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藏经洞:是垃圾场还是纪念堂?

4.6 藏经洞:是垃圾场还是纪念堂?

00:00
14:16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孙蕾。


还记得上一回我们聊的那个神秘的莫高窟藏经洞吗?藏经洞向我们打开的不止是几万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它还是研究敦煌乃至整个中国西部、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和历史的一扇大门。今天呢,我们就把这扇大门再敞开一些,继续深挖藏经洞背后的故事。


藏经洞最初他是为了藏经才开凿的吗?敦煌还有没有更神秘的藏经洞没有被发现呢?上一回我们说到藏经洞,它的编号是17窟,是王道士半夜凿开了16窟甬道的北壁而发现的。藏经洞没有出口,也没有入口,甚至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和传说。那弄清他的真实身份,我们就得从离他最近的16窟去找一找线索。16窟,它是晚唐时期开凿的一个大型洞窟,它的窟顶是覆斗顶。主室的中央呢,有一座佛坛。主佛像的背后有一个连接佛坛和窟顶的背屏。16窟在形式上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中央佛坛窟。根据窟内的题记我们可以知16窟,它是河西都僧统洪䛒在唐大中五年一直到咸通八年开凿的,而 17窟藏经洞就是在16窟甬道的北壁。那么藏经洞会跟这位洪䛒有什么关系吗?没错,17窟它最初开凿的时候就是作为洪䛒的影窟,也就是洪䛒的纪念堂。那洪䛒究竟是谁?稍后我们会为大家来介绍,在这里大家先记住这位都僧统的名字,叫做洪䛒。

图1 莫高窟17窟


今天我们去参观17窟的时候,会看到17窟,它的平面大概是一个方形,南北长 2.83米,东西宽 2.74 米,面积大概是 7.8 平方米那么大。它的窟顶和16窟一样,也是一个覆斗顶的形式,洞窟的北面放置了一方长方形的禅床。现在的禅床上面放置的正是高僧洪䛒的真身塑像。他的身姿很端庄,身体也很健硕,面目也非常的慈祥。那有趣的是在禅床的西侧绘制了一双僧鞋,就像是高僧刚刚脱下的一样。在塑像背后的墙壁上,绘制了两棵枝叶相交的菩提树。树枝上挂了净水瓶和斜挎包,这个斜挎包跟我们现在的背包的形式是非常接近的。东侧的菩提树下是一位手持凤凰团扇的比丘尼,西侧的菩提树下是一位一手執杖一手托着方巾的近侍女,这个场景也要反映出了当时高僧大德他们有蓄养女婢的这样的一个习惯,那整个17窟内的壁画和塑像,它其实是营造洪䛒的生活和修禅的场景,那这一点其实也可以在西壁的墙面上所镶嵌的洪䛒告身敕牒碑的碑文中得到佐证,也是通过这个碑文,我们可以判定这个洞窟是和洪䛒有关系的。但是在17窟刚刚被王道士发现的时候,这里是堆满了经卷的,窟内是没有洪䛒像的。一直到了 1960 年代,敦煌研究院对洞窟进行加固的时候,在第 362 窟中发现了一尊造像,经过专家的考证,他们认为这一尊像就是原本放置于17窟的洪䛒像。从那之后呢,洪䛒的真身像才终于回到了17窟中。

图2 洪䛒法师塑像及壁画


洪䛒是谁?他为什么在莫高窟这样一个佛教圣地中拥有一个纪念堂呢?洪䛒,他并非是敦煌旧族,但是他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俗姓是姓吴,他的父亲做过张掖的长官,也就是建康军使。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呢,吐蕃趁着河西大军被调去平叛的这个空隙,大举占领了河西地区。洪䛒的父亲吴绪芝就随着主将杨修明退守敦煌,坚持抵抗,并且在敦煌安了家。土蕃占领敦煌之后,吴绪芝并不愿意出示土蕃,所以他就退隐敦煌。相间洪辫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出生的,他的父亲忠于唐朝,反抗吐蕃的事迹对洪䛒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根据记载,洪䛒从小“性灵神异,风骨天资”。他8岁就出家为僧,是从吐蕃墀松德赞朝最富盛名的禅宗宗师摩诃衍。

图3 17窟内景


通过刻苦的修行,洪䛒成为了一代名僧,由于他熟悉佛教戒律,又善于领导,注重团结僧、俗以及敦煌境内的各族人民,在敦煌僧团以及世俗社会当中,他是有着很高的声望的,为当时敦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所以洪䛒是受到当时的吐蕃赞普的重视的。在 821 年,他就被吐蕃赞普任命为“释门都法律、兼摄副教授”,那这个是吐蕃王朝时期僧官的名字。洪䛒就成为了敦煌僧团的上层人物,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师门都教授,也就成了敦煌僧团的最高领袖。


在担任释门都教授期间,洪䛒组织僧、俗二众开窟造像。根据敦煌文书《吴僧统碑》的记载,洪䛒在担任吐蕃释门都教授以后,亲自主持开凿了一个七佛之窟,也就是莫高窟的第356窟。在这个洞窟的佛坛下面,有着供养人洪䛒名字这样的题记。第365窟是位于16 窟的正上方,在讲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上面还有一个洞窟,也就是366窟。那这三个洞窟在纵向上形成了连续的三层洞窟,崖面上清代建造的窟檐与洞窟一起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三层楼。


