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轴
上一集的回答
01:22 去哪里可以确诊ADHD?
本期内容
03:22 人始终对梦保持着好奇心
04:1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VS周公解梦
04:54 张老师个人对于梦的理解
05:48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三大理论
06:01 梦的原始满足理论
06:32 梦的隐喻理论
07:27 梦的解离理论
08:22 梦和眼前,哪一个是真实的?
09:28 做梦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吗?
10:47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
11:37 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12:37 周公还能解当代的梦吗?
14:28 梦是我们睡眠中的全部吗?
16:38 梦和睡眠质量之间有没有关系?
18:28 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做梦的机会?
20:01 为什么每次小睡一会儿都做梦?
22:04 为什么睡觉时候会有“眼动”?
22:51 有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做梦
23:07 为什么有时候会有连续的几个梦?
23:55 做梦和身体健康状况有联系吗?
27:30 踩空、坠落的梦真的是身体拯救自己的信号吗?
30:02 日有所思,夜就一定有所梦吗?
33:10 《盗梦空间》里的分层的梦是什么回事?
35:03 这2种情况需要就医
38:04 人一直在做的,也最难的就是了解自己
39:21 梦游需要挂哪个科?
43:43 控梦,未必是真的控制
44:42 梦境中的哪些信号,是身体出现的健康预警?
拓展阅读
近代关于梦的系统研究始于弗洛伊德(Freud, S.)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梦论在精神分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有了梦的学说,然后精神分析才由心理治疗方法进展为人性深蕴的心理学。”[1]20世纪60年代早期,脑电图以及测量和分析脑电波的仪器的发明,使睡眠和梦成为神经科学、生物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热点主题,梦的研究也从精神分析没有常规的状态转为系统化的科学研究。梦与睡眠研究的另一次革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开创者索尔姆斯(Solms, M.)试图将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为梦科学建立坚实而广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从而科学地回答个体的梦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只能记住梦境的一部分内容、弗洛伊德关于梦境的解析是否正确等问题。近些年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脑成像技术尤其是核磁共振成像让神经精神分析的研究如虎添翼。神经精神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人类做梦和睡眠时的大脑局部活动,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大脑活动与梦的功能意义相联系来加以理解。
一、 弗洛伊德梦的神经心理学理论
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启了对梦进行科学研究的大门,他认为,梦不是上帝或超自然的力量赋予人类的,而是来自人自身,来自人的潜意识心理。通过明确指出梦本质上起源于人的“内部”,弗洛伊德赋予梦一种人类学的维度,从而使我们可以对梦进行科学的研究。
当弗洛伊德最初在《释梦》中提出他的梦的理论及其核心假设,即所有的梦都具有愿望满足性质的时候,他并未明确阐述其梦思想的根源。然而,长期以来许多精神分析研究者都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理论源自他早期通过自由联想对神经症患者所进行的分析。弗洛伊德本人也指出,患者在对其症状进行自由联想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将他们的梦作为联想链的一部分。一旦梦被认为是联想材料的真实部分,那么“将梦本身作为症状对待并将释梦作为解除症状的方法,其间相隔只一步之遥”[2],并且一旦对梦的自由联想进行解释,那么它们的愿望满足性质就变得很明显而且无可争辩。因此,弗洛伊德的梦理论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以一种完全经验和归纳的方式从其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中生发出来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弗洛伊德第一次以书面形式阐述他的愿望满足的梦理论是在一种心理的神经学模式背景下进行的,而非在临床资料的讨论中展开。在1895年撰写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将自己对梦的观点与神经学模式联系在一起,“从本质上看,他的梦理论是他所学到的神经学原理在梦中的逻辑应用,而不是基于广泛的主观或临床观察的综合。”[3]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中描述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之后便开始阐述睡眠和梦的问题。他首先提出了与睡眠状态有关的三个主要假设。一是睡眠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大多数感觉接受器都处于关闭状态。睡觉的一些准备条件有助于个体进入睡眠状态,这样睡眠期间进入神经系统的外部刺激便明显减少。第二个假设是睡眠状态以运动组织的抑制为标志,即“睡眠的特征是运动麻痹(意志的麻痹)”[4]。当运动组织出现抑制的时候就能阻止兴奋的有效释放,以免其进入运动组织。因此,如果释放在睡眠期间确实发生,那么它也不能沿着清醒时正常的路径进入肌肉组织。第三个假设是自我在睡眠期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去贯注的(decathected)。这部分是由于新的知觉兴奋被阻断,不能进入神经系统而与自我相联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自我与兴奋的主要补充源被分隔开。
