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一半以上科研费用,纾解青年科技人才之困 | 两会观察

拿出一半以上科研费用,纾解青年科技人才之困 | 两会观察

00:00
04:07

3月5日上午,在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对舆论关切的“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问题作出详细解答,其中提到,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根据科技部去年底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经从2012年的324.7万人年增长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也已超过80%。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之后,在国家层面再一次向青年科技人才群体释放积极信号,也显示出我国的科技人才战略已经从前些年的扩张规模,转向优化梯队结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青年科技人才又被俗称为“青稞”。作为科研事业的重要力量,“青稞”正面临着共性的发展困境,像收入低于预期、“非升即走”考核周期短压力大、个人发展空间不确定等。实际上,这一次阴和俊部长的发言,基本都落在了当下“青稞”急难愁盼的“痛点”之上。

比如,一些初露头角的新人,尤其是海归群体,常常因为没有人脉、不熟悉科研环境、信息渠道匮乏,难以获得基金项目的支持,在起步阶段被迫放慢或中断了本该持续的科研工作。这一次科技部特别提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提供平台”,势必将减少科研新人们启动的阻力。

近年来,一些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了漂亮的数据指标,给青年科研人员施加了过重的考评压力,而忽视了单位培育人才的责任。如今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既能让青年科技人才感受到尊重,也会让科研事业摆脱急功近利、回归初心。

此外,科技部继续推进减负行动专项,将青年科技人才从报销、填表等繁杂的“非科研”事务中解放出来,在软件层面给“青稞”更多心无旁骛做科研的保障。这一次还特别把青年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生活问题纳入国家关切的范畴,更彰显出国家人才战略更加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科学研究本就是一项高压力的工作,如果能通过制度变革减少科研人才的阻碍性压力,多一些保障性、激励性的措施,将极大地激活“青稞”的创新动力。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也是一个国家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打破制约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各类限制、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管理机制,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社会也同样期待未来的科研事业能够彻底打破年龄、资历、出身的限制,形成一种“人尽其才”的良性格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nu7ikx5lgmb3xgy5awg

    一楼大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