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中产06】胆大:日本人是怎么把小日子过得不错的?| 南开教授精讲

【日本新中产06】胆大:日本人是怎么把小日子过得不错的?| 南开教授精讲

00:00
13:20

一、本集要点

1. 日本新中产阶层是如何把小日子过得不错的?

2. 日本人的消费力是从哪儿来的?

3. 大胆消费、透支未来的基本前提,是稳定预期带来的安全感,是面对踏实未来的掌控感


二、逐字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展,欢迎收听《透视日本》,继续为你解读《日本新中产阶级》。


今天,我们通过新中产阶级讲讲,日本人是怎么过日子的?我觉得关键词,其实是,胆大


小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我最喜欢的漫画《哆啦A梦》,当时国内译本还叫机器猫。里面的主人公野比大雄家,你说他家有钱吧,他整天哭穷,吃个铜锣烧还要和哆啦A梦来抢,和同学攀比消费从来没赢。但你说他穷吧,他家住东京近郊带院子的别墅,他爹时不时和同事去打高尔夫,带全家去旅游什么的。按照作者的设定,野比大雄的家庭,属于日本最普通的家庭,他爹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个最普通的打工族,典型的新中产阶级,那他到底是怎么挣的钱,能挣多少钱,来支撑全家的开销呢


家庭消费,是微观经济,但家庭消费的习惯,会影响宏观经济。日本经济奇迹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疑问,日本人的消费力是从哪儿来的?就是在五十年代,很多日本专家认为,日本的市场需求,是美国人给的,但朝鲜战争打完了,美国援助停止了,还开始和日本打贸易战,要来找日本,连本带利地把好处要回来了,所以日本经济铁定要完蛋了,走向平底锅一样的底部曲线,锅底萧条,这我们之前讲战后日本经济史时讲过。


但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反,日本六十年代出现高速发展,形成大众消费社会,出乎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意料。当时日本人收入确实是低,但架不住他们胆子大,消费高啊!买买买把内需买起来了。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是新中产阶级的出现


我们今天就来算算账,分析一下,当时日本人的消费习惯有多胆大,为什么胆大


用哆啦A梦来举例,哆啦A梦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60年代的日本。有日本人根据漫画设定,估计了大雄家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为了方便理解,折算为当今的物价,我就根据这个结果,再为你折算为人民币。大雄的父亲野比伸助,是一家商业公司的普通职员,年龄超过了35岁,熬工龄的工资应该有不少,工资加奖金,每月收入在一万五到两万左右。


大雄家的房子,东京近郊的练马区的一户建,也就是独栋小楼,但有设定显示这是租的,租金每月大概在八千左右,相当于他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每月剩下的七千到一万多,要养老婆孩子,投喂哆啦A梦,还要和同事人情往来,旅游打球。


大雄家这样收支比,其实在日本非常普遍。我们再举个例子,蜡笔小新的父亲野原广志,也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根据设定,每月收入也差不多是一万五到二万。他住在春日部市,买了带院子和围墙的独栋小楼,虽然日本这样的一户建比较普遍,价格也比国内同等地段的别墅要相对便宜,但野原家的房贷、车贷,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估计也占到了收入的一半。家里夫妻俩和两个小孩,还有一条叫小白的狗。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北京打工人背着车贷、房贷,剩下每月八千到一万,要养全家人和狗,还时不时出门娱乐,甚至出国旅游,再考虑到日本的物价,在很多方面都比国内要贵,但为什么他们小日子居然还能过得不错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其实网络上最近的一个热点问题,就和当时日本的情况非常像,那就是所谓县城婆罗门。大城市高收入的打工人,回到老家县城,发现在县城的同学,挣得不多,但消费却很大胆,很多很贵的东西说买就买。很多人大呼不理解,县城婆罗门。但其实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那些县城消费大胆的人群,很多工资虽然不高,但都是有编的。我们之前讲,日本新中产阶级就相当于“有编”,他们消费也很大胆。事实证明,不管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决定大家消费习惯的,不光是收入高低,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收入稳定的预期。


60年代,日本新中产阶级由于有终身雇佣制度,不担心失业,有年功序列制度,所以相信未来工资会年年增长。如果说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信心,那当时几乎全体国民,都对未来充满信心。这导致日本出现了一种消费习惯,就是按正常消费能力买不起的一些东西,却必须要买。他们把这些东西,叫三神器。这原意是代表日本天皇合法性的三大信物,包括镜子、宝剑和勾玉。但日本老百姓却用来指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后来在几年后,随着收入增加和价格的下降,日本人都能轻易买得起这些东西了,于是又有了新的三神器,彩电、空调和汽车。