刚才我们提到洪䛒是出生在一个忠于唐朝的家庭当中,洪辩虽然屡次得到了吐蕃赞普的重用,但是他始终不忘父辈的遗志。洪䛒的母亲他姓张,大家还记得推翻吐蕃在河西统治的是谁吗?没错,就是张议潮率领的归义军。所以洪䛒他跟张议潮其实是有着亲属关系的,那作为敦煌僧团的最高领袖,洪䛒他在僧团和百姓当中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因此我们说洪䛒的支持对于张议潮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由于洪䛒的重要贡献,张议潮建立政权之后,废除了吐蕃的僧官制度,恢复了以都僧统为首的唐朝僧官制度。洪䛒就被任命为归义军政权的首任河西都僧统,成为河西地区佛教僧团的最高领袖。张议潮在收复瓜州和沙州之后呢,河西地区的其他州县仍在吐蕃的统治之下,那张议潮他为了及时向唐王朝告捷,并且要确保这个表文能够平安的送达长安,张议潮他派出了十路使节。携带了 10 份相同的表文出发去长安,其中一路就是由洪䛒派出的僧人使团,也是唯一一支抵达长安的使团。


为了表彰洪䛒等人的抗击吐蕃、千里送信的这样的功劳,唐王朝正式任命洪䛒为 “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仍赐紫衣,依前充河西释门都僧统,知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兼给敕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唐王朝他认同了洪䛒在京城内外,其实就是相当于在河西地区,在佛教界当中的一个地位,赐他代表身份的这个紫色的衣服,我们知道紫色的颜料在古代的时候是非常难得的,是非常珍贵的一种颜料,所以紫色的衣服能非常代表这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那还是都僧统,唐王朝同意了你的这个都僧统的这种河西地区最高的僧团领袖的这个身份,然后还有僧正法律三学教主,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给哪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我们同意他,你是长江学者,或者是你是知名教授,然后兼给敕牒呢,就是相当于我给你颁发一个证书。这个证书上面有有说我承认了你的这些身份,然后并且认定了,加盖了公章。


这对于洪䛒来说其实是一个莫大的荣耀的,那这些告身和诏书就被原样的镌刻在了石碑之上,现在就存放在17窟的西壁当中,作为永久的纪念。为了庆祝唐朝中央的表彰和封赏呢,洪䛒他还组织开凿了新的洞窟,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6窟,它又被称作吴僧统窟,也叫吴和尚窟。洪䛒圆寂之后,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对敦煌佛教和社会的贡献,便在16窟的甬道北侧开凿了他的影窟。那这个影窟呢,就是影子的影,就相当于洪䛒的纪念堂,模仿了洪䛒在世的时候他的起居生活以及修行方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在17窟中看到的一个景象。


既然17窟是作为洪䛒的影窟而开凿的,那它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成为了藏经洞呢?根据研究显示,大约在11世纪中叶的时候,莫高窟三界寺的僧人将洪䛒像搬走,并且把该寺当中多年收集的5万多件的珍贵宝物收藏在17窟当中,然后封闭砌墙,并且在墙面上绘制壁画掩盖痕迹,从此17窟就被封存了800多年。


那三界寺的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种观点,一种是避难说,一种是废弃说。避难说最早是由法国人伯希和所提出的,他是根据库内一份西夏文书都没有,而且各种绢本和画卷、法器摆放的也都非常的凌乱,他就认为是在1035年西夏人掠夺敦煌的时候,莫高窟的僧人在仓促之中把这些经卷和法器秘密收藏在17窟当中,西夏人到了莫高窟之后,杀掉了这些僧人,从此以后就没有人知道藏经洞的位置了。避难说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他们大体上也是认为。曾经是为了避难黑韩王朝,尤其是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他主要持有的是这种观点。


那第二种主要的观点呢,就是废弃说,它最早是由英国人斯坦因提出的,它是根据藏经洞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汉文碎纸,而且这些碎纸多是残卷、断片,还有一些绢画的残片。而且也没有收藏过一部完整的经书,他就认为藏经洞是堆放废弃物的一个场所。一些学者认为是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手抄佛经的废弃,一些学者呢,认为是古代的这些纸张是比较贵的,那过时的公私文书的背面就被再利用,拿来抄写佛经,然后废弃。以上的诸多假说,至今仍然是敦煌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图4 斯坦因1907拍摄的藏经洞和经卷


无论是避难说还是废弃说,藏经洞的发现对于世界学术界来说都带来了比较大的一个震撼。大家是不是还会有一个疑问,有没有可能不只选了一个藏经洞?还有其他的洞窟也是一起被选定为藏经的呢?毕竟在700多个洞窟当中,与17窟体量相似的洞窟其实还是有的,尤其是在莫高窟的北区,那经过多年的洞窟考察和考古挖掘,并且用遥感技术对崖面进行了仔细的勘察,甚至是使用了医用的内窥镜对一些洞库进行探测,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莫高窟根本不存在第二个藏经洞,不仅南区石窟不存在,在北区石窟当中也不存在。


我们现在知道了,藏经洞最初是由洪䛒的弟子为了纪念他而开凿的,后来出于一些原因,它成为了藏经洞,并且是莫高窟唯一的藏经洞。藏经洞中出土的这些文书和文物是谁?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将他们散落到世界各地的呢?


我将在下一期为大家解答,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