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和宋庆龄访苏,因飞机头等舱起“争执”,该由谁来坐

1957年毛主席和宋庆龄访苏,因飞机头等舱起“争执”,该由谁来坐

00:00
12:22

1957年11月,毛主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在这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中,毛主席亲自担任代表团团长,而副团长一职则交给了众望所归的宋庆龄女士。

一同随行的还有郭沫若等当时的政界名流,整个代表团可谓是群星璀璨,备受瞩目。

可是,就在中国代表团登上专机时,遇上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原来为了避免铺张浪费,所以整架飞机只设置了一个头等舱坐席。在大家看来,这个坐席于情于理都应该是属于毛主席的。

但是毛主席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一定要让宋庆龄坐这个位置,而自己则要去二等舱。

宋庆龄女士闻言自然也是连连推辞,双方各自谦虚推让,一度“争执”不下。

那么,最后到底是谁坐了这个头等舱的席位呢?

三度访苏

在揭开头等舱坐席的最后归属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宋庆龄女士和苏联之间的缘分。

在她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三次出访苏联的经历,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当时汪伪政权正在中国大地上兴风作浪,国民革命逐渐走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那时候,她的丈夫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数年。宋庆龄心中既为中国的前途感到焦急,又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难以实现而伤痛。

为了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新路,宋庆龄特意乔装改扮,乘坐轮船来到了莫斯科,想要争取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支持。

然而,当时的苏联内部也正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所以宋庆龄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于是,她只好草草结束了这次苏联之行。这便是宋庆龄第一次出访苏联的过程。

可以说这次经历是让宋庆龄感到失望和黯然的。

在这次访问之后,宋庆龄有二十多年不曾踏上苏联的土地。直到1952年底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之后,宋庆龄才又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再度访苏。

能作为冉冉升起的新中国的代表来到苏联,宋庆龄这一次的心情自然大为畅快,跟前次仓促的苏联之行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而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对中方代表十分重视,尊重有加,他特意在1953年初,亲自接见了宋庆龄等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苏联最高规格的礼遇。

也是在同一年,斯大林去世,宋庆龄也因此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接见的中国贵宾。

时间来到1957年,各国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

毛主席亲自率领中方代表团前往参会,宋庆龄女士担任代表团副团长的重要职务,由此开始了她的第三次访苏活动,也因此发生了开头她与毛主席互相推让头等舱坐席的一幕。

那么,这个头等舱的位置最后到底归属于谁呢?

“争执”解决

面对飞机上唯一一个头等舱的坐席,包括宋庆龄在内的所有代表团人员都认为不管于情于理,都该由毛主席坐这个位置。

但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却表示这个位置应当是宋庆龄的,他真诚地说道:“您是国母,这个位置该由你坐。”

宋庆龄虽然十分感动,但还是坚决的推辞道:“这个位置理当是主席的”。

但毛主席却异常的坚决,宋庆龄推让不过,只好向毛主席表示感谢,并在头等舱坐了下来。

其实,毛主席会做出这样的推让举动,完全是发乎于内心的真诚之举。

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一直以来无论对自己,对家人,乃至于对同志们的要求,都是不搞特殊化。

对于他而言,坐不坐头等舱实在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坐在二等舱一样可以欣赏窗外壮阔的风光,一样可以抵达苏联,去完成这次重要的工作任务,这些切中实际的事情才是他所看重的。

另外,毛主席也是一位很有风度的君子,他向来十分重视女性群体的权益和力量,那句经典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便是出自他之口。

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他的修养与品质,便会让他自然而然的展现出谦让和照顾女性同胞的气度。

当然,抛开这两个原因之外,毛主席对于宋庆龄本人也是相当尊敬的。这份敬意不但表现在这次坐席的谦让上,在代表团到达苏联之后也有类似的体现。

时间来到11月2日下午,中方代表团的专机降落在莫斯科机场,苏联当时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已经率领苏方代表恭候多时。

对于中方这才来访的人员,赫鲁晓夫自然都是久闻大名,但他的心中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宋庆龄在当时还没有加入我党,又为什么能作为代表来参加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呢?

