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让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早就该炸掉”?让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00:00
13:11

黄河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中国民众带来了蓬勃向上的生机,也给中国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阻碍。由其而成的水灾,曾影响了中国数百年。

有关黄河治理的探索,同样也进行了数百年。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黄河水患的办法—修建三门峡大坝。

历经数年,大坝得以落成,评价却呈两极反转的态势。

支持者心怀感恩,对其满口称赞,谓之为利国利民的壮举。反对者则满腹牢骚,对其怨声载道,谓之国家建设的一大败笔。

为何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这,就需要从三门峡大坝的利弊而论了。

是壮举?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黄河的治理就从未停止。从尧舜时期的大禹治水,再到北宋时期的黄河改道,再到清朝时期的黄河治理。针对黄河的人工干预,一直都在路上。

这是因为,这条河流于民众的生产劳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它的出现也给下游带来了许多隐患。

每逢洪涝之年,黄河下游便会泛滥成灾,绵延百里。灾区之中,百姓流离失所,庄稼颗粒无收。即便洪水退去,没了粮食,也让百姓没了生存的希望。

尽管连年都在治理,但始终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河再次发生了大规模洪涝灾害。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又一次发生,我国政府决定利用国家的力量,对黄河水患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那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远低于国际社会平均水平的。想要解决黄河问题,就必须要依靠外力。中国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是“一衣同袍”的苏联。

应中国之邀,数位苏联水利专家来到了中国。他们勘探之后,建议在黄河中建立一座大坝。这个提议与中方专家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

经过多方探讨与评判,大坝的选址最终定在了河南的三门峡。那里地处黄河中游,上承黄河之源,下接黄河之尾。建设水利“阀门”,十分合适。

历经多年建设,三门峡大坝于一九六一年正式投入运营。这座大坝在初期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优秀。

它既起到了减灾防灾的作用,也创造了一定规模的经济价值。一时之间,三门峡大坝几乎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好工程。

对于黄河水患的治理来说,三门峡大坝起到了“定水神针”的作用。

得益于大坝的调节功能,黄河下游一举摆脱了“逢涝必灾”的命运,不再时常发生洪涝灾害。黄河水灾这一困扰中国数百年的难题,终于被攻克。

三门峡大坝不仅能够阻拦黄河水过多的流下,也能调节下游的水资源总量。若逢干旱之年,下游农业陷入缺水状态。

大坝中蓄积的水资源也可拿出应急,满足下游农业的用水需求。有了大坝的“保驾护航”,黄河下游的粮食产量得以连年增长。

与此同时,三门峡大坝还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水的大量聚集,能够创造巨大的动能。政府将大坝的水能合理利用,转化为电能,点亮了千家万户。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也符合当下的环保理念,值得延续下去。

如此庞大的工程,自然少不了引起人们的好奇。人们纷纷前往三门峡,一观大坝风采。

随着人流量的增加,当地的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机会。

当地政府迅速调整社会资源,打造了以三门峡大坝为主题的观光旅游规划,让三门峡大坝成为了当地民众增收的“金大坝”。

只可惜,金无足金,人无完人。三门峡大坝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泥沙淤积。

问题的不断恶化,导致人们对大坝的怨言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三门峡大坝为“民生败笔”之说。

还是败笔?

谈及三门峡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要从大坝的修建历史说起。

因为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几乎都依赖于苏联专家的指导。但是,苏联专家也没有应对过和黄河一般的泥沙含量如此之高的河流。

所以,在处理泥沙淤积问题上,三门峡大坝在建造时完全是一片空白的。

面对本土专家提出的泥沙淤积质疑,苏联专家毫不在意。他们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方案是万无一失的。

即便后续有泥沙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不曾想,泥沙淤积竟成为了三门峡大坝当下最大的麻烦。

仅一年的时间,三门峡大坝的泥沙淤积总量就能够达到数十亿吨。大量泥沙的堆积,产生的危害是很大的。

一方面,泥沙淤积将会影响大坝运行的效率和寿命。另一方面,泥沙淤积也严重影响了黄河上游的水文状况。于三门峡大坝运营而言,泥沙问题远比想像的要严重。

因为泥沙淤积,黄河上游的河床不断上升。黄河下游“偃旗息鼓”的洪灾,开始频繁现身于黄河上游。

相关资料显示,仅渭河流域,水灾的发生率的增长了一半以上。对此,陕西平原中的人们常有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洪灾的连年发生,不仅将他们的粮食作物糟蹋殆尽,而且也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安定生活。洪涝灾害的频繁出现,民众怎能不提心吊胆的生活呢?

