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3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00:00
23:47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经典的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以下是该诗的详细解析:

一、诗歌原文

复制代码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诗歌翻译

我在南山脚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稀疏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时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

山间小路狭窄且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衣裳被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田园的心愿。三、诗歌赏析

生活情景的描绘

诗中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细腻地描绘了诗人躬耕劳动的情景。他亲自在南山下种植豆子,但地里杂草丛生,豆苗稀少,反映了田园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诗人每天早起晚归,辛勤耕耘,展现了其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自然环境的烘托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两句通过描写山间小路的狭窄和草木的茂盛,以及傍晚时分露水打湿衣裳的细节,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宁静和谐的田园氛围。这种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诗的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他认为衣裳被露水打湿并不可惜,只要能够不违背自己的归隐心愿就足够了。这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四、背景知识

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但不久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挂印回家。归来后,他创作了《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归园田居》其三是其中的第三首,主要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五、总结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田园诗,通过描绘诗人躬耕劳动的情景和自然环境的烘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之一,也是后人了解陶渊明思想和情感的重要窗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