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每年涌入图书市场的上千种出版物,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目?
读完书后找不到交流分享的对象,
有没有更好的渠道?
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年度合订本
你可以发现优质和前沿的书评
经典与流行
畅销与小众
主流与边缘
本期,我们整合了合订本中的优质书评
帮助你从图书之海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书
↓↓↓
即可购买书评周刊合订本
↓↓↓
纪念胡续冬:朝着迎面撞来的厄运,
亮出成千上万颗鲨鱼的牙齿
在诗歌技术方面,胡续冬坚持偏移的立场,所谓偏移意味着偏离正统,说到底就是耍邪,而耍邪是胡续冬的一贯作风。在生活中,他偏离乏味而热衷于乐趣,在精神上,他偏离庸常而倾心于创造,在语言上,他偏离陈旧而致力于新变。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他灵动的邪性。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未被压抑而有所控制的邪性就像那只飞翔在裤裆深处的“五号鸟”一样不仅没有毁掉他,反而促成了他的正大,造就了他的卓异。
淮北何以至此:
明清淮北衰败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近世江南和淮北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与其历史传统、国家需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有关。两地的不同演进路径表明,历史并非发生于真空之中,而是具有某种“叠加”效应。同一宏观进程,会因作用区域的社会传统和内部结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与非同步性。而学者们基于某一区域得出经验范式时,极需注意其背后普遍脉络和特殊境遇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而言,区域的异质性或又为历史发展的常态,觉察某种特殊经验便可能是一次突破旧有认知模式的机会。因为史料数量及开放性、地方重要性及曝光度的差异,被研究区域亦存在着中心-边缘之别。当人们聚焦于江南、华南研究时,作为另一种历史脉络的淮北,其研究意义也就得以凸显。
从《翦商》谈起:
经学作为史料限度在哪里?
由于我们对于考古学的认识相当有限,所以只能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谈一谈《翦商》中的一些文献,特别是经学文献使用的问题。“六经皆史”的话已经讲了太多年,现在一般都理解为以六经为“史料”,但史料的使用要以历史学本身的学科要求为基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材料的话,历史想象和推断也必须严格依据材料和科学的构想,而不能是单纯追求“爽”,也不能过度以现代思维和眼光推定古人的思想。如果在研究和非虚构写作中不能坚持这一点,其写作必然距离“真历史”愈发遥远。这并不是批评《翦商》的这种写作尝试不好,著名考古学家许宏先生的序言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同时,相关的赞美也已经有不少,作为考古学、历史学的门外汉,这里就讲一些不那么好听的话,以为《翦商》拂尘。
DNA是彩票吗?
植根于基因中的平等悖论
在今天,如果有科学家公开表示,教育和社会的不公平,和遗传有关,那么在西方主流学术界、舆论场上,他一定面临着种族主义的指控。然而不幸的是,这种表述,似乎也有清晰的数据支持。在2018年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单纯根据人们拥有或不拥有哪些遗传变异,创建了一个教育多基因指数。研究者发现,那些多基因指数处于“基因”分布前四分之一的人,从大学毕业的可能性是处于后四分之一的人的将近4倍。这种差异居然和家庭收入造成的差异几乎一致!
人类历史上诸如“人种优化”这样的惨痛教训,让偏左派的人们对于一切讨论遗传与社会不公平相关联的研究,都充满了警惕甚至敌意。无论是“人种优化”,还是纳粹针对犹太人族群的大屠杀,都是基于当时不少人相信的、“科学”的遗传学证据。于是,停止讨论这种差异,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而在西方社会政治光谱中偏右的人们则倾向于相信,人们生物学层面上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而这种事实,则导致了——至少是部分决定了——社会的不平等。
为什么礼教束缚下的明清御膳,
不过是一顿更丰盛的牢饭?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戒之则诚难,节之则为易,乃近于人情也。”进食本为人性之至,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或者就像那句被引用俗滥的名言所说:“只有在吃饭时,证明我还活着”,倘连吃饭都要被束缚,那么人生之味,也失之七八,生活也就无从谈起,只能说是生存了。
在世人眼中的明清帝王好似享尽珍馐至味,但如前所言,他们也不过是自我制造的权力的囚徒,那些看似御厨天馔,在重重礼教仪式的束缚下,也成了一顿丰盛的牢饭而已。但仅仅是这顿牢饭,却也是万千黎民的膏血烹成。看似鲜花着錦,实则烈火烹油,个中甘苦滋味,不仅是君心,也是民心。
这个小王子来过的世界,是值得的
《成为小王子》
圣-埃在美国时,想把维尔特的《33天》交给美国出版商出版,却没有成功。他为这本书写了个序,他本想引起美国人对法国人的遭遇的关注,可是他改不了自己动辄“升华”现实的风格。他把维尔特夹在其他法国人中的逃难称作“真正超越自我的旅程”,把维尔特界定为和他自己一样的旅行者。他在天空旅行,不征服,也不屈服,在沙漠里也是一样。“撒哈拉比首都更有活力,”他写道,“如果生活的基本两极被消磁,最拥挤的城市也会变成沙漠。”
这种神秘的道白无益于促成书的出版,只是继续剖露他的精神高度。这里的沙漠不指无爱的荒原,而是一个精神圣地。生活的两个极点失去了磁力,我对此的理解是:一方面你不用去效忠于一个权威,另一方面你也不必沦为被人践踏的底层者,也就是说你不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层级框架里为上升和下降犯愁,这时,城市就会变成一个值得去旅行、值得去爱的沙漠。
收录百余本从热门经典到冷门小众书目的精彩导读及评述:
更有多领域专家分享学术前沿进展与专业化解读:
还有100余本新书深度解读
100余位大咖作者倾力撰文
葛兆光读《世界的四个部分》:在十七世纪初的墨西哥城上空俯瞰地球
景凯旋读《魔山》:只有激情,我们会变得疯狂,只有理性,我们又会变得厌倦
程一身评《一个拣鲨鱼牙齿的男人》
蓝蓝评《失乐园暗影》:“我可怜的生活,始终延伸在它自身的恐惧之上”
冯夷评《千面宋人》:隐藏在短札中的生命史
......
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阅读|观察|反思|追问
上述所有专题内文
均收录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01-2023.12全年合订本
独家销售期间下单购买
享受折扣价99元
独家期内 数量有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