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王耀武女儿在斯坦福设“王耀武奖学金”,要求:大陆学生优先

06年王耀武女儿在斯坦福设“王耀武奖学金”,要求:大陆学生优先

00:00
12:47

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座礼堂内,王鲁云坚定的表示:“王耀武奖学金”的领取者一定要优先选择大陆留学生。

王鲁云是王耀武的女儿。自从1948年王耀武被捕后没多久,妻子郑宜兰便带着两人的儿女们转移到了香港。

那段时间里,中共中央曾挽留过郑宜兰,但她却并不愿意留下,甚至之后还计划过对王耀武的“劫狱”。

按理来说,在郑宜兰对中央的“排斥”之下,她的儿女们应是会像她一般。可是,女儿王鲁云在对奖学金领取者的设定中,却是做出了“香港、台湾都要往后靠”这样的决定。

这是为什么呢?到了香港之后,王鲁云一家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呢?

一、王耀武:去香港,不要去台湾

1948年9月,解放军仅用了8天的时间,就将驻扎在济南的国军打得四处溃逃。而国军将领王耀武,亦在逃亡的路上被我军抓捕。

关于王耀武,很多人对他褒贬不一。他虽然是属于国军阵营,但却也是一名作战勇敢、生活作风端正的将领。这在国军内部,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是比较少的。

在作战方面,王耀武在国军中被称为“虎将”;在战绩中,“血战上高”让他直接拿下了国军最高奖励-飞虎旗。

血战上高那一战中,张灵甫等人的顽强战斗,不仅反映出了王耀武在带兵方面的严格,同时也体现出了他在用人选人方面的本事。而这一点,其实也是王耀武能够在腐败的国军将领圈层中,混得如鱼得水的一个原因。

在进入国军之前,王耀武做过一段时间的公司职员,无论是面对客户、同事,还是上级,他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面对不同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不同的情况下又应该做什么样的决定,他都很理智、且八面玲珑。

加入国军后,这一点则是更加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在练兵的时候,王耀武很注重恩威并施。该严格的时候,哪怕练兵时有人走神了几秒都会被拉出来惩罚;但士兵伙食有所欠缺的时候,他也会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添补伙食。

在用人选人、与人相处方面,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谦逊、大方且朴素。许是他曾经有过从商的经验,使得他在从军之余,哪怕不贪污不受贿,也能够在副业中赚到不少的钱,来打点人际关系。

王耀武送礼、打点关系、奖励下属都比较大方,但是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并没有多高,大多时候在国军中还是属于较为朴素的。

当然,他的这些特质不仅让他能够理智的看待各种关系,同时在抗战结束,他对于国共之间的局势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对于内战,王耀武其实并不热衷,甚至有些排斥。蒋介石的性格以及行事方式,他多少也看清一些了。所以被捕之前,他就曾告诉过妻子,如果有一天他被捕或是阵亡,宁可先转到上海然后去香港,都不要去台湾。

当时的台湾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天下,而身为蒋介石大将的王耀武为何不让妻儿去台湾呢?这其中的理由已不必多说。

于是,在得知王耀武被捕后,郑宜兰就带着带孩子立即着手准备前往香港。

二、郑宜兰带着7个孩子转至香港

一个妇女带着7个孩子去香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还是在战乱年代。再加上当时郑宜兰的手中其实并没有带多少现金。而那个时候的船票、机票价格更是高得离谱。

正当郑宜兰想着要不要去找王耀武昔日的老朋友周转一下时,王耀武的副官就找过来了。

这名副官提到自己曾经受过王耀武的恩情,并主动提出要帮助郑宜兰与孩子们解决去香港的交通问题。郑宜兰见此,自然是高兴不已。之后,她们就搭乘这副官安排的军用飞机去了香港。

说到这里,要插上一嘴。那就是沈醉老先生曾经在书中描述王耀武妻儿后来去向的时候,或许是由于听了一些假消息,使得他在书中直接写上了“郑宜兰卷了王耀武的财产与副官私奔”类似的字眼。

但实际上,后来王鲁云知道这件事后,还专门就这个事写了信件以及在《大公报》上作了澄清。其中就提到她的父亲与母亲感情很好,并没有私奔这件事,包括后来两人的离婚也不是因为第三方的出现。

其实,哪怕后来郑宜兰与王耀武离婚了,但是郑宜兰却也一直没有再嫁。当然,这是后话了。

到达香港之后,郑宜兰一直没有停下想要继续营救自己丈夫的念头,甚至还曾专门找过一些人,企图到王耀武所在的功德林去“劫狱”。只是最后钱到是花了不少,可是那些答应去营救的人却是卷钱后就直接跑了。

