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七塔禅寺的前世今生 上
伙伴们大家好!在前两辑,波导已经带着大家探秘了天童禅寺和阿育王寺,这两座千年古刹都坐落于青山之下,离宁波市区较远。而接下去波导要带大家探秘的寺院离宁波城区的三江口不远,毗邻宁波老地标“灵桥”。宁波的三江口就是甬江、余姚江、奉化江的交汇之地,是最早的“宁波港”港埠,而“灵桥”又称“宁波老江桥”,从宁波人说的普通话被戏称为“灵桥牌普通话”来看,灵桥可谓是“老宁波”的代名词了。而我们要去探访的千年古刹七塔禅寺正是坐落于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街道百丈路的一座都市丛林。
“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这副朗朗上口的对联,说的正是宁波两处非常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七塔寺和百梁桥。值得庆幸的是,它们都历经沧海桑田,完好地保存至今,成为今人宝贵的财富。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宁波自唐、宋二朝起建造寺庙众多,旧时城区有七塔、观宗、延庆、白衣、观音、万寿、寿昌、天宁、天封、宝云、施祥、西方等寺庙”,光名册就有几十页之多,可唯独七塔寺得以绵延,成为今天宁波城区内唯一一座融古老殿堂与现代建筑于一体的大型禅宗净地。七塔寺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历史上就与天童寺、阿育王寺、延庆观宗寺合称为浙东四大佛教丛林,是中国近代临济宗中兴祖庭之一。1983年国务院批准其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首批重点寺院。2011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因地处繁华闹市,占地面积并不大,整座寺庙如今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呈南北纵向排列,梵宫深邃,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门牌楼、普门柱、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祖堂、玉佛阁、华严阁、钟楼、鼓楼、香积厨综合楼、云来居楼及西北角的禅学堂、栖心图书馆、报恩大讲堂等。七塔寺建筑群的东西两侧目前还在兴建新的栖心图书馆、东津艺术馆以及素斋馆,过几年再来此地,估计建筑群规模将会更大了。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宁波城区交通主干道百丈路上,大老远就可以看到七尊青石佛塔一字排开于山门前。我们说过,七佛塔是禅宗寺院的标志,七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及以前出世的六位佛陀,因七佛均已入灭,故称过去七佛。七塔寺之名也由之而来。据资料说,明末清初,寺院山门前就已经立起了七座佛塔。到民国时期,七塔寺山门前还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河上跨着一座桥,名为崇寿桥(七塔寺曾名崇寿寺,那可是宋真宗敕赐的名字),七座石塔就分列在桥的东西两侧,直到1934年时,崇寿桥才被拆毁填河造屋。眼前的青石七佛塔古朴庄严,应是21世纪初重新修建的。它与山门后天王殿的灰墙色调分外协调,仿佛有一种魔力,划出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人一下与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隔绝开来,让心灵得归安宁。
冲天云柱式样的花岗岩石质山门映入眼帘,高8.8米,宽11.5米,既巍峨庄严,又精巧典雅,一座牌楼三道门,正中高悬赵朴老手书的“七塔禅寺”四字,左右两额分别书写着“东津禅院”和“栖心兰若”。这十二字可谓道出了七塔禅寺的前世今生,还是听波导给您细细道来。
七塔禅寺是它现在广为人知的寺名。而它初立之时,却名为“东津禅院”。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也就是明州的州治迁至三江口,建造宁波城后的第37年,一位名叫任景求的居士舍宅为寺,并敦请了天童寺的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住持寺院,“东津禅院”就此开山。还记得我们在哪里提到过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大禅师吗?没错,他就是在小白岭上蒸制馒头降服巨蟒建五佛镇蟒塔的那位大师啊。这位大禅师便是七塔禅寺的开山之祖,至今他的真身舍利一直供奉在寺内,我们稍后再去瞻仰啊。而开山两年以后,咸通元年(860),浙东爆发裘甫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曲。起义军攻城略地,四明亦遭重创,地处城区的“东津禅院”首当其冲。当乱兵2000余人闯入禅院欲行抢劫之时,寺众早已惊骇奔逃,唯独心镜禅师临危泰坐,毫无惧色,慑服乱兵,保全了禅院及周边居民。你想啊,这可比诸葛亮当年唱空城计还要厉害啊,至少诸葛孔明还隔着城墙居高临下俯视大兵压境,还要借助若干道具和一众群演来故弄玄虚;可是心镜禅师孤身一人,身处乱军之中却岿然不动,分明已达物我两忘之境,那震慑力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真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案例啊。第二年,唐懿宗敕赐“栖心寺”额以示褒奖,宰相裴休为此捐帛书匾,这便是“栖心兰若”的由来。
牌楼的背面正额写着“同登彼岸”,这是如今的七塔寺方丈可祥法师书写的。左右两额上书“般若径”和“解脱门”,用了弘一法师的书体。您问哪位弘一法师?那是大名鼎鼎的李叔同,近代著名话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作曲家等等,为什么要用弘一法师的书体给七塔禅寺撰额呢?他与七塔禅寺有什么渊源呢?还是听我下一集给您介绍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