图1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阐述了梦的性质,他指出:“可以毫无疑问地确立梦(或者至少是其正常形式)的目的和意义,梦是愿望的满足。”[5]如果外部刺激在睡眠期间被阻断,那么进入系统的任何新的兴奋和刺激性心理事件都必定是来自内部,即是内源性的刺激。由于“心理活动”只能够被视作新近出现在神经系统中的兴奋的流动和释放,因而在睡眠期间发生的任何心理活动必定是由内源性兴奋所引发的。这样的兴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我释放的,而这也是进入睡眠状态的一个前提。由于“心理活动”只能够被视作新近出现在神经系统中的兴奋的流动和释放,因而在睡眠期间发生的任何心理活动必定是由内源性兴奋所引发的。这样的兴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我释放的,而这也是进入睡眠状态的一个前提。进入神经系统的内源性兴奋并不会沿着它原来使用过的完全通透性的路径流动,它只能够获得一条相当狭窄的路径,即从ψ系统(释放内源性的兴奋)神经核流向已经产生的与满足特殊需要相联的客体的记忆痕迹。因此,睡眠期间产生的新兴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愿望贯注的确立。不仅愿望贯注会在睡眠期间发生,而且由于自我的相对损耗,释放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换句话说,由愿望贯注的增加产生的释放是一种原发过程。睡眠中发生的原发过程与清醒状态时的原发过程明显不同,因为兴奋释放进入运动组织的出口在睡眠时被关闭了,这样睡眠期间累积的兴奋必定要寻找另一条释放的途径。弗洛伊德指出,这条路径是“逆行性的”(retrogressive),即返回传导到Φ系统(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和知觉装置。兴奋的逆行性流动部分是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知觉兴奋在正常“前进”(progressive)的方向上,即从Φ到ψ流动。这种逆行性释放的结果是对知觉装置产生了真实性的刺激,不过刺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睡眠者将知觉刺激体验为一种幻觉,而他此时的状态就可以被描述为做梦。当然,梦的内容已经由发起逆行性释放的愿望贯注所确定,所以梦本身代表了已经被激活的愿望的满足。1900年,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总结了梦的产生过程,如图1[6]所示。从外部世界传导到φ系统的外部刺激在横坐标轴上移动,根据反射原理到达运动状态,与此同时,它们还被储存在记忆中,在那里与本能世界整合到一起而生成了潜意识心理系统(Ψ)。在觉醒状态下,现实(ω)引导活动沿着这条路径进行,但在睡眠中,由于活动的抑制和与现实接触的丧失,Ψ系统中建立的心理能量无法指向M,因而不得不朝着知觉的方向后撤,经过内部的推动,建立了一种无外部客体的知觉,如幻觉。通过这种退行通道,幻觉可以满足被压抑的需求。正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将梦界定为被压抑愿望的幻想满足。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页.
[2] 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释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6页.
[3] Amacher,P..Freud's Neurological Educ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Psychoanalytic Theory.Psychological Issues,4 (4) :Monograph,1965 ,p.73.
[4] Freud,S..Project for A Scientific Psychology.In Strachey,J.(Ed.)(1966).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Vol.I.London Hogarth,1895,p.337.
[5] Freud,S..Project for A Scientific Psychology.In Strachey,J.(Ed.)(1966).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Vol.I.London Hogarth,1895,p.340.
[6] 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释梦》,第542页.
[7] 吕英军. 神经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梦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 39 (01): 79-84.
*声明
本播客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任何单位、主播和嘉宾供职机构、单位等的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医疗意见或建议等。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考。未经本播客的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播客节目中的任何内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