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秀不如装死?国际社会波谲云诡,为何爱出风头的印度一言不发?

爱秀不如装死?国际社会波谲云诡,为何爱出风头的印度一言不发?

00:00
13:45

印度,一个装聋作哑的国家。

1950年12月24日,经过历时29天的浴血奋战,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第二次战役的重大胜利。

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超出毛主席的预想,将联合国军基本赶回三八线,基本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地区,彻底扭转了战局,更给西方世界以前所未闻的巨大震撼,尤其是美国杜鲁门政府。

但是,杜鲁门依然无法接受被武器极端落后的志愿军打得满地找牙的尴尬结局,于是急于找回面子的杜鲁门在11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语出惊人,表示美国为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将会使用任何武器。

随后杜鲁门的表态被媒体添油加醋地表述为美国可能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反败为胜。

此言一出,举世哗然,毕竟核战争从来都是同归于尽的快捷键,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导致美苏互射“烟花”,其它国家必定被殃及池鱼。于是杜鲁门表态结束后,英国首相艾德礼就匆忙飞赴华盛顿吵了三天架,终于迫使美国做出不冲动的承诺。

但问题是,英国作为美国“各论各”的大爷和大孙子,本就是美国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但“人微言轻”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何能“直达天听”呢?于是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它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居中调停”的构想。

虽然老鼠调停龙争虎斗的操作本就是异想天开,但因为印度的参与,调停工作突然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于是在第二次战役如火如荼的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就向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转交了一份由13个亚非拉国家联合提议的备忘录,倡议先在三八线停火,然后举行一个与朝鲜问题直接相关大国参加的会议,以便协商解决朝鲜战争问题。

末了,潘尼迦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第三世界国家首次联合起来提出倡议,不能认为是支持美国,如果新中国接受,那么今后在国际上将会得到更多的道义支持。

面对这种熟悉的“听我说句公道话”,周总理雷霆震怒,随后指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约见印度大使馆参赞,针锋相对地质问:

为什么13国不反对美国对中朝的侵略?

为什么13国不呼吁所有外国军队撤离朝鲜半岛?

为什么美国打过三八线时,13国不放一屁?

为什么13国中还有菲律宾?交战方有什么资格命令另一方停战?

几句话就让印度为美国“假停战,真拖延”助纣为虐的龌龊形象原形毕露。

不过要是单纯说印度“拉偏架”也不太准确,毕竟印度除了为美国说话,甚至向联合国军派遣医疗队,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也曾不支持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说白了,在诸多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大事件中,印度的所作所为可以不起作用,但却不能没有存在感,毕竟大国都撸袖子甚至光膀子干了,作为“大国”的印度必须参与进来,哪怕师从英国当根臭不可闻地“搅屎棍”也不能缺席,这是印度的大国做派,浸润着印度“有声有色”的大国崛起之梦。

然而,就在东欧再度硝烟弥漫,俄乌两国再度兵戎相见,国际社会再度乱成一团,各方势力争先表明姿态,连宝岛这样的跳梁小丑都对俄罗斯喊打喊杀时,有声有色的印度却沉默是金、缄口不言。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难道是乌克兰局势不够乱,不值得印度参与其间?还是习惯了在国际社会猛刷存在感,却突然学会了静观其变?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因为左右逢源,印度不能着急表态;

因为泯然众人,印度表态也没啥用!

这听起来前后矛盾,却又有机统一,因为印度本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国家。

当年的英国也许不会想到,在它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斤咖喱以后,印度会蜕化成这般模样。

虽然在300多年的历史中,英国殖民者加班加点地在南亚次大陆强取豪夺,共搜刮了超过540000亿美元的海量财富,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南亚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彻底改变了印度作为地理概念的情况,让印度真正成为一个国家。

更“可贵”的是,英国在整合了古印度几大板块的同时,也在以印度为家,不断发动“开疆拓土”,比如向西夺取了阿富汗的普什图尼斯坦,向东侵占了缅甸的阿萨姆,向北啃噬尼泊尔和不丹的同时,更疯狂蚕食中国西藏的土地,大大扩张了英属印度的范围,使得英国卷铺盖滚蛋前即便抛出“印巴分治”方案将英属印度一分为二,印度的块头也相当庞大。

所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将英国打回了原形,对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力不从心。再加上美苏为防止殖民帝国死灰复燃,极力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于是印度几十年如一日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终于柳暗花明,印度也在英国的安排下“横空出世”。

