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邓华曾经是部队的高级将领,是开国上将,但是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时,一般也是不能带枪的。
况且他要去担任的是副省长,这样的高级干部,出行往往是有警卫人员进行保护的,没有带枪的必要。
那为什么邓华离开部队去担任四川省副省长时,却随身佩戴了手枪而且还是两支呢?
跟随邓华多年的谢秘书对其中的情况非常了解,揭秘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情……
邓华与谢秘书
1960年,身为开国上将的邓华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身为开国上将的他戎马半生之后脱去军装,奉命到四川担任副省长。
对于缺少地方工作经验的他来说着实是一种考验,他大半生都在军队中度过,在红军长征时就是团政委,参加大小战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军队中的功勋人物。
1960年时他已经50岁,一下子转入地方工作,多少心理上有些不适应,但是对于久经沙场的将军来说,这点挑战也算不了什么,接到任命之后,他马上对家人说:“全家搬往四川,到四川生活。”
临行前他得到毛主席的鼓励:“到四川后不要灰心,多到下面了解情况,向群众学习。”
邓华向毛主席保证;“一定好好工作,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对于久经战阵的将军来说,这种人事调动就像是从一支部队调往另外一支部队,只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从部队调到了地方,无论是在哪里,只要是做事,都是需要用心学习和鼓足干劲,在地方上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邓华把在部队做事的认真态度带到地方上,同样打出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
快速搬到四川成都后,他马上找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报到,李井泉安排他作为副省长负责农机方面的工作,推动四川省农业机械的发展,并给他介绍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邓华面对新的工作,拿出军人气魄,毫不犹豫着手开始工作。
省里给他配备了公务车、办公室还有秘书。
秘书谢功贵此前一直在农业部门从事党务工作,没有当过秘书,对于这个新的职位也十分没有信心,更何况是给副省长当秘书,这让他心里更加没谱。
但是邓华鼓励他:“没有做过秘书没有关系,我也没有做过副省长,我以前都是在军队带兵,现在我们都是做新工作,那咱们就互相学习,有什么问题你随时和我说。”
邓华鼓励谢功贵就像一名将军在鼓励一位新兵,虽然他是曾经的志愿军司令员,是如今的副省长,但是谢功贵从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官架子,就像是一名老兵在亲切地鼓励新兵,就像是一名前辈在鼓励年轻的后辈,让谢功贵倍感温暖,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要把这个秘书做好。
从此谢秘书跟随邓华18年,知道了有关邓华的许多事情,其中还知道了有关他那两把枪的内情。
为何带着两支枪?
邓华一上任,就开始带着谢功贵到各处考察,一方面是了解一下农机发展状况,一方面是进行一番学习。
他们到四川中南部的十几个县考察,谢功贵看到,邓华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些农机小册子,一有时间就打开翻一翻,遇到不懂的就问谢功贵等人,每天考察的内容他都会总结下来,翻着小册子把新接触的概念弄懂吃透,那股认真劲儿,就像当年带兵时总是不停地看作战地图。
为了能够尽可能精准地了解到真实情况,邓华考察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总是先从最基层开始了解,然后再逐渐往上。
如果是到农村考察,他就先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情况,询问老乡,等从老乡口中了解到情况后再找到村长、乡长等等。
如果是到工厂考察,他就先深入到车间里转一转,一边转一边和工人聊天,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再找到工厂干部和厂长开会。
他的这种从下往上视察的方法往往能起到独特的效果,既能快速了解到真实情况,又能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来检查干部汇报的内容是否存在虚假。
凡是遇到工作不到位的干部,他也绝不纵容,该训斥训斥、该要求整改就让整改,毫不含糊,就像当年带兵一样。
有一次视察一个农机厂的时候,邓华在车间里走着走着突然指着一个地方问厂长:“我记得上次来,这里有一个铣床,你们弄到哪里去了?”
厂长本来想打马虎眼糊弄过去:“这里没有铣床,您记错了吧?”
邓华用犀利的眼神盯着厂长,一眼就看出厂长在撒谎,见厂长不承认,邓华的表情更加认真了,语气不容置疑,干脆利落地问道:
“我没有记错,这就是有一台铣床,你们肯定弄走了,到底弄哪里去了?”
厂长紧张得冒了汗,吞吞吐吐道:“这原来是有一台铣床,我们拿去换汽车解决运输问题了。”
邓华的这种工作态度让各级干部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不少人向他汇报工作时都不由得出汗,有的人就在背后生出一些抱怨,说邓华从军队里来到地方做副省长,无非就是挂个名,何必那么较真。
邓华对此表示:“我拿了人民给的工资,就要为人民办事,哪有糊弄工作的道理?”
