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对采珠“站错立场”的官员

那些对采珠“站错立场”的官员

00:00
08:56
那些对采珠“站错立场”的官员

采珠跟采茶不同,采茶有采茶歌,旋律欢快,喜气洋洋;采珠有采珠谣,却是另一个调调:
太清明月薄蟾蜍,诏书南下大征珠。
哀哀呼天天不闻,十万壮丁半生死。
死者长葬鱼腹间,生者无语摧心肝。
鲛鳄磨牙竞相向,积血化为海水丹。
万落千村半已残,后宫犹未增颜色。
以人易珠人不见,烟水茫茫寒一片。
若使今日孟尝来,珠去无还翻所愿。
这首《采珠行》(节选)的作者林兆珂,是明代嘉靖年间两广巡抚林富的孙子,万历年间任廉州知府。
明代是采珠最为泛滥的朝代。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就设立工作专班负责采珠,到了第六个皇帝朱祁镇,变本加厉,一竿子插到底,派遣太监驻守廉州雷州的珠池,执行采珠圣旨,当地老百姓从此过上了苦日子。
(“洪武二十九年诏采,设专官监采;正统初命内监分守珠池,雷廉之民始大困。”)
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有记载的诏采就达十四次,其中嘉靖在位四十五年间,诏采达六次之多,嘉靖四十一年冬春竟然一年两采。
采珠成了“猛于虎”的苛政,使得偏安一隅的廉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苛政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苦难,但对于正直的官员,同样是一种煎熬。
驻守珠池的太监虽然级别不高,但属于皇上特使,地方官一般都不愿得罪他们,担心他们通过与皇上的“直通车”,随时给你安一个不敬甚至谋反的罪名。
但摩擦总是难免的,这是作为钦差的太监与地方官的权力结构使然。太监是“官上之官”,只对皇帝负责;地方官对民生疾苦更加感同身受,特别是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理想的循吏,有志于推行德政,树立政声,双方的矛盾难以调和。
最典型的是景泰年间任廉州知府的李逊,为了纡yū缓民艰,将原来采珠所得“官六民四”恢复为最早的“官四民六”,与珠池太监谭记发生冲突。
李逊减轻珠课的奏章获得代宗皇帝批准,对谭记的不法行为不买账(“时守珠池内官虐害军民,逊不避权势,遏其非礼之行。”)
谭记一纸诉状,诬告李逊身为知府,在廉州纵容府民偷盗珍珠。
锦衣卫赶往廉州将李逊当场拿下,押往京师。李逊也向皇上举报谭记在廉州杖杀无辜、强闯民宅抢夺财物。两人当廷对质,胜利的天平最后倒向了李逊,谭记被法办,李逊则官复原职。
万历年间任廉州府钦州知州的王性,也像李逊一样,性格刚强,不向太监低头。珠池太监催征采珠用的螺筐和出海的船夫,被他顶住(“内监采珠,索螺夫螺筐甚急,力沮获免。”)
太监身为阉人,往往性格扭曲,在官场少获尊重。万历年间驻廉州的海北海南兵巡道伍袁萃因为“耻见内官”,眼不见为净,打报告不再搀乎采珠事宜(“疏去兼受珠池之事”)。
他后来因为抓了太监李敬“擅杀人”的随从,与李敬闹得水火不容,负气挂冠而去。
一些地方官接到采珠令,无奈之下,只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万历年间任海北海南兵巡道的方端,对珠还合浦的孟尝特别敬仰,在廉州建了一个孟公祠。他协助太监办理采珠事宜,却“口无遮拦”,称捞上来的珍珠是“生民膏血”。
更多的地方官不敢公开违抗圣旨,委曲求全,在采珠过程中尽量做到少扰民。如万历年间任合浦县令的杨百朋,采珠时体恤民情,对各种物资费用,多方调度,从衙门开支中挖潜解决,避免波及老百姓。
在采珠问题上,“宁愿官员吃苦,少让民众受罪”的,还有嘉靖年间的胡鳌。嘉靖甲辰年(1544年),胡鳌到任廉州知府时,当地刚刚经历一次采珠,满目凋敝,却祸不单行,遭遇旱灾。
胡鳌访贫问苦,采取各种抚恤措施,亲自赈灾放粮,很多人得以活命。(“采珠之后,郡邑凋敝,灾旱相仍,鳌咨求民瘼,下宽恤之令,躬自赈济,多所存活。)
天灾才去,人祸复来。第二年皇上又下诏采珠,百姓为了逃避征募,四处逃散(“逾年复召采珠,百姓逃窜。”)
胡鳌给广东巡抚打报告,上司却装聋作假,实在没办法,他下令把各驿站节余的银两拿出来,作为置办采珠物资的费用,里甲长一律不准加征费用。
(“条议利害,巡抚不以闻。乃发驿传羡余以备供应,里甲派额一切蠲免,民甚德之。”)
采珠做到不扰民而备受称道的,还有嘉靖年间的林建邦。他任合浦县令时,朝廷两次降旨采珠。林建邦劳神费力,统筹兼顾,在不加重群众负担的情况下完成了采珠任务,廉州百姓视采珠为生死大劫,感觉就像重生一样。
(“采珠世为合浦患,而于先生视篆之岁,凡再举焉,先生廉得其实,于是综核调度,咸中肯綮,迨事集而民不告劳,四境欣然,庆更生焉。”)
前面提到的林兆珂,其祖父林富更是一位以救苍生为己任的良臣能吏。嘉靖八年任两广巡抚的他,受命到雷廉督办采珠,他不仅没有牢记使命,忠于职守,还不惜冒犯天颜,上了一道著名的《乞罢采珠疏》。
在疏状中,他回顾了嘉靖五年那次采珠的情形:出海三个月零十八天,采得珍珠八千零八十两五钱,却病死“舍人军壮船夫”三十人,溺死“军壮人夫”十七人,二十六艘船被风浪打沉、损坏或下落不明。
林富称采珠“害不可胜言”,由于频繁采取,螺蚌稀疏嫩小,就算“以命易珠”也不可得,连汉顺帝、元仁宗那样的平庸君主都不做轻耗生民膏血的事,皇上您这么英明、睿智、仁孝、恭俭,更不会做了。
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彼时还有些重振朝纲、弘开帝业的抱负,没有变成后来躲进深宫成一统的昏君,听进了林富不无刺耳的劝谏。林富再接再厉,随后又上了一道《乞罢看守珠池内官疏》,建议皇帝撤销珠池太监,也得到了采纳。
南珠以其蕴含的文化底蕴,被称为“天下第一珠”。历史上它带给当地民众深重的苦难,而这些在皇上与“治下之民”之间“站错立场”的地方官,却是辉映史册的南珠之光。(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