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女子爱上63岁火箭专家,相守27年他去世后,她才知道他的伟大

27岁女子爱上63岁火箭专家,相守27年他去世后,她才知道他的伟大

00:00
14:28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迎娶了27岁的张严平,这是一场不被看好的婚礼,只因为他们的年龄相差悬殊,整个婚礼没有酒店里的高朋满座,只有陋室中的家徒四壁。

他们相差整整27岁,因为一次采访而结缘,精神上的高度共鸣让他们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

即便如此,在结婚的时候张严平还是不太了解杨南生真正是怎样的一个人,直到27年后丈夫去世,她才逐渐了解到,丈夫在生前曾经创下了怎样的丰功伟绩。

杨南生究竟创下过怎样的丰功伟绩?

他们27年的婚姻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

忘年交转变为爱情

27岁的张严平是新华是的一名记者,在刚刚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人们的结婚年龄还都较早,27岁的张严平已经算是一个大龄女青年。

父母为之着急,希望她早日成家拥有自己的幸福,可是张严平丝毫不急,每次谈到这个话题都让父母为之操心,并很是不愉快。

然而令父母没想到的是,令他们不愉快的是,让他们不愉快的事情还在后面,女儿意外收获了爱情,而是爱情的对象,却是个已经60多岁老头。

当时正处于两会期间,张严平负责采访内蒙古、陕西和甘肃的人大代表,她按部就班地一一登门造访,按照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来进行采访工作。

虽然每天要说很多话,但是内心几乎波澜不惊,因为她早已习惯,而采访其中一位叫杨南生的陕西代表时,张严平却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愉快。

敲开门之后,眼前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笑吟吟地说道:“原来是记者同志啊,请进。”

张严平有些拘谨地走进屋,坐下来开始了采访。

杨南生是我国卓越的固体火箭专家,起初张严平采访的问题主要停留在工作上,但是固体火箭的研发内容有些是保密的,而张严平作为学识渊博的记者,问的问题总是非常直接地触碰到保密内容。

杨南生回答的时候不得不尽量避免直接回答,这让张严平感到着实有些为难,她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把这次采访顺利进行下去,只想尽快按照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把这场采访做完。

张严平本以为这场采访就会这样在枯燥中结束,没想到杨南生的一个问题,顿时改变了采访的氛围,也给今后的二人带来了特殊感情生活。

为了避免尴尬,杨南生突然转移话题,和张严平聊起了艺术:

“你们80后都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看什么书?”

这一下子吸引了张严平的兴趣,开始表达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和杨南生聊了起来。

他们聊到舒城的诗、贝多芬的音乐、的古今中外的优秀小说,聊得不亦乐乎,好像是两个相识多年的好友,早就忘了彼此之间的年龄差距。

张严平27岁,杨南生63岁,这次聊天让他们彼此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被理解,有了知音的感觉,尴尬的氛围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人的欢声笑语,张严平甚至已经忘了自己正在进行一次采访,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谈天说地,十分畅快。

在愉快的聊天中,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很快过去,张严平在杨南生的相送下走出门来,道别离去。

回去的路上张严平依然意犹未尽,她多么想能够再有机会与这位知音见面,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他们见面的机会很快到来。

走入婚姻殿堂

几天后在代表团驻地,他们再次见面,杨南生的面容依然是那样慈祥柔和,摊开两只手开玩笑地说:“记者同志又要采访了!”

