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秦学派之所短(三)

(二)先秦学派之所短(三)

00:00
03:18

三曰无抗论别择之风也。希腊哲学之所以极盛,皆由彼此抗辩折衷,进而愈深,引而愈长。譬有甲说之起,必有非甲说随起而与之抗;甲与非甲,辩争不已,时则有调和二者之乙说出焉;乙说既起,旋有非乙;乙、非乙争,又有调和,丙说斯立。此论理学中所谓三断式也。今示其图如下:

希腊学界之进步,全依此式。故自德黎开宗以后,有芝诺芬尼派之甲说,即有额拉吉来图之非甲说与之抗。对抗不已,而有调和派三家之丙说出焉。既有丙说,旋有怀疑派之非丙说踵起,而梭格拉底之丁说出,以集其成。梭圣门下,有什匿克派之戊说,旋有奇黎尼派之非戊说,而柏拉图之己说出,以执其中。己说既行,又有德谟吉来图之非己说,而亚里士多德之庚说,更承其后。如是展转相袭,亘数百年,青青于蓝,冰寒于水,发挥光大,皆此之由。岂惟古代,即近世亦有然矣。记称舜之大智,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有两端焉,有中焉,则真理必于是乎在矣。乃先秦学派,非不盛也,百家异论,非不淆也,顾未有堂堂结垒,针锋相对,以激战者,其异同,皆无意识之异同也。于群言殽乱之中,起而折衷者更无闻焉。后世儒者动言“群言殽乱衷诸圣”,此谰言也。此乃主奴之见,非所谓折衷也。何以故?彼其所谓“圣”者,孔子也。如老、墨等群言,则孔子之论敌也。孔子立于甲位,群言立于非甲位,然则其能折衷之者必乙也。今乃曰折衷诸甲,有是理耶?若墨子之于孔子,可谓下宣战书者矣,然其论锋殊未正对也。墨之与杨,盖立于两极端矣,维时调和之者则有执中之子莫。子莫诚能知学界之情状者哉,惜其论不传。然以优胜劣败之理推之,其不传也,必其说之无足观也。苟有精义,他书必当引及。何以于《孟子》之外,并名氏亦无睹也?凡为折衷之丙说者,必其见地有以过于甲、非甲两家,然后可以立于丙之地位。而中国殊不然,此学之所以不进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