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游刃有余可以养生。
我们谈到《庄子‧养生主》的第三章,这一章就是让庖丁来说明他的心得,是〈庖丁解牛〉的完整的版本,可以分三段来看,看完一段一段再来解释。
庄子怎么写?
“这名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层次了。我最初支解牛时,所见到的都是一整只牛;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到完整的牛了;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我是以心神去接触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感官作用停止而心神充分运作。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本来的构造下刀。连经脉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都没有碰到,何况是大骨头呢!”
这是第一段,从这一段就知道他需要有三年的认真的训练。天下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什么通通会的,就是贝多芬生下来是个天才,也要学学基本的乐理,基本的琴什么结构了解一下,也需要有老师带入门,不可能说生下来自然就会了。在这个地方,庖丁是认真训练了三年,对别人来说可能三十年也没用。
他三年特别的认真有什么样的结果?很明显不再用眼睛去看,因为眼睛去看牛的话觉得庞然大物,不知道该怎么弄才好?用心神去看牛等于是他培养一种能力,他的心神就等于是我们今天的X光一样可以透视,这里面有两个词特别重要,叫做“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什么叫天理?在古代的经典里面“天理”这个词就出现在《庄子》这里,另外一个地方在《礼记》的〈乐记〉里面提到“天理”。在那里提到“天理”是指自然的理性,因为人有理性,他讲的是那个意思。《庄子》这边讲“天理”就是我说的,他有很多用天组合起来的词,就是自然的条理。把《庄子》的“天”理解为自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的。
什么叫“依乎天理”?牛就是牛,牛跟马不一样,“天理”就是只要是牛一定有这样的结构,基本的结构是很清楚的,这是第一步,普遍性,牛的普遍性要了解。后面“因其固然”,“固然”什么意思?“固然”就是这个牛本来的构造,每一头牛都不一样,有牠本来的样子。“天理”是普遍的牛的结构,“固然”是特定的,每一头牛本来的状况。这两个把握住的话,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个别性,要把握这头牛就很容易了。
我们了解任何事情也是一样,这边讲养生的话就先引申一下,人要养生怎么养生?第一个,我是人,所有的人都要顺着节气春夏秋冬,这对身体是有帮助的,这是“天理”。
另外还有“固然”,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住的靠山还是靠海?这是不一样的,这是本来的样子,这是“固然”。所以只看“天理”说这一剂药每一个人都适合,不可能的!要“因其固然”是每一个人特殊状况,能把握住普遍的结构跟个别的特殊的结构,两方面合起来看,每一头牛在眼前都没有问题了。一眼就看透牠的结构确实是牛,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双方面掌握住的话,解牛有什么问题呢?这是第一段,就已经可以看到,他是很特别、很用心的,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心得。
接着看第二段,庄子继续说。
“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每个月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砍骨头。如今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支解过数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之间有空隙,而我的刀刃薄得没有什么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宽绰而有活动的余地了。所以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还像新磨过的一样。”
这里面的成语就是我们刚刚念过的“游刃有余”,宽绰而有活动的余地。刀很薄,牛那么大,骨节跟骨节之间、筋肉之间一定有空隙,在这个时候如果对牛普遍的结构,跟牛的个别特殊的状况,都掌握住的话,不是可以做到这一步吗?所以他说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刚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别人再好的厨师每年至少换一把刀,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代表它完全没有任何磨损,就好像在世间行走,懂得各种骨节之间的情况,筋肉之间的交错复杂的情况,能够游走在里面,每一次都是刚刚好没有问题恰到好处,这真的是了不起的一种心得啊!
