卖萌?别人在朋友圈里看到,不觉得有啥特别的,虽然不算有缺陷,但是也算不上不常见,出于礼貌点个赞,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理你。但是你要是在群里天天晒娃,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被踢出去了,在“一家亲”群里当然不一样,血缘关系在那里,也会觉得“没缺陷、不常见”,至少不会烦。


情人眼里也是这样,因为爱,总能包容对方的小缺陷,总能发现对方的不常见,觉得对方就是世界上最特别的那一位,怎么看怎么美!


我本人特别希望能够证伪审美两要素理论,所以曾经邀请了很多人找反例,前面我列举的“残缺美”“距离产生美”“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就是很多人举出来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到结论,这些所谓的“反例”不但不能证伪审美两要素理论,反而提供了对审美两要素理论的支持,同时又揭示了传统美学的一些问题。都是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指代问题,指是指出的指,代是代替的代,简单的来讲就是张冠李戴。断臂维纳斯是艺术品,艺术品的对象有缺陷,比如少了一只胳臂,并不等于艺术品有缺陷。作为艺术品的断臂维纳斯很美,并不是现实中缺少了胳臂的维纳斯很美。同样的道理,艺术品可以描述战争、疾病、死亡,这些都是艺术品的对象,这些对象有缺陷,但是艺术品可以没有缺陷。其实分析哲学和分析美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是美学家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表象问题。当然有自然美、对称美、简洁美等等,但是这些都是美的表现形式而已,只是审美观而已,并不是审美规律,以前的美学家们并不区分,把表象误认为是本质,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美学理论,很多美学理论甚至相互矛盾,但是仍然符合某些审美现象。


事实上,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证伪我自己提出来的审美两要素,也邀请甚至挑战了很多人这么做,但是并没有证伪审美两要素理论,并不表明这一理论以后不会被证伪。那么如果以后证伪了审美两要素理论,就等于推翻了审美两要素理论吗?并不是,证伪只是告诉我们审美两要素理论在哪里不适用,也就是找到了审美两要素理论的适用边界,我们就有机会进一步改进这个理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审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