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办20张营业执照,市场主体倍增岂能靠造假

村支书办20张营业执照,市场主体倍增岂能靠造假

00:00
04:03

据“中国之声”报道,近日,多位山西大同阳高县的基层干部反映,当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严重造假现象。这两年,阳高县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考核,乡镇领任务再分到村里,村支书只能找亲朋好友完成登记注册,甚至把多个经营主体都注册在自己名下。多位基层干部表示,这样的层层摊派实在吃不消。阳高县的这种“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有多荒谬,看两组数字就能直观感受出来。

一是,不久前某镇被要求2天之内新注册9家企业。且不说,一个普通乡镇有没有可能2天内突然诞生9家企业,就算偶尔会扎堆,但也不可能提前预测到。这个要求提出来,难免让人怀疑有“鼓励”基层造假之嫌。二是,一位村支书名下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只有3家是2022年前实际运营的合作社,其余则涉及鞋店、服装店、水果店、货运队、养殖厂、水产店、鲜花店、建材厂,两家便利店及一家美甲店……一个村支书,有可能涉足这么多行业吗?这些信息难道都不用核实吗?上级部门不会本着常识去质疑吗?可就是这些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成了完成摊派任务的常规操作。为了完成上面摊派的指标,最开始村支书们要动员亲朋好友,车接车送去县城办手续;后来县里派工作人员到镇上,“方便”村民办手续。

如果是村民真实有注册需求,上门服务值得夸赞;可如果村民都是被硬拉人头叫来的,“贴心服务”的工作人员,难道不知道注册之后也就是上报数据好看,实际上不会有什么经营活动吗?从拉人头到注册,再到层层汇报统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全都是形式主义、集体浪费吗?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造假行为还会造成各级决策者对市场情况的误判。这些反映市场主体年年“猛增”、企业发展无比“喜人”的数据,层层上报之后,就会模糊甚至掩盖基层真实的情况。本来可以针对真实经济面做出的决策,也可能被延缓甚至搁置。

现实中,各级政府的确应该重视市场主体的增加数量,这能直观反映地方经济的活力、营商环境的优劣。可市场主体也好、营商环境也罢,重要的其实并不是纸面上的数据或结论,而是地方经济是不是真的在高质量发展,更多人是不是能够实现就业和提高收入。

所以,在这些指标上造假,除了自欺欺人,本质上毫无意义。官方报告的数据再好看、编造得再用心,如果和地方民众的真切感受对不上,那也是百害无一利。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暂时受挫不可怕,可怕的是经济没起色,官方的数据还很喜人。所以,针对“村支书无奈办20张营业执照”这样的荒诞情景,有必要深入调查探讨,造假的关键驱动力到底来自哪一环。村里说是乡镇派的,乡镇说是县里派的,那么县里又是谁派的任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