三神器,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中国,过去说的三大件,一度也包括了电视机。你可能看过贾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面有个场面,就是国企员工排队买电视机,按道理以大家的工资,是很难买得起的,但大家不但要买,还得抢着买,后来还是主人公耍手段,才买到手的。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普遍,我妈当时就赶着买了电视机,花的钱比一年的工资还多。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心态呢?美国人恐怕是不了解的,所以傅高义啰里啰嗦解释了很多。就是在美国,要么量入而出,买自己买得起的,要么就是败家子,没计划地瞎花钱,透支未来。但傅高义强调,日本人这种消费习惯,既不是量入而出,也不是胡乱花钱,是既节俭,又奢侈,精打细算地透支未来,这认真描述起来显得乱七八糟,但背后的基本逻辑,其实我们中国人很好理解。这样的大胆消费的基础,是对未来稳定的收入预期。


傅高义说,这是“光明新生活”的象征,新中产阶级的生活中,充满了闲暇时间,旅行和娱乐,由于有公司的保障,他们可以稳定地购买新款消费品,无需担忧因没有收入欠下债务


对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大胆消费、透支未来的基本前提,是稳定预期带来的安全感,是面对踏实未来的掌控感。随时失业、随时生病、随时要准备孩子学费、随时被催房贷的人,是无论如何都很难有安全感的,他们应对风险的本能反应,就是限制消费,尽量存钱。


但那个年代的日本新中产阶级不一样,终身雇佣,解决了大家对失业的恐惧。


通过医疗保险和公司兜底,解决了大家对生病的恐惧。


对生育的福利保障,对教育的持续投入,稳定了大家对养孩子的恐惧。虽然当时私立学校学费也不低,但大量优质的公立学校,几乎相当于不要钱,还免费管学生午餐。当时日本国立大学一年的学费,相当于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


至于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关心的房贷,当时也不是问题。傅高义调查的东京近郊小镇,一套独栋住宅的价格,差不多一个普通打工族,不吃不喝工作两年就能买得起。当时很多日本人有个认识,要结婚,就得有房子。傅高义说,新中产阶级的家庭,一般是男方负责买房,女方负责买家具。一般只要工作几年后,就能买得起房子,所以结婚年龄也不至于太晚,不至于错过生育期。


但你可能要问,《哆啦A梦》里面的野比大雄家,都结婚生子了,怎么还租房呢?因为他家住在东京啊!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工作头几年,或者想就近住在东京市区的,地段好,房价贵,买不起的怎么办?


租房,也没问题,日本战后的法律公然倾向于房客,保证房客利益,原则上,不准房东毁约涨价,更不准房东单方面把房客赶出去,租房几乎和买房一样安心和稳定。当然,这也导致了一种副作用,就是房东变得很谨慎,生怕被房客坑了,于是在日本租房非常麻烦,房东选择房客要特别小心,中介费保证金什么的也比较高,很多房东宁缺毋滥,把房子空着也不愿意轻易租出去。反过来,也表现了日本租客生活的稳定


工作的稳定,收入的稳定,生活的稳定,加上对未来的信心,这是日本人大胆花钱,建立消费社会的基础。据调查,一亿日本人中,90%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中流阶层,这被称为“一亿总中流”,在这个充满安全感的高度平等社会,人人都一样,促使人人都寻求不一样,寻求消费升级,相互攀比,邻居买了电视机,咱家也得买,同事装了空调,咱家也得装!傅高义说,日本人想把有限的收入,花出最大的效果,他们会把高档商场的购物袋留着,拿出去四处张扬,家里晒被子晾衣服,也要选最好的,让邻居能看见。


这种消费升级的渴望,在道德上未必值得赞许,但大胆的消费习惯,买出了日本的消费社会,买出了日本的经济奇迹,买出了不错的小日子。正是由于日本人敢于透支,去买电视机、汽车等大件,日本相关产业,才有了广阔内需市场,才能够活下来,才能发展,才能升级换代,积累内功最终走向全球,反过来,内需的繁荣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日本人的消费能力,实现了良性循环。


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核心主题,要提升消费,首先要让老百姓有信心,对未来有安心感、稳定感,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创造数字上的繁荣,更不是让一部分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而是让普通的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安心的日子,对奋斗有信仰,对未来有希望的日子。但有了消费,未必就有了幸福。我们下节为你讲述,在新中产阶级的时代,在消费社会的时代,日本家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时代的发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你,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楼高独上

    咱们什么时候有安全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