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为什么对待老百姓要“不仁”?

012:为什么对待老百姓要“不仁”?

00:00
15:28

12、为什么对待老百姓要“不仁”?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们已经学习了《道德经》前四章,前四章老子对“道”的基本内涵、“道”的存在方式、“道”的最大作用做了详细的交代,尤其是第四章,老子告诉我们“道”才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道”创造了万物并且统领万物,“道”在天地的前面就存在了。那么“道”是不是独立于天地之外呢?请看第五章是怎么论述的?我先诵读一下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虛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开头两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字面意思是:天地不仁,把万物当成草狗;圣人不仁,把老百姓当作草狗。最早的郭店楚简本没有这两句,马王堆帛书本有这两句。

这两句的“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往往被理解为天地和圣人不仁爱、不仁慈,冷酷无情。这样理解是不符合老子思想的。老子把天地看成一种客观存在,把“圣人”看成是得道的统治者,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是得道之人,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所以这里的“不仁”应该指不偏爱,也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不好,既不偏爱,也不厌恶,一切顺其自然。“以万物为刍狗”,把万物当作草狗,刍就是草,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用来祭祀神灵的,是一种没有生命的贡品。《庄子·天运》讲了一个故事,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孔子的弟子颜回遇到了一个叫师金的人,就问他:“你觉得我老师孔子这次卫国之行怎么样?”师金说:“太可惜了!已经走到头了,一定会遇到大麻烦。”颜回说:“为什么呢?”师金回答:“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的时候,一定会用竹制的箱子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迎送着。等到它祭祀结束以后,草狗就会被走路的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被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如今你的老师,就好比是已经祭祀完的草狗,必定是四处碰壁,被人抛弃。清代魏源也说过:“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就是说用草扎的狗,是用于祭祀的,等到祭祀结束以后,就会被抛弃任人踩踏。用的时候不怜惜、不偏爱,用了之后就扔掉了,或者烧掉了,但也不是厌恶它、憎恨它,而是任它自生自灭。天地为什么对待万物如刍狗?不是说天地不珍惜万物,而是说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对谁都是公平的、公正的、平等的,无心于万物,任万物自然生灭。“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指圣明的统治者,同样这句话也不是说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冷漠无情,而恰恰是在说统治者也要像天地对待万物那样对他老百姓,不偏爱不偏心,不要加上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自然无为,要让百姓顺应自然之道、自作自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去生生灭灭。

接下来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虛而不屈,动而愈出。”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都有这两句,文字差不多,通行本的“乎”字在楚简本和帛书本作“与”字,都是语气助词,意思差不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橐龠是古代冶炼时用的风箱。橐就是指风箱外面的箱子,龠是风箱里面的送风管。风箱是用来鼓风的,中间是空的,靠龠管在里面抽动。天地就像中间空的箱子,里面充满了气,那龠管是什么呢?古代有人认为就是“元气”。天地产生万物,孕化万物,就是靠元气的鼓动。其实人体也是一个风箱,也靠元气的鼓动,才得以生长。不仅人体的呼吸好比风箱的抽动,而且人体的精—气—神也都像风箱鼓风一样要不停地升降出入,不断地吐故纳新,生命才能得以生生化育。

天地之间像一个风箱,风箱的特点是什么呢?老子说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个“屈”字,马王堆帛书本左边是一个水字旁、三点水右边是一个屈字,是穷尽、枯竭的意思,“虚而不屈”——虽然虚空但不会穷尽,因为虚空所以不会穷尽;“动而愈出”——越抽动它风量就越大。老子不愧是一位辩证法大师,他总是在正面中看出反面,在反面中看出正面。这里他又从天地形状的“虚”中看出天地作用的“实”,从天地的运动中看出天地能量的产生。天地的运动看似能量消耗、减少,其实能量反而越来越大,好比是风箱,越抽动风量越大。为什么天地这个风箱它的能量不会枯竭、越抽动风量越大?就是因为一个“虚”字,"橐龠"的中间是虚的、是空的,虚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空气随着风箱的抽动会产生能量。这就是无中生有,有无相生。对一个人来讲,就应该像天地一样,心中要虚空,胸怀要博大,天地能包容万物,我们也要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嫉妒自己、伤害自己的人。其实越虚空、越包容,自己就越快乐越自在。

