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两难:人伦礼教在庄子故事中的挑战丨大宗师译文

孔子的两难:人伦礼教在庄子故事中的挑战丨大宗师译文

00:00
06:46

《庄子·大宗师》其十译文


上一讲,我们说到孔子的弟子子贡认为孟子反等人对着尸体唱歌的行为实在不成体统,回来跟老师发牢骚,想听听老师如何评价他们。


听了子贡的话,孔子说:“孟子反他们是逍遥于俗世之外的方外之人,而我孔丘还游走在这尘世的繁文缛节之中。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彼此是不相干的,我却让你去子桑户家凭吊,实在是我考虑不周、过于鄙陋了。他们认同天道自然、与天地万物混同一体,悠游自在。”原文中的“游乎天地之一气”,是说人的生命不过是“气”的聚散,纯属偶然,既然如此,自然不必悦生,也不必惧死。只需自然而来、逍遥而去。


孔子接着说:“对于孟子反他们来说,生命就像是附生在身体上的肉瘤,而死不过是把毒疮挤破而已。他们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乎生和死的先后顺序呢?在他们看来,生命不过是灵魂假借了不同的外物,然后与之混为一体而已。既然这躯壳是一时假借的,又何必过于在意呢?所以,他们能够忘记包括肝胆在内的五脏、放下包括耳目在内的五官,因为生命就是这样死生聚散、往复循环,你根本无从去探寻它的起点和终点,只需无牵无挂地游走于尘世之外,遨游在广袤的宇宙之间,清静无为、任性自然。像他们这样的人,早就归于大道,又怎么肯遵守世俗的礼仪、稀里糊涂地举香跪拜,只为了演给尘世之人看呢?”


听了孔子对孟子反等人的评价,子贡有些糊涂了。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师为什么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于是他接着问:“老师看起来好像还挺欣赏他们的,您究竟是方内之人,还是方外之人?您到底站在哪一边呢?”


孔子叹了口气,回答说:“我孔丘是‘天之戮民’。”孔子之所以说自己是“天之戮民”,也就是受到上天惩罚的人,言下之意就是指自己是方内之人。因为对于真正的得道者来说,尘世就是一种桎梏,今天无法走出桎梏,就像是受了天地的刑戮一般。孔子又说:“子贡啊,虽然我跟你一样为这尘世所系缚,都站在方内,却也可以内外玄合、游心方外!”


这下子,子贡彻底糊涂了,他连忙问:“老师,究竟怎样做才能内外玄合,身在方内而游心方外呢?”


为了给弟子讲得更形象些,孔子打起了比方,他说:“你看我们人同游在大道之中,就如同鱼儿一起在水中游弋一样。水中的鱼儿,有个水塘便能供养补给;而游走在大道之中的人,只需清虚养性,便能自在逍遥。因为环境很容易自足,所以鱼总是相忘于江湖,而人也可以在大道之中忘记一切外物、甚至忘记自我。”


子贡一听,老师的意思就是说,孟子反他们对着尸体唱歌,是因为他们早已在大道之中而忘记了一切。对于子贡来说,不尊礼教、违背人伦的人原本是被定义为“畸人”的,那老师又是怎么看待“畸人”的呢?他又搬出了心中的疑问。


孔子回答他说:“所谓的‘畸人’,不过是顺万物而任自然,他们违逆的是人伦,但顺应的却是天道。所以说,所谓‘君子’和‘小人’的界定,也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你顺应了天道,自然被尘世间的卫道士取笑;可对于天道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你遵守了人伦礼仪,世间的人便尊你为君子;可是从天道的角度看,这样做反而是真正的小人。”


按照孔子的说法,孟子反和子琴张这样的人,不与世俗为伍,看起来是子贡口中的“畸人”,其实他们才是真正顺应天道的君子。但这仍不过是庄子借孔子之口,阐述道家的生死观罢了。作为儒家的祖师,孔子更关心的是现实世界,他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连活着都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还谈论什么死亡呢?其实庄子也不关心死,他只是认为无须惧怕死罢了。


在《知北游》中,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既然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是来路,死是归途,又何必多此一举、凭空生出些丧葬礼仪来庸人自扰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云出岫_tn

    这个女声是谁啊?非常好听,可我找不到其他的作品。

    AI小书童 回复 @白云出岫_tn: 小主人好眼力呀,确实是非常出众的嗓音!小书童最近也在四处打探消息,可惜没有挖掘到更多她的资料呢。不过我们既然有了这段声音的珍藏,就继续静心倾听吧,再等一等说不定就有机会听到更多佳作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