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办23张营业执照,培育市场不能靠数据繁荣|新京报快评

村支书办23张营业执照,培育市场不能靠数据繁荣|新京报快评

00:00
05:43

近日,山西大同阳高县被曝在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时,存在严重造假现象。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当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由乡镇领任务再分到村里,而村支书只能找亲朋好友登记注册,甚至把多个经营主体都注册在自己名下。有一名村支书竟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只有3家合作社是真实存在的。

阳高县地处晋北,市场发育不足,多年来一直存在市场主体偏少、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自2021年12月31日山西省开始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以来,原本可以借着这一契机,促进民众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然而,遗憾的是,当地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从优化营商环境入手促进市场繁荣,而是选择从数据倍增入手假装市场繁荣。如此南辕而北辙,怎么可能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媒体披露了一份阳高县2022年4-8月市场主体倍增任务分解表,表中显示,每个月都有任务数和实际完成数,仅仅四个月时间,阳高县就新增2985个市场主体。这样的增速,对于一个常住人口只有18万的小县来说,称得上是“奔跑式”发展。

只不过,这中间相当大的一部分增量,只是停留在数据上、形式上,并没有介入经济活动。各乡镇多采用“拉人头”的办法凑数,实在拉不动了,村干部就自己领回一叠营业执照。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责任部门哪怕稍稍留意一下相关信息,都会发现问题。毕竟,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一个人名下注册了多家市场主体,或者一个人来来回回注册、注销市场主体,正常吗?

阳高县“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如此恣意造假,乃至连起码的遮羞布也不要,足见这在当地已经公开化了。这绝非仅仅是基层干部群众在具体操办,而是上上下下都心照不宣、心领神会。

这也反映出,当下在一些地方,正常的经济发展存在形式化可能。这些地方,不恰当地采用考核方式,层层分解指标,层层加压督导,纷纷将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纳入各级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

如此,经济发展便被化约为不断跳动的数据,市场繁荣也被扭曲为“注水”的注册游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上级只要结果,基层也就只能弄虚作假。

数据倍增造假,不仅给各级公职人员平添了巨大的登统造册工作量,使其长期处于加班状态,辛辛苦苦地“空转”“瞎忙”,也严重败坏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甚至让基层群众对经济回升向好产生深刻的怀疑。

无视民间的创富热情,无视经济发展规律,只是热衷于制造数据倍增的假象,看似热热闹闹、立竿见影、皆大欢喜,实则不过是浮泛、空洞、虚假的繁荣。这样的操作,也属于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骨子里折射的是变味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政绩观。

其实,民众当然有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期待,也愿意通过办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各级政府和部门理应顺应时势,不断提高登记注册效率,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完善财税金融服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这些,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只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做到位了,民众自己就会努力去拼出一个美好未来,而市场也会因为各个主体的涌现而财富涌流。

值得注意的是,据山西省相关文件显示,“省级财政对符合条件的首次创业人员给予最高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培养市场主体成绩特别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平台载体,给予奖励表彰和倾斜支持”等。

对此,有关方面也不妨深入调查一下,在阳高市场主体虚假倍增事件中,有没有类似套取财政补贴、奖励等情形,有没有干部因此获得提拔等情形。只有斩断了此类名缰利锁,打掉基层官员寻求政绩的冲动,才有可能杜绝数据造假。

活跃的市场主体不仅会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也会推动技术进步、市场繁荣。这在当下,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无论如何,一个正常的市场也不需要数据倍增这样的虚假繁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