前前后后,足足花了有两三万港币。这对于本就有着孩子要抚养的郑宜兰,经济上可谓是元气大伤。在这之后,她也就歇了“劫狱”的心思。

那时候的王鲁云已经有15岁,母亲对丈夫的思念,她是看在眼里的。同时对于自己的父亲为何让她们到香港而不是去台湾,她也隐约猜到一些,但也不是非常确定。

王鲁云作为王耀武唯一的一个女儿,虽然从小非常得王耀武的疼爱,但是一年到头,她也见不了王耀武几次,对于父亲在军中的情况她也并非知道很多。很多时候,父亲都是刚回家,就又有战事,得马上前往战场。

但无论如何,对于“到香港”这个决定,无论是孩子们还是郑宜兰,都对王耀武的安排深信不疑。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下去,孩子们陆续长大,而一直没有消息的父亲也让家里的人以为他早已被处刑。可是到1959年,一封从北京寄到香港的信件,却重新让一家人燃起了新的希望。

这封信,正是王耀武寄过来的,此时的他已经被特赦。

看这封信的时候,郑宜兰、王鲁云以及年纪大一些、对父亲还有印象的孩子,都激动不已,而对于当初跟王耀武只见过几次面、年纪较小的孩子,有感触,但是已经不太多。

之后的几年里,一家人就通过信件来联系,而真正见面,还是在1965年。

三、生活有甜、有苦

1965年的一天,王鲁云接到了《大公社》社长费彝民打来的电话。原来,周总理想邀请王耀武家人到北京团聚,但由于不知道王鲁云家人的地址,所以就让费彝民代为转达。

王鲁云没有犹豫太久,在与母亲商量一番后,就带着自己的大女儿,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没错,十多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去北京就只有母女俩人。

王鲁云的哥哥们在长大之后,大都离开了香港,去往了国外,在国外工作、定居;就连最小的弟弟也都已经快要成年。

而王鲁云自己更是已经有30岁,并嫁给了香港一个银行老板的儿子,名叫黄振辉,孩子已经有了三个。

或许是王耀武本身做生意的天赋遗传给了自己女儿,王鲁云在与丈夫结婚之后,两人自己也从家族里脱身出来,计划朝着房地产的方向去发展。

到了北京后,王鲁云看到随着年岁增长而苍老的父亲,悲喜交加,那一声“爹爹”喊出来的时候,已经61岁的王耀武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1964年的时候,王耀武与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多名国军将领一起,受邀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

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多次受到过周总理、朱德等领导在中南海、颐和园等地的热情接待。而当王鲁云看到自己的父亲近况还可以的时候,她的心中也稍微安定了一些,对于中央亦是多了无数的感激。

只是,生活中有甜,自然也会有苦。

王耀武虽然“思想”上有了着落,但是在身体方面却是有着严重的帕金森症。并且,在王鲁云回到香港后没多久,郑宜兰就与王耀武提了离婚。而后,郑宜兰离开了香港到国外定居,未曾再嫁,直至1981年在国外去世。

而王耀武在离婚后的第二年,经人介绍后,又认识了教师吴伯伦,而后结为夫妻。只是这段婚姻并不长久,到1968年,王耀武就去世了。1980年,王耀武的骨灰被葬入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

结语

王耀武离开之前,对王鲁云有叮嘱。

关于后事,王耀武希望王鲁云在自己去世后,能够对吴伯伦多一些照顾。而另一方面,则是他希望王鲁云牢记: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这两点,王鲁云时刻记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去看一看吴伯伦,给到她一些经济上的支持以及生活上的便利。

同时,对于王鲁云来说,虽然从小王耀武忙于战事,鲜少在家,但她一直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爱国的人,这一点也深深的影响着她。

尤其是在王耀武去世前的这几年,王鲁云哪怕真的如同母亲一般对于当初父亲被抓心有芥蒂,但在看到父亲安然无恙的时候,那些芥蒂也彻底消散了。

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王鲁云与丈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大陆投资产业,以此支持大陆的发展。

到2006年,王鲁云在斯坦福设立的“王耀武奖学金”亦是如此。在台湾与大陆之间,她做出了如同她父亲当年一样的决策,于是在设立奖学金领取者的时候,她专门说明,一定要优先给到大陆学生、其次才是香港与台湾。

她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她对父亲的承诺:记住自己永远是中国人!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