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为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地方实践

以浙江为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地方实践

00:00
13:17

3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意见》的发布是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旨在通过科学管理和系统治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对《意见》内容进行权威解读,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概念的地方实施,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近日专访了深度参与浙江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的浙江省评估中心副主任贾佳。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如何解读《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中提到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概念?

贾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通过在一张图上落实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控要求,构建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浙江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早有基础,自2003年浙江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一直探索实践这项工作。浙江省作为全国首批环境功能区划试点省,于2016年发布实施环境功能区划,以功能定位及其保护目标为导向,结合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进一步深化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此之后,作为长江经济带第一批开启“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试点省份,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浙江省的实施面临哪些特殊性?

贾佳:具体来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浙江省的实施有以下三个特殊点。一是工作方式的特殊。编制过程中,采取试点先行,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基础较为扎实的湖州作为全省试点,依托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相对统一的指导意见。同时,浙江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第一批启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的省份,创新性地提出省、市、县自上而下、协同发力、分级发布的举措,聚焦精细化、精准化,并于2020年5月,在全国率先经省委、省政府审议发布。二是发布内容的特殊。绘制“一张图”分区分类管控过程中既考虑地方个性化要求,又确保统一用一把尺子量“框子”、一套标准定“规则”,如统一确定分类准入清单、结合环境影响程度创新性制定工业项目分类目录,从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分区管控措施,实行分级发布。同时明确形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从强化刚性约束、加强技术支撑、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对地方政府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应用模式的特殊。浙江通过整体智治为引领,充分发挥数字化先发优势,大力开发数据应用管理平台,进一步打通部门间、省市县的数据壁垒,实现一张图、一站式管理。发展改革部门按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确定能源利用目标,严抓能源“双控”和“减煤”;自然资源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加强“三区三线”与“三线一单”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交通运输部门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应用于线性工程前期指导,对重大项目选线进行环境风险预判。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已逐步在规划制定、项目准入、审批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以浙江为例,您认为《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设定的目标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如何对接?

贾佳: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省”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通过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法治保障地位,从顶层制度建设上发挥其作为“绿色标尺”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引导功能,强化其经济发展“指挥棒”和生态环境保护“硬约束”的作用,成功彰显出发展和保护“两手抓”的先行示范真本领。

不断明确“硬约束、硬保障”的法律地位。自浙江省“三线一单”发布以来,《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陆续发布,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明确纳入,并将其执行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市美丽浙江建设任务书、设区市生态环境局目标责任书考核中。

持续深化“促转型、强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等多个省委、省政府纲领规划、政策文件上,明确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的重要依据,并明确不符合其管控要求的建设项目环评坚决不予审批。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浙江省在实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设定的目标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贾佳:浙江在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市县目标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基础工作扎实。前期环境功能区划的空间概念已逐步形成,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进一步叠加深化了分区导向和差异化管控要求,生态环境准入管控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是政策协同完备。浙江全省各类省级园区规划环评已基本做到全覆盖,企业和各级管理部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精准把控、政策协同的手段措施上精准发力,通过宏观-三线一单、中观-规划环评、微观-项目环评的协同联动、层层递进,更好地实现源头预防的抓手作用。

三是管控要求精准。浙江省在启动生态环境分区宏观管控到微观落地的全过程中,不仅做到了政策的宏观引领,更是从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到项目环评的精准化落地全方面进行了准入的严格把控。同时,浙江目前已经在启动全省电镀、印染、化学原料药等15个行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的修订工作,通过叠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行业政策形势变化,力求更加精准地对项目的准入进行指导,在严把环境准入关的同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浙江省的工业企业在《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指导下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贾佳:浙江省充分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论是以独特的民营经济模式享誉全国的温州和台州,依靠得天独厚港口优势发展石化产业的宁波和舟山,还是以传统优势产业链经受住变局考验的湖州和绍兴……立足地理区位、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的优势,成为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但是,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等经济下行的压力,大量的工业企业亟须在政策变化上拥有更敏锐的嗅觉,在产业集群、供应链稳定上寻求保障,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项目选址研判上“迈好第一步”。浙江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划框子、定规则”,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发展规模、保障生态功能,为项目环评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撑,为工业企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产业集聚上,衢州开化县的密胺产业园、湖州长兴县的纺织产业园,通过对产业散落区块进行整合,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空间约束管控要求,推进企业集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破解“小微”企业经营乱、治污难等问题。在优化布局上,各地通过在规划及开发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清单,落实分类管控要求,分区分类实施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开发约束,更好地推动区域土地资源整合,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精准研判上,舟山市生态环境局提前介入,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运用到招商引资阶段,在前期就将项目环境准入的判定作为企业引进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对不符合环境管控要求的项目严格把关,避免了政府和企业决策风险。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浙江省评估中心将如何帮助企业适应《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带来的变化?

贾佳:浙江省评估中心作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践应用第一线,在全国首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时,率先研发了“环境评估”移动端App,通过“一图查询”“一键评估”“现场巡查”,可对企业现场情况、周围敏感保护目标情况、项目的准入情况及环评类型等进行快速智能研判,直接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实现了“三线一单”空间信息可视化、现场查询便捷化,管控要求精准化。不仅为一线人员评估工作提供便利,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审批风险,也为更好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浙江评估中心以“环境评估”为环境准入的“小切口”不断实践探索,延伸应用版块,拓展数字化在环评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之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以湖州吴兴为试点开发的“浙里环评”数字化平台,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数据与GIS相结合,利用空间分析和大数据应用,实现企业智能研判、政府精准审批,帮助建设项目高效便捷落地实施。同时,提供环境准入咨询的前端服务,方便基层招商人员和企业主体随时随地查询,实打实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目前,“浙里环评”的准入研判功能在“浙里办”应用上点击访问量已超27万人次,真正起到了惠企便民的作用。“浙里环评”场景受到国家和各省市的高度关注,相关应用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分管领导的批示肯定,并被专题发文向全国推广场景经验;同时也获得浙江省委深改委的高度肯定,在《数字化改革》上全省转发,并入选数字政府优秀应用案例。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