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古代建筑学的百科全书

《营造法式》—古代建筑学的百科全书

00:00
08:40

南宋绍兴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144年,这年3月,王唤到平江府,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任知府。他原来是工部侍郎,主要负责临安的基建工作。到了平江府之后,发挥自己特长,重建齐云楼,美化四照亭,做了很多基础建设。这个人能在土木工程上取得突出成绩,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外,主要源于他自己的偏好,以及能够聚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土木工匠。因为这个原因,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话说他到平江府一年后的某天,从一名将士手上忽然发现了一部与众不同的书,书中暗表当时搞土木工程的人,接触最多的专业书是宋朝开国之初喻皓写的《木经》。这个喻皓在五代时就曾在杭州凤凰山下的梵天寺,巧妙地解决了一座木塔晃动不稳的技术难题。后来又在汴梁建造了有名的开宝寺木塔,晚年写成了《木经》一书,被匠师们奉为营造工程的瑰宝,连欧阳修也称赞他是木工第一人。然而这个《木经》篇幅不大,仅有三卷,而王唤发现的这部书规模竟然是《木经》的十倍还要多,多达34卷。这本书的名字叫《营造法式》,作者是徽宗时的将作监官员李诫。再一翻,他惊呆了,因为之前他在临安时,就对这部《营造法式》曾有风闻,可当时有人说这个书在战乱中早已经遗失了,今天意外看到这本书,第一页就让他瞪大了眼睛。

这一页是《营造法式》首次雕印时,原文照抄崇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103年正月十九颁布的一道皇帝“敕令”,讲述了《营造法式》一书的由来。此书最初受命编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也就是公元1068年到1077年,成书于哲宗元祐六年,也就是公元1091年。但哲宗皇帝对这本书并不满意,他认为书中只讲了如何控制建筑工料成本的办法,却没有对制作和使用建筑材料做制度性的规定,特别是对于工料的定额,标准太宽,以至于无法杜绝舞弊行为。对此,李诫奉命对此书进行了重修。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审核,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完成了重修,并最终取得了哲宗皇帝的认可。

宋徽宗继位后,李诫认为这部书对营造制度和用工用料作了规定,应该在在全国各地加以推广应用,所以请求雕版刊印。他的建议最后得到了皇帝和三省官员的同意,于是就有了这道敕令,可见这是一部得到了大宋三代皇帝认可的法定营造制度。王唤翻到了第二页,他看着看着,突然感觉脸红了起来,这是一篇李诫写的序言,其中讲到,在大国京都,九重宫阙的营造,必须筹划好内部的宫寝的布置和外部宗庙、朝廷建筑的次序和位置,各类官署建筑要相互联系,按序布局。

宫室在营造中,手艺再巧的工匠也难免会有走样的时候,主管工程的官员也不可能兼通各类工种。在这里,李诫点到了当时土木营建中的一些弊病,点到了主管的官员正是像王唤这样的人。让他脸红的是,他自己自省了一下,恐怕是一类工种都未必精通,更别提什么兼通了。他能脸红,说明王唤还有自知之明,他觉得李诫的这些说法点到了要害,这部书能为大宋重要土木工程立下营造制度和规矩,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儿。再翻到书的第一卷,李诫先对建筑类型上的宫、阙、殿、堂、楼、亭、台、榭、城、墙等专业名词,引用大量文献一一做了解释。名正才能言顺,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土木工程,这本书在做名词解释时,等于也是立下了一个重要的标准。

这部书共有34卷,细致而系统地讲述了建筑的制度、做法、用料和用工。王唤是越看越着迷,翻到后面第29卷时,他的眼睛又瞪大起来了,这之后的五卷内容全是精心手绘的图样,从建筑施工工具到木石材料的加工制作,各种建筑部件的样式、图案、组合、工艺等等是应有尽有,精细详尽,整个就是一个一看就明白的施工图。工匠们即使认不得几个字儿,依葫芦画瓢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此时的王唤叹为观止,是拍案叫绝。看着已经翻得有点破旧的书,他有一个念头闪过,这部书必须再版重刊,必须。于是这年的五月,在首次雕印四十多年后,《营造法式》再次被官方刊刻出版。

《营造法式》来之不易,作者李诫耗费了30年左右的时间,从年富力强一直写到了垂垂老矣,耗尽了他最具创造力的年华。中间因为皇帝的不满还返工了一次,靖康之变,天下涂炭,《木经》从此失传,而《营造法式》也成了稀有的濒危物种。现在,王唤对《营造法式》及时加以整理、重刊,李诫以及无数能工巧匠的经验和智慧得以从濒临失传中挽回,一代最高技术水平的国之瑰宝得以全真再现,绝地重生,这太让人振奋了。而且,对正在如火如荼营建的南宋皇城来说,《营造法式》的重刊正当其时。皇城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大多数宫室建筑,有了《营造法式》这样一套非常严谨、系统和完备的祖宗制度,工程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新刊印的《营造法式》因为正当其时、大有用武之地,也焕发了新生。这正是王唤偶得一宝经,营造法式世人惊。南宋皇城依它造,巧夺天工妙又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