因此,摸不清情况的他在见到中方代表后,便表示要请毛主席前往克林姆宫,而中方其他人员则是安排在附近的别墅。

心思缜密的毛主席从这个安排中明白了赫鲁晓夫的顾虑,他开门见山的回应道:

“宋庆龄是代表团副团长,她虽然还没加入我党,但来开会对我们大有好处,希望你能像对待我一样对待她。”

这番话一出,赫鲁晓夫连忙改口道,要将宋庆龄也请到克林姆宫,并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照料招待。闻听此言,毛主席这才满意,并向赫鲁晓夫致谢。

虽然这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从中的确不难看出,毛主席是真心实意的尊敬宋庆龄。

这份尊敬中,不但包含着毛主席为人处世的极高准则与修养,同时也证明着宋庆龄女士的确是一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奇女子。

其实,不光毛主席对宋庆龄如此的看重有加,周总理也曾赞誉她是“国之瑰宝”,那么宋庆龄为何能当得起这样的评价呢?

国之瑰宝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庆大典上,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众位领导人中,唯有一人是女性,她就是宋庆龄。

其实,这份殊荣对于宋庆龄而言的确是应得的,她不但是当时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在全球也是享有盛名。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曼曾经评价宋庆龄--“外表如花柔美,内心却是一头冲破枷锁的雄狮”,这个形容的确是非常贴切。

宋庆龄年少时不但貌美无铸,而且出身于民国时期富可敌国的“宋氏家族”,她原本可以享尽荣华富贵,度过无忧无虑的一生。

但是宋庆龄却一直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她早年间抛开家庭优渥的环境,远赴美国卫斯理安学院苦读,只为了寻找一条救亡之路,挽救当时满目疮痍的祖国。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这条道路,那就是革命。也是因为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宋庆龄22岁时嫁给了比她年长二十七岁的孙中山先生,也因此被大众尊称为“国母”。

多年后,宋庆龄曾经对记者回忆起这段婚姻,她说:“孙中山是一位能救中国的人,而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

在她看来,救国救民,匹夫有责,这责任自然也在自己肩头。

为了实现这份责任,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接下了后者“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愿。

她先是去往欧洲颠沛数年,考察各国革命历史并研读马克思著作。

回国后,又逢日寇入侵,她便奔走呼吁,认为“举国上下,应团结一致抵抗日本”,可谓真知灼见。也是在她的斡旋之下,全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加速形成。

而且,她还具有出类拔萃的外交才能,不但经常出访国外,还引荐了一批国外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建设中国中去。

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战地医生白求恩,便是由宋庆龄女士牵线搭桥,举荐到国内的。

另外,宋庆龄还为女性解放运动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北伐战争时,她亲自奔赴汉口,创办妇女政治训练班。

后来又组织妇女参加红字十会运动,让女性逐渐走出家门,有了放眼世界的眼光,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和进步的。

也是因为宋庆龄对国家与人民的贡献如此不可替代,所以周总理才会夸赞她是“国之瑰宝”,这样的盛名,她也的确是当之无愧。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特意致信邀请宋庆龄北上。信中尊称宋庆龄为“先生”,并写道“略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

毛主席看了这封信后,却觉得“略陈”不够恭敬,又亲笔改成了“谨陈”。

这简简单单的一字改动中,包含的敬仰之情实在呼之欲出。后来,毛主席在飞机上将头等舱相让宋庆龄,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担任重要职务达三十余年,直到88岁去世。

她的传奇一生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的传承了下来。

结语

一次“让座”的举动,体现的既是毛主席平易近人,先人后己的修养。

同时也折射出宋庆龄在人们心中备受尊敬的崇高地位,而这样的地位是她靠自己投身到革命进程,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的伟大作为赢得的。

虽然斯人已逝,但历史与人民会永远铭记这位堪称“国之瑰宝”的伟大女性。

关于宋庆龄的感人事迹,您还知道哪些呢?欢迎留言分享。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