最后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话说多了,只会加速失败,不如守着中道、守着虚静。“数”通“迅速”的“速”,“数穷”的“穷”在古汉语中没有贫穷的意思,是穷尽、到头了,“数穷”就是加速灭亡。话说多了会大伤元气,耗散精气神,加速死亡。话说多了,难免说一些不实的话、炫耀自己的话、伤害别人的话,或者是讨好别人的话,言多必失,就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招致失败甚至灭亡。所以老子主张少说甚至于不说,《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就说:“塞其兑,闭其门”,“兑”就是嘴,闭上嘴巴,不要说话。佛家提出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是不能触犯的,其中第四戒就是戒妄语,不能说虚妄不实的话。五戒进一步演化成十善,其中有语言的四种善,就是不两舌(不说两面三刀的话)、不恶口(不说恶毒、粗犷、骂人的话)、不妄言(不说不实的假话)、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总之“多言数穷”,多言必有灾祸,所以老子主张少说、不说。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帛书本不是“多言数穷”而是“多闻数穷”,“多闻”就是博学,老子认为越多学识反而越加速困穷。这一点老子和孔子不同,孔子主张多闻博学、闻一知十。老子为什么提出多闻博学反而加速困穷?老子的理由是多闻博学,不免于迷惑,“少则得,多则惑”。越简单越接近真理,反过来,越接近真理的东西越简单。所以老子强调要简单、要少、要虚静。无论是“多言”还是“多闻”,问题就出在“多”字上,越想求多结果得到的越少,反过来,越求少就越有收获。所以老子提出“不如守中”,马王堆帛书本作“不若守于中”,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不如守着中道,这里的守中,还有保持虚静的意思,也就是不说话。既然话说多了会遭灾祸,那么就不要说话。要管住自己的嘴,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内心,要时刻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老子对世人的警告。不仅是在告诫我们普通人言多必失、言多必败,更是在告诫执政者不要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多说话、乱作为,不要发布繁杂政令,否则就会导致人民的反抗,加速自己的灭亡。难道仅仅是少说话就不会灭亡吗?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灭亡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our_Kevin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1314194pvgf

    多言数穷的数是不是应该念shuo?

  • 知非lyu梦菲

    “不仁”不是冷漠,而是不偏爱,不妄加自己的意志,让百姓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经历生生灭灭。

  • shanying0126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荒城之月47

    不如守中

  • 慈志00096

    当企业或组织的管理者对下属或员工的管理出现大问题的时候,那可能就是人道危机。此刻,他的下属或员工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管处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做的就是要符合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即“处无为之事”,然后做到守中。

  • 知非lyu梦菲

    不仅是天地,生命的精、气、神也像风箱一样,不停地在鼓动、升降出入、吐故纳新、生生不息。

    AI小助理 回复 @知非lyu梦菲: 欸嘿小助理来咯~生命就像一根葱,往复循环永不止息呢~

  • 王文贤_n6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特別有意義有智慧有道理,張教授講解的真好點贊!

  • 慈志00096

    关注微信公众号“智者学苑” 《孙子兵法终极版》三条主线 1、定国 2、安邦 3、攘外 4、正奇之用 5、阐述了战术围绕战略的无穷变化 6、引领世界走向大同必要的保护手段 (孙子兵家解决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制衡) 单独一套体系都会有漏洞,三套都用才完整,整个中华民族都要复兴,一直在等这一天啊。只有文化复兴了,民族才能复兴,民族复兴了,这个社会才能走向大同,让“中国梦”成为现实。这就是真正的逻辑关系啊!并且能够三年让人类道德回升,四年改变全世界。

  • 慈志00096

    唯一真正正解版本—李懿恒编译 《论语终极版》主要有四条线: 1、人伦: 仁义礼智信,没有按顺序,按层次来讲,层层递进逻辑关系紧密。正进步,反后退 2、修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出了具体的实行路线,没有明讲,修成就是帝王之术 3、君子之为: 成就一个君子的系列方法 4、真正让社会走向大同的指导手册 (儒家解决的是百姓的人心、欲望) 《道德经终极版》四条线 1、返本归真 2、帝王之术 3、谶纬预言 4、世家界大同指导手册 (道家解决的是上层统治者和帝王的人心、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