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立宪与甲午战争

48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立宪与甲午战争

00:00
03:12

1885年起,按伊藤博文建议,日本政府废除太政官制,实行西方资产阶级内阁制。伊藤博文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开始了长达四任首相的任期。1888年4月,日本宪法修正案经反复修改呈奏明治天皇,随后设枢密院。为了加快推进宪政,伊藤博文辞去首相职务,改任枢密院议长。经枢密院三次审议,第二年2月,天皇钦定颁布日本首部宪法,称“明治宪法”。

伊藤博文主持制定的明治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强调发挥天皇的政治权威和精神统合作用,规定天皇的权力必须依宪法执行。日本天皇的强大实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军进驻之后才被弱化。

宪法1890年开始实施,两年后第一次内阁因议会弹劾和内讧倒台,伊藤博文受命第二次组阁。他一改过去对民党和议会的高压政策,采取怀柔软化政策,更换了严重干涉地方选举的知事和郡长,瓦解了民党的攻势。

第二次伊藤博文内阁成立时,日本对中国的作战准备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内阁与议会在备战的财政预算上产生了分歧,老练的伊藤博文没有像前任那样采取解散议会或者贿赂议员的做法,而是策动天皇发下诏书,迫使议会让步。

1894年,伊藤博文内阁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借口,发动中日甲午战争。7月,日本舰队不宣而战,在朝鲜西部海面袭击中国舰队。8月,日本政府正式对中国宣战。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伊藤博文参与制定了日本明治政府所做的一切重大决策。很快,战争扩大至辽东半岛。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伊藤博文建议派兵占领台湾、攻打威海卫、全歼北洋舰队,以此要挟清朝谈判,逼其割地赔款。第二年2月,日本军队获胜。清朝派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取得治外法权、租界权、长江航运权等,清朝被迫割让台湾。

1898年9月,伊藤博文应维新派邀请来到中国,面见了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戊戌政变后,伊藤博文还参与救援被捕的黄遵宪,并协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日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