“收之下游,失之上游”的方式,又怎能不让民众产生怨言呢?

上游泥沙的不断增多,逐渐呈现对外扩张之势,还影响着周边的土地。昔日还是沃土良田之地,如今也因为泥沙的腐蚀,沦为了一处处贫瘠之地。

地质的改变,迫使上游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在少数。

为了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国家曾两次组织力量进行了爆炸疏通,耗费的资金达到数千万。

有民众更是直言表示:早就该将其炸掉。早日炸掉,民众所受淤积之困也可早日解决。只是疏通之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虽然短时间内顺利将淤积的泥沙清除了大部分,但始终有一部分无法清除干净。大坝的部分底盘也因疏通泥沙而遭到损毁,迟迟不得修复。

更为无奈的是,短时疏通仅是治标之策,并不治本。

数月之后,黄河的泥沙会再次淤积于三门峡大坝附近。届时,难道再次耗费巨额资金用于疏通吗?如此劳民伤财,显然不是长久之策。

如何才能彻底解决三门峡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恐怕只能依赖未来科技的进步了。

事关国计民生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一味抱怨是远远不行的。只有想法设法的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攻克难关。针对三门峡大坝这样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贡献着智慧方案。

泥沙淤积问题,是三门峡大坝的核心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减少泥沙淤积量着手。

考虑到三门峡大坝的建造特性,有专家学者提出了看法,可以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改造三门峡大坝的出沙口。

这个在建造时期被忽略的问题,终究成为了使用时的“定时炸弹”,不得不被率先解决。

只是,眼下的技术水平仍就有限。尤其是集中尖端力量去改造一个老旧工程,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出沙口的问题是很难短时间内解决的。

此外,定期疏通也格外重要。正所谓,小事不究,易成大错。

泥沙的淤积量不大,自然处理起来也相对容易,耗费的资本也会减少。一旦泥沙长期得不到妥善清理,处理起来也将更为困难,损耗成本也会更大。

从大坝中处理泥沙淤积,是为“内服”,减少黄河含沙量,则为“外用”。

黄河泥沙之所以大量淤积,就是因为黄河含沙量远高于常见河流。如果改变黄河的含沙量,中游大坝的泥沙压力也势必会降低。

众所周知,黄河之中的沙土是因上游的水土流失所致。调节含沙量,就需要改善上游的生态环境。这不是一个省份,或者一个城市能够完成的工作。

所有黄河流域的省份都必须要联动起来,共同出力。

自然,黄河治理也需要各方力量的努力。就国家层面而言,可以推行生态保护政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改善加快。

就社会层面而言,理应弘扬科学生态观念,筑牢社会环保意识根基。就民众而言,可以踊跃加入环保行列,自觉践行环保观念,做环境保护的促成者、贡献者。

既然攸关国计民生,就理应举国之力去解决。相信经过不断的改善与调整,三门峡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也将得到妥善的解决。那时,三门峡大坝将会以一个更佳的面貌屹立于黄河中游,更好的发挥着水文枢纽的调节作用。

结语

三门峡大坝的问题,给了人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要科学规划。

倘若三门峡大坝的规划再科学一点,部署再缜密一些,或许当下的诸多问题便不会出现。

这个大坝究竟是壮举还是败笔,相信历史的评判者会给出公正的答案。

不难发现,三门峡大坝建造的利是大于弊的。既然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自然就可以继续做下去。于我们个人而言,能做的就是支持大坝,支持国家政策。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