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哲学:游刃有余丨养生主译文

刀法哲学:游刃有余丨养生主译文

00:00
07:20

《庄子·养生主其二》译文


在抛出养生须“缘督以为经”的结论之后,这一讲庄子又开始讲故事了。首先就是妇孺皆知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文惠君,即魏国的梁惠王。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梁惠王站在院中观赏。只见庖丁提起牛刀,时而用手提着,时而用肩倚着,时而用脚踩着,时而用肩膀抵着。一番神操作之后,刚才还是完整的一头牛,已经分别按不同的部位被切成了小块儿,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更绝妙的是,在这位厨师手起刀落之间,牛刀刺入牛的躯体的声音,以及刀刃在牛的筋骨之间游走的声音,恰恰契合了上古名曲《桑林》舞和《经首》乐的节拍。宰牛原本是一项粗重不堪的体力活儿,可庖丁却把它干出了如同奏响皇家高雅乐章一般的艺术美感。这让梁惠王忍不住颔首称赞:“妙啊,真是妙极了!先生你这解牛的技术怎么能如此高超呢?”

这位庖丁也是毫不谦虚,他把刀放在一边,回答道:“我所关注的东西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而达到‘道’的境界了。”庖丁所谓的道,其实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他接着说:“想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还是一头庞然大物,全然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可是宰了三年牛之后,我已经看不到整头牛了,胸中仿佛藏着一张能够精准分割牛的不同部位的解析图。到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甚至不需要感官的参与和大脑的决策,哪怕闭着眼睛都能感知到牛的骨骼,手上的动作完全是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我能感受到牛的骨骼和筋膜之间有一条细细的缝隙,我的刀只需顺着牛天然的纹理、沿着这条间隙游走即可,根本就不会切到筋脉相连的地方,更不会砍到大骨头上。”对比完自己在不同时期解牛技术的差别之后,庖丁又拿其他厨师跟自己做起了比较。他说:“如今所谓技艺高超的厨师,每年都得换一把刀,那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刀去割筋膜;更别说那些普通厨子,几乎是每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可能直接拿刀去砍骨头。而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过的牛不下几千头,可刀刃却跟新磨的一样锋利,这都是因为我懂得‘以无厚入有间’的道理。”


梁惠王朝着立在一边的刀望过去,果然看上去锋利无比,散发着凛冽的寒光。庖丁接着解释道:“牛的骨肉之间一定是有缝隙的,可我的刀刃却薄得像没有厚度一样,用我这蝉翼一般薄的刀片在骨肉之间的缝隙里游走,不只是穿梭自如,简直绰绰有余,这就叫‘游刃有余’,所以我这刀才能用十九年而如同新磨的一样。当然了,哪怕是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我也知道,宰牛不可能一点阻滞都没有。所以,每次遇到筋骨盘错交结、不好分割的地方,我还是得小心应付,不敢眨眼,也不敢操之过急,只能聚精会神、慢慢下刀,直到牛的各个部位如泥土溃散一般哗啦啦落地,我才会心满意足地提刀站立,仿佛刚刚完成了一件艺术品一样环顾四周,享受那惊涛骇浪之后的片刻优雅和酣畅淋漓之后的陶然心境。最后,再将刀擦洗干净,妥善收起来。”


听了庖丁的解释,梁惠王忍不住再次感叹:“听君一席话,我不但明白了解牛之道,更懂得该怎样养生了。”

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有意识的,需要经过各种感官反馈给大脑数据,再由大脑形成推理判断进而做出指令,最后付诸行动。而另一套则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需经过思维的运算,就下意识或条件反射般地做出动作。庖丁解牛的过程就完全是卡尼曼所说的第二套思维,无需思考、浑然天成,物我两忘、出神入化。在解牛的整个过程中,庖丁对牛的熟悉程度已经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因此,所有的动作才能异常连贯、挥洒自如。


在庄子看来,我们的生命就如同庖丁的那把刀一样,而牛就是我们所生存的大千世界。这世界就像牛的筋骨一样,盘错交结而充满阻滞,如果我们像那些不修炼技能、不追逐大道的厨师一样胡乱挥砍,就会令生命像刀刃一样日渐磨损。面对着世间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只有像庖丁一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事物自然的肌理和规律,才能使身心免受伤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