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七千年的《易》秘(二)

第四节:七千年的《易》秘(二)

00:00
13:41

上一节的内容值得持续反复的听,里面的知识其实已经是核心之一,同时我开放了试听,就是让你有机会听闻。然后自己去实际领悟,不得不说,一切言语都不如自己真实体悟来得直接,不过体悟是否能切入,见地又必须要清楚。所以我们又才反复讲解。能不能去学,去用只能靠你自己了。

你悟了吗?

我是要表达什么?我是在通过“易”表达宇宙人生的真相。帮你我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诚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的道理即上面所言,“五蕴”指一切万有,“空”即指的就是那个“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本源,五蕴不过是这个本源显化之物,并无自性。

这就是观自在菩萨通过久远以来深入理解、修持般若波罗蜜(智慧),为我们指出来的真相。而你我也正在努力解悟这一真相,只不过是言语不同。

我还是担心你没有明白,所以我再画一个图


通过图,我们进一步思维,所谓的真我,你我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无形、无相、寂然不动的“易”,或称之为本源,天地未生之前就有,宇宙万物由其化现。从人的角度来讲,这个本源就是我们称为心,本性,就是永远与你我不离不弃的这份觉性,这个肉团身因之而有,眼能看,耳能听,鼻能臭,舌能尝,身有触,意可识,都是因为这个真心(也就是觉)而能,这才是真我。所谓宇宙人生真相,无非就是识得我是我而已。

为了加深你的印象,同时不用太用力,我们来赏玩一段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浙江坐化的那一段,无论是书还是影片中,无疑是最震撼人心一段,与全书形成最鲜明的对比,甚至可以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全书描述人处乱世,向大看国之不国,向小看家之不家,最要命的是人们内心中文化信仰受到了挑战,忠君报国信念,受到一次一次无情的摧残,多少英杰报国无门,报国无门就算了,齐家无粮才是最惨的,所以不惜起义,甚至落草为寇,而有了108将的传奇,108相加就是数字9,代表最大阳数,意思就是数不尽的人生百态,透过108种不同的人生背景,写出了人生不同的故事,有人生而有权,有人生而有势,有人生而有钱,有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人武功一流……在这个人间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生热闹。但最终不得不面对曲终人散时,那又该归往何方呢?全书一直不停的诉说着我是谁,我要到何处去?

于是振臂一呼,替天行道,便是把我寄托于天,行天之道,换来迷茫人们的纷纷响应,但何曾想最后还是半数零落,几人可得善终了,而这里面,结局最完美的反而是最单纯的鲁智深,且听下文慢慢道来。

话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同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为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看其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一段真的有趣得很,一个打打杀杀的人,一个连圆寂都不知道的人,为何听江潮而顿悟了我是我!这与惠能大师目不识丁,挑柴路上听人诵读《金刚经》而有悟是同样的让人振奋。

那要如何才能知道我是我?也就是什么又是这个心(觉)呢?

在《走向静默,如你本来》中,拉玛那·马哈希大师给了答案

觉知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得到祂,该怎么去培养它?

拉玛那·马哈希答:你就是这觉知,“觉知”是你的别名。既然你就是这觉知,就不用去得到祂、培养祂。你唯一需要做的,就只是放下对其他事物的觉知,就是不要去觉知“非真我”。一旦舍弃对其他事物的觉知,剩下的就只有清净的觉知,那就是真我。

配合上图,这段话再明白不过了,没错,纯粹的“觉”是我们本来。显然不是求来的,也不是修了才有的,是一直存在。我们不费力的就能听见,能看见,用孟子的话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即这个不需要学习就有的本能,不需要思虑就具足的能知之性。

      反过来,只要你用有为法,去求,开始思考分别,那早就落入头脑,进入二元,就是在非真我上做功夫,早就不是了。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不随头脑跑。也就是上面所言:你唯一需要做的,就只是放下对其他事物的觉知,就是不要去觉知“非真我”,一旦舍弃对其他事物的觉知,剩下的就只有清净的觉知,那就是真我。

特别注意:

这里一般人容易理解成头脑的知,头脑的知是离不开形象的,一旦有形象就是二元对立,已经不是了,所以这里其实用“觉知之性”表达更容易掌握,舍弃对其他事物的觉知,就是这个觉知之性没有在任何一个事物上起分别,甚至连这个知道没有在其他事物上起分别的这个知都没有,这才称得上清净的觉知。

接下来我们要透过练习来体会这个觉知

咱们来看六祖是怎么教别人透过练习当下体会的?

六祖惠能第一次传法于人,传给的是叫惠明的人。明确给他指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六祖先叫他“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好啦,现在我们也可以如法泡制

一:找一个地方,安静的坐下来,不要讲究盘腿与否,安静坐着就可以了。

二:身心放松,调整呼吸。

三:静静的呆着……不思,不想……就是呆着

四:当你这样呆着——到——又起一个念头的中间,有一个空档,这个空档自己清清明明,可以听到周边的声音,可以感触屁股对沙发或凳子的压力,但只是知,不是知道,知就是单纯的觉,也就是觉知,区别于知道是什么呢?知道是觉知之后,又加大脑分别思考的结果。所以,这个不思虑,没有任何好坏判断的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自具足的这个觉知之性。

五:不同的人情况不一样,有些人只是很短的时间,比如开始呆着那一瞬间,然后马上就随思维跑了,但知道自己跑了,又会安静回来,不用去压制,比如:听到一个声音,自己注意力就随声音开始分别了,这时如果你只听见,不管他,声音结束后,你会体会到又落入这个觉知状态的感觉。

六:需要反复细细体会,没事就“呆一会”,观察念头,或感觉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不是头脑去想象一个空空的境界,是很自然的放下一切,感受一份纯粹的觉知,是灵灵活活的,不是像石头一样无知无感。

识此之后,才晓得,原来我是我。一切修都是以此为入口,由此才是修行的开始,才有了事上磨练的根本。事上练就是自己如大海,任凭风浪来,不随风浪起分别,生烦恼。不明此根本,以为自己是浪,天天在浪中翻滚,无有出期。

还需要往下吗?

往下我们仍然只是在重复解读,从各个角度来让你明白,同时让你见证儒释道各家讲的就是这个,你只要深入下去,这就是你一生最大的福气。甚至你能到此,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感召。

通过上面的描述其实已经讲完了,但如我前面提到过,希望每个人在这里领悟后,可以自己深入各家经典,这样才算是接通“活源头”,然后大家自取利处,所以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演示,同时通过重要经典反复论证说明,先把握其纲要,拿到钥匙,尔后凭你我心情自由出入各家,这才是真容“易”啊!也才算得上找了入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