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一章最后一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把第一章再朗读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后一句紧接上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上一讲我讲了“无”和“有”都有相同的来源,但名称却不相同。它们共同叫作玄妙。这个“玄”既是指“无”,又指“无”和“有”的玄同。最后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字面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奥秘的大门。我们先来说说“妙”这个字,我上一讲说过“妙”字最开始的写法左边偏旁部首是个“玄”字,马王堆帛书《老子》写作“眇”,左边偏旁部首是个“目”字,最后左边偏旁部首才写作“女”字。女字旁的“妙”狭义理解就是少女,广义的理解就是万物开始阶段的美妙状态,引申为宇宙间所有美妙玄妙的事物。“众妙之门”是什么呢?就是生成万事万物的大门。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从哪里来?是从“玄之又玄”中来。
那么“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呢?在历史文献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第一种“玄妙又玄妙”是讲老子的“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是加倍的玄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但它恰恰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第二种解释“玄之又玄”是两个玄重复,叫做重玄。第一个“玄”是对不玄的否定,第二个“玄”又是对第一个“玄”的否定,又回到不玄了,好比负负得正了。“玄”就是“无”,“玄之又玄”相当于“无之又无”,第一个“无”是对“有”的否定,第二个“无”又是对第一个“无”的否定,又回到“有”了。
这第二种“玄之又玄”的解释,后来发展成为隋唐时期一个重要思想流派“重玄派”。
我们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创唐朝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为什么李隆基去世之后庙号叫唐玄宗呢?这与他崇尚玄学有关。他注解过《老子》,采用唐初重玄家的观点,也属于重玄派。唐初重玄家的代表人物成玄英认为;“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既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没有任何执着,就叫着玄。唐玄宗李隆基不仅采用了成玄英的观点,而且运用得得心应手。其中用得最绝妙的一件事就是给杨玉环成功洗白了身份。杨玉环原本是李隆基的儿媳妇,他要想跟杨玉环走到一起绝对有违伦理,唐玄宗就把杨玉环送进道观出家,道号“太真”,出家做了道姑。遁入空门让杨玉环屏蔽掉曾经的身份,重新回到待字闺中的未婚状态,再还俗进宫时杨玉环已经不是儿媳杨玉环了,而是“太真”师太。于是,唐玄宗与杨玉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才得以名正言顺地实现。
由此可见,“玄之又玄”两个玄字重起来了就是重玄,重玄也叫双玄,以双重否定为特征。重玄派认为老子的“道”不局限于“有”和“无”,是要超越有和无,这就是“玄”;但又不能局限于“玄”,还要进一步超越“玄”,这就是“又玄”。没有任何执着,使“玄”也不存在了,就归于虚无大道。这就是“重玄”。“玄之又玄”用递进否定的方法形容“道”的幽深神妙。
我们来比较一下《老子》“道”的大门和《周易》“易”的大门。我在讲《易传·系辞传》的时候说过:“易”的大门就是乾坤二卦,也就是阴阳。孔子在《系辞传》说:“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乾卦,安静的时候是团起来的,动的时候是挺直的,好比男性生殖器;“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坤卦和乾卦相反,静的时候是合起来的,动的时候是张开的,好比女性生殖器,只有在男女相合才能生孩子,所以男女乾坤组成两扇大门。老子说“无”和“有”是万物的两扇大门,“无”和“有”的关系其实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所以从这一点看老子和孔子的观点是相同的。但在无和有——阴和阳谁是第一位上,两个人的观点却恰好相反,孔子在《彖传》中说乾是“始”(童女),坤是“母”(母亲)。而老子在这一章却说“无”是“始”(童女),有是“母”(母亲)。孔子崇尚阳,老子崇尚阴。中华文化就是因为有了一个孔子、一个老子,儒道互补、阴阳中和才成为世界上唯一走到今天而没有消亡的文明。
最后,我把第一章做一总结,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纲,讲了道之体、道之用和道之相。所谓道之体就是道的本体,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无”,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形的存在,无形无名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所谓道之用就是道的作用,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生”,道可以生成万物,可以使万物生生不息。所谓道之相就是道的形象,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玄”,道是是玄妙的,又是玄而又玄的,是无和有的混同,没有形象,看不见摸不着,也说不清道不白,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可以感受到体会到的。
为了进一步理解老子的“道”,我再来分析一下“道”这个字:“道”甲骨文写作
,外边是一个“行”字,是四通八达的大路,中间是一个“止”字,是人的脚趾,表示人用脚在大路上行走。显然这个表示有形的实在道路意思的“道”不是老子所说的“道”。后来金文字形演变为:
,外边是一个“行”字,大路,中间是一个“首”字,人的头。小篆从路从首,会意字,继承了金文的这个意思。说明一个人走在十字路口要往哪里去?需要用头脑思考,需要观察,然后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可见“道”的本义是有形的道路,逐渐演变为无形的道理、法则、思路、规律等意义。这个意思就接近于老子的道了。老子的“道”就是这么一条无形的大道,既是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本原之道、运动变化的规律之道,也是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规则之道;既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最根本的原动力、总能量、总根源、总依据、总规律,又是我们做人做事、战胜艰难曲折、回归心灵家园的总原则、总方法,找到老子的“道”就找到宇宙万物背后的那个真相、那个终极的真理。因为老子的“道”是“众妙之门”,搞清楚老子的“道”就能打开宇宙宫殿的大门,找到宫殿里琳琅满目的珍宝。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提到那么多“道”呢?比如为人之道、谋事之道、养生之道、治国之道、治家之道,等等。其实老子的“道”只有一个,这无数个“道”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唯一之“道”的化身,也就是说无论多少个“道”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道”。就好比佛家说的“月印万川”,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它映照在千万条河水中,千万条河水中就都有一个月亮了,其实这千万条河水中的月亮都是天上那轮月亮的投射,都包含在天上那个唯一的月亮中。说明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来源于同一本体,不仅本源是一致的,而且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个同一的本源本质就是老子说的“道”——“常道”,永恒的道。
我们明白了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体本原,那么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认知“道”、应用“道”呢?请听第二章。谢谢大家!
张教授这段讲的真精彩,道如同月,我们每个个体如同江水,水清而静则道现,水浊而动则道隐,月固无所取舍,道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我们悟道亦复如是,期待张教授后续精彩讲述!
从“无”到“有”,又从“有”复归于“无”,这就是“道”,明白这个规律就明白了“道”。“无”和“有”之间的相互转换、转变能生成万物(“有”),而万物的本源是“无”。能看到本源就不会被表象所困惑,感谢先生讲解🙏
从“道”字本身来理解——“一个人走在十字路口,他要往哪里去,他需要用头去观察,看往哪里走”张老师补充了很多像这样关于汉字的知识,也结合了易经、黄帝内经等很多知识帮我们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很有趣味
老子说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体本原——“常道”,永恒的道。
个人理解“玄之有玄”,因操纵果,果操纵因,因因果果的复杂性不是普通人能参透清楚的。“众眇之门”普通大众只能如盲人摸象一样,局限的认知,主观的臆断,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谢谢老师
果然是大师了,第一章就有点惊艳了,讲的不一样了。
第一章结束了 期待第二章
从“有”“无”到“玄”到“又玄”一步步的认识、寻找、否定、超越,每一步都真实存在但每一步又不停留、不执着,直至探到最本源的“常道。” 好像 无所着而来,历尽千帆,又无所着而归。
孔子崇尚的是陽,老子道德經,崇尚的是陰,說不清道不白的就是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经》第一章最后一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