就像当年在部队要一心把兵带好一样,如今的他一心要把自己负责的农机工作做好,为此他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就像一名学生一样,努力汲取着农机知识。
邓华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深深影响着秘书谢功贵,谢功贵在邓华身边工作了18年,对于谢功贵来说,邓华副省长身上有三点让他印象深刻且获益匪浅。
第一点是邓华副省长做官没有任何架子,待人谦和,对待作为秘书的他就像是对待朋友,带他到各地视察时往往和他同吃同住,每次有拍照的机会时都会拉着他一起,有时像好朋友一样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十分亲切,这让年轻的谢功贵感到十分温暖。
第二点是邓华副省长工作认真,待人谦和的他并不是一味地谦和,遇到有需要批评指正的地方,他对相关负责人十分严厉,作为老将军的他不怒自威,不需要发脾气就让人不敢懈怠。
第三点是邓华副省长一直保持军人作风,做事情从来不拖泥带水,说一不二,对待工作就像对待战斗,自己毫不含糊,也不允许下面的干部含糊,雷厉风行。
另外作为曾经的将军,邓华在外出视察的时候常常会随身带着两把手枪,对于这两把枪,秘书谢功贵印象也十分深刻,这两把枪既是对邓华过去的从军荣誉的见证,也是邓华军人气质的体现。
其中一把枪是也门王子送给他的,另一把是当年到苏联参观时,苏联国防部赠予的,身为开国上将的他,在离开部队时申请带走这两把对自己来说有纪念意义的枪,是得到了部队的批准的。
1961年到甘孜一带视察时,邓华看到空旷的山野,突然来了兴致,对警卫员说道:“一会儿把我的枪拿出来,咱们打猎吧。”
下车之后,警卫员把两把手枪递给邓华,邓华自己拿着一把,将另一把递给谢功贵,警卫员也拿着自己的枪加入进来。
大家开始四处搜索猎物,可惜没有找到什么像样的猎物,大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活动了一番筋骨,十分惬意。
邓华作为革命者,是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过来的,许多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尤其是在四川等地,留下了曾经红军长征的许多足迹。
身为老兵的他,常常会在视察过程中想起过去的战斗经历,想起在自己身边倒下的战友,经历过许多生死离别的他深知太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也是他在工作中从来不曾懈怠的原因之一。
在阿坝视察时,邓华想起来这是当年他们长征时经过的地方,不禁黯然神伤起来,向大家讲起了当年的一场令他刻骨铭心的战斗。
峥嵘岁月的苦痛
当时邓华是团政委,和团长一起带着队伍来到打鼓附近,遇到少数民族武装在国民党的挑唆下对我军发动袭击,邓华和团长决定对他们实施反击,让他们知难而退。
当他和团长一起去勘察地形的时候,突然一颗子弹射过来,打中了团长的要害,团长当场牺牲。
本来他们只是想带队向对方进行一下威慑,只要他们让开路就可以,但没想到对方向他们下死手,这下彻底惹恼了邓华,战士们也义愤填膺,纷纷向邓华请战。
邓华悲痛万分,怒从中来,拿起枪带着战士们去为团长报仇,给了对方一番沉重的教训,才终于打通了部队的道路。
那位团长是他从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并肩战斗多年,邓华说到这里眼神浮现出忧伤,不禁陷入了沉默。
邓华从血与火的岁月中走来,深知革命的成功背后是多少烈士付出的生命代价,对待工作他从来不会敷衍,在他心里,只有自己全心工作才能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弟兄。
1977年,邓华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重新回到部队,已经跟随他18年的谢功贵已经人到中年,也和他一起来到部队,但是适应不了部队的生活,就请求调回四川。
邓华理解谢秘书的苦衷,同意了他的请求,此时两人已经是相处了18年的上下级,几乎成为了忘年交, 离别时把酒话别,谢秘书在老上级的祝福中离去。
邓华回到部队三年后,陷入病重,谢秘书从四川赶来看望他,邓华紧紧拉着他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共事多年的上下级,感情至深,有太多话想要说,但是已经没有了机会好好叙旧,邓华在病重不久后,于1980年7月3日去世,享年70岁。
结语
邓华的一生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革命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只为了能为百姓奋斗出一个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建设殚精竭虑,是干部们的楷模。
他是国家的栋梁,是党的功臣,是部队的战将,是社会的建设者,他用自己一生的付出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家国之歌,他是我们所有当代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搬来我的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