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苏轼《水调歌头》-心有所依,情有所寄

32苏轼《水调歌头》-心有所依,情有所寄

00:00
24:10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词作,全词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词前小序中提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明了词是在中秋节夜晚,苏轼与友人欢饮至大醉后所作,同时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思念之情。

二、词句解析

开篇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问句开篇,气势不凡,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幻想上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月宫仙境的向往与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热爱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最终,诗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月下怀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哲理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提并论,视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处,诗人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希望他们虽然相隔千里,但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全词以月为主线,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想象丰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哲理深刻:词中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语言优美:全词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四、总结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融抒情、写景、哲理于一体的经典词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和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博学笃志513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听友240897599

    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