以前看金庸小说,有一种功夫叫做“凌波微步”也是一样,我功夫不怎么样,但是学会“凌波微步”之后,别人武功再高都伤不了我,我就是刚刚好避开,让别人对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类似的情况。庖丁解牛这些话说出来,当然会让他的老板听了觉得说,好像人间就是应该这样行走的,可以养生。
最后结论怎么说?还是要小心!真正下刀的时候还是要非常谨慎,这个庖丁就继续讲了,他说。
“虽然如此,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部分,我知道不好处理,都会特别小心谨慎,目光集中,举止缓慢,然后稍一动刀,牛的肢体就分裂开来,像泥土一样散落地上。我提刀站立,环顾四周,意态从容而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最后这一段,就特别留意到他的小心谨慎了,下刀的时候不能说再来一次,每一次都要恰到好处击中要害,这样对牛也好。它里面描写是这头牛的肢体分裂开来,像泥土一样散落地上,这头牛恐怕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痛苦。当然不能这样想象,这样想象说这牛没什么痛苦,别人跟你说那鱼是不是快乐?不是吵不完吗?我们不可能这样想象,只能说从《庄子》的描写里面知道这头牛“如土委地”,好像泥土散落地上一样,代表什么?很快就解决了!因为牛终究是要被杀,有些动物没办法,在人类这种饮食习惯没有改变的话,牠们的命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像庖丁这样的话,对牛来说应该是最幸运的事,很快就解决了。
后面那一句描写庖丁得意的样子,原文实在是忍不住要念给你听了。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书里面描写一个人得意的,没有超过这里,其次得意的是谁呢?是一个楚国的宰相叫孙叔敖,讲孙叔敖只能落在第二名了,他的得意比不上这个庖丁。孙叔敖当宰相他怎么样?“方将踌躇,方将四顾”八个字,我正在踌躇得意,我正在环顾四方。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一定要环顾四方?总是觉得说要看看别人怎么样,这个是很有趣啊!“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然后把刀收好藏起来—善刀而藏之。
很多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得意的时候都有类似的情况,尤其我们喜欢的是“踌躇满志”。人家当宰相踌躇满志可以了解,他一个厨房工人也在踌躇满志,就知道把工作跟游戏技术变成艺术,把人生当作一个自己手上可以表演的东西,不要在乎什么外面的官位大小,那个是社会上的观念,人群的需求造成了各种富贵各种价值的一种比较。在《庄子》来说并不重要,他在意的是每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命,怎么样让它活得精彩,精彩不是需要别人肯定的,而是自己活得开心活得得意。
最后他的老板就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你学到什么?你学到的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做任何事都要问,
第一个,普遍的情况如何?任何人做这个事都会有什么情况?
第二个,现在遇到的这件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两方面兼顾普遍性跟个别性,就万无一失了,而真正动手的时候,一定要特别记得非常的谨慎,目光集中,举止缓慢,然后稍一动刀,牛的肢体就分裂开来,这就是里面的秘诀。从这里面你学到多少养生的道理呢?
下一集的主题是:接受现实与顺其自然。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我为什么在生活就做不到游刃有余,从容自在,更别提逍遥了! 是我太计较了吗?是我患得患失吗?是我细小焦虑吗?是我看不开又有许多放不下吗?是我有所执着而自己却根本没有察觉呢?我不该如此吗?我该怎么样呢?我还能怎么样呢?可能还是因为功利不够吧!?
1590283vdup 回复 @容容读故事: 先读道德经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感官因为心灵才能发挥作用,感官是心灵的触须,感受本质是心灵的活动。风动?幡动?实乃心动。
傅老师这章没讲到点上可惜了,近来看抖音上有人解读更上一个层次
个人认为,“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句话是旁人眼里庖丁的状态,而不应是庖丁的自述。庖丁说话前有个“释刀”的动作,因此,这四句应是庖丁说完之启的举动。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谢谢!
有两个成语自己特别喜欢,否极泰来与游刃有余,生活中有很多事我不敢我不喜欢,我告诉自己越是不敢的事情越是要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直到自己在真实情绪中游刃有余。谢谢!
活得精彩是不需要别人的肯定,而是自己活得精彩,活得得意。
AI小助理 回复 @善吉858: 欸嘿~我爱小耳朵的正能量!没错,要开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哦~谢谢分享~
庖丁解牛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事,如何做好事,如何把事做到炉火纯青,从而悟道。谢谢老师
踌躇满志自然会环顾四方,那是气血充盈、心绪饱满所致,就像京剧里一出场摆个造型一样,无非是格式化戏剧化处理了,但道理一样。
庖丁的宝贝是刀,大人的宝贝是赤子之心。
经过认真训练,把握自然条理,理解事物本身规律,小心谨慎行事,达到各方面游刃有余,志得意满。
自牧南山人 回复 @自牧南山人: 做手艺要心神投入其中,把握其中的奥妙,而不仅仅是眼睛所看到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