彼时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为围堵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在亚欧大陆周边陆续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印度由于长期鼓吹中立和“不结盟”,更因为块头相对较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棋子,所以印度还未在国际社会大展拳脚,美苏抛来的橄榄枝就绕了印度好几十圈。

从今天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独立后依然不得不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同原宗主国藕断丝连的情况来看,印度与英国的关系也疏远不到哪里去,而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又从来不言而喻,所以美国对中立的印度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但相比于美国,苏联无疑更有诚意,毕竟印度的区位,不仅是美国围堵苏联的重要缺口,更是苏联冲破美国包围并走向印度洋的重要窗口,所以印度独立后,苏联不由分说地捷足先登,给了印度前所未闻的“器重”。

而作为印度开国总理的尼赫鲁也对苏联充满亲切感,毕竟两国不仅起点都比较低,更同样拥有英明睿智的领导人(他自己),所以印度不仅高喊苏联好兄弟,更一再以社会主义国家自居。

为了对抗苏印的“心心相印”,美国一再拉拢巴基斯坦与之抗衡,但美国对巴基斯坦始终不上心,毕竟印度才是美国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

所以,能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的印度,是世界上“人缘”最好的国家。换句话说,印度说第三,没人敢排前二。毕竟很多国家在应付其中一个超级大国就基本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和运气,像印度这样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到如鱼得水的,不是凤毛麟角,而是基本不存在,所以印度开挂绝不是说说而已,这种强大的交际水平是印度无可置疑的软实力。

但问题是,美苏毕竟是水火不容的宿敌,苏联解体后美俄继续角力,印度和双方都是心腹知己,这本身就不合常理。

所以同样是自己的好兄弟,印度根本就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俄乌两国在乌克兰“大打出手”,美俄对抗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印度就更不能昧着“良心”对任何一方说爱或不爱的意义。

当然,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印度就是说话表态也没啥用,因为昔日“有声有色的大国”早已朝着“有声有色的奇葩”一路狂奔。

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形,毕竟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人微言轻,说什么也没人听。

而印度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泯然众人,根本原因在于1962年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

话说因为开局太过顺当,块头也大得不像样,更重要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给的青睐旗鼓相当,所以“光环加身”的尼赫鲁一直有点儿狂。

鉴于地球人都知道国大党是英属印度的买办力量,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既得利益者,充当着英国殖民者与印度民众之间的润滑剂。所以当英国殖民者不得不走,国大党精英摇身一变成为印度开国元勋,他们自然要以被英国殖民统治为荣,并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为恢复英属印度版图而前赴后继。

但尼赫鲁是谁?是印度人民众望所归的领袖,是不结盟运动的带头人,是在国际社会呼风唤雨的印度凡间之神。所以,恢复英属印度版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小步,尼赫鲁想要的,是囊括南亚次大陆、阿富汗、青藏高原和缅甸等地的“大印度联邦”。

所以,尼赫鲁很膨胀,并最终触动了新中国的底线,导致了中印战争的一触即发。

对印度而言,中印战争最尴尬的地方在于,虽然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月时间,却让印度做了长达一个甲子的噩梦。西方国家在印度看到的非洲角马迁徙的奇观,是印度留给国际社会最后的倔强。

而这场战争在让晚节不保的尼赫鲁很快中风偏瘫并郁郁而终后,也将印度彻底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从此印度“有声有色”的大国崛起梦被彻底打断,连带粉末性骨折的,还有印度那刚刚挺起的脊梁。

所以,这场战争成为印度上下挥之不去的痛,尽管今天的印度一再叫嚣“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愿望无比迫切,但却始终改不了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尴尬局面。

而当印度真正想报仇雪恨,却发现中印战争早已将中印边界安排得明明白白,被居高临下俯视的印度,不仅仅是身位的低入尘埃,更是国际地位的无足轻重。

因此,当西方国家“苦口婆心”地劝中国“劝劝”俄罗斯时,没人想知道印度在想什么,毕竟他们都知道印度也确实干不了什么。只有众叛亲离的乌克兰走投无路下病急乱投医,才想到了让印度主持正义。

而素有“大仙”之名的莫迪,也确实主持了正义,表示各方有克制,谈判才好使。这种迟到且无关痛痒的正义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祈祷还令人无语,甚至不如俄罗斯与巴基斯坦的意见交换更有信服力。

所以,印度是一个装聋作哑的国家,更是一个不得不装聋作哑的国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