这次张严平并没有问什么问题,她更想听杨南生滔滔不绝地发表他对艺术、对各种人事物的见解。

张严平在一旁静静地听,从杨南生的话语中,她既能够读出学者的渊博,也能够感受到孩童般的纯真,听他说话真的可以说是一种享受,而杨南生的眼睛更是散发着孩童般的清澈,仿佛从他的眼睛中一眼就可以看到其内心。

不知不觉间,张严平对眼前这个比自己大36岁的男人着了迷,在聊到尽兴时,张严平带着烂漫的神情好奇地问了一个问题:“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杨南生以最郑重的语气给出了最浪漫的答案:

“我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在天上转的人造星星里,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

这样的交流让张严平感到完全陶醉其中,仿佛自己的每一个艺术细胞都被完全打通,聊着聊着就忘了时间,这次分别时,张严平再也不愿意放弃再见面的机会,向杨南生要了通讯地址,从此以后两人就开始了书信往来。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给彼此写的信分别有近百封,信中谈天说地、诉说衷肠,两个仅仅见过两面的人,在两年的书信往来中变成了相识相知的知己,变成了相差36岁的忘年交。

从书信中,张严平深深了解了杨南生这颗孩童般纯真的内心之下,所具有的丰满而曲折的经历。

杨南生1921年生于福建,在战乱中成长和学习,考入了西南联大,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后来与同学莘耘尊在英国结婚,育有一双儿女。

在国外的生活给了杨南生开阔的眼界,也给了他很好的工作机会,在优渥的生活条件下,他的灵魂变得愈发丰满而有趣,事业有成,生活也非常幸福。

如果是拥有这样的条件,有些留学生可能会选择就此待在国外,而杨南生则更加心系祖国,没有选择加入外国国籍。

1950年拿到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后,杨南生迫不及待领着家人回国效力,作为卓越的固体火箭专家,他参与了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为新中国的航天工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来他可以和同期的科学家一起获得“两弹一星”等功勋称号,可是杨南生专心于工作,对处理上下级关系这类事情很少操心,因为向领导提意见都遭到冷落,从功勋科学家渐渐变成了被忽视的一个人。

事业的不顺并没有让他气馁,他说:“只要我参与研发的东西能让国家更强大就足够了,其他的我不去想他。”

对于杨南生来说,只要自己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已经心满意足,至于有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怀抱,并不是他所在意的,这种豁达的心胸无不来自于他那丰满而柔和的灵魂。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乐观而放过他,1980年妻子因为肺癌而去世,从此孑然一身,一直到遇到张严平。

在你来我往的情感表达中,他们有了在一起的打算,当65岁的杨南生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儿女时,儿女送上了祝福:“我为爸爸能够再次获得爱情而高兴。”

而当27岁的张严平把自己的打算告诉父母时,却让整个家里充满了争吵声。

母亲说:“那么多优秀年轻人你不考虑,却偏偏要嫁给一个60多岁的老头,你究竟中了什么邪?”

朋友们劝她:“你们之间相差36岁,他根本陪不了你多久,等到他去世时间,你也老了,到时候再寻找新的伴侣就难了。”

反应最为激烈的是张严平的父亲,拍着桌子向女儿吼道:“你要是和那个老人在一起,我就和你断绝父女关系,你以后就别进这个家。”

父亲的话让张严平难过得流泪,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还是选择了离开,收拾行李独自从北京的家里来到了西安。

在西安杨南生住处,他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没有热闹的仪式,没有高朋满座的酒席,甚至没有双方父母在场,张严平的亲朋好友中仅有几位要好的朋友来参加了婚礼,这场婚礼就像是在挂着喜字的陋室中吃了一顿家常便饭。

虽然婚礼简单,住的房子也简陋,但是张严平甘之如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在一起就是因为爱情。”

完婚后,杨南生决定搬到北京去,因为张严平在新华社工作,需要经常在北京,杨南生要去北京陪她。

杨南生在工作上并不如意,他愿意让这个二人家庭以妻子张严平为中心,为了妻子能够安安心心地工作,两人一起生活在北京。

在北京没有房子,也不方便住在张严平的父母家,他们就住在单位给杨南生安排的航天大院里,虽然生活中甜甜蜜蜜,精神无比富足,但是物质上却受了不少苦。

精神富足,物质清苦

杨南生的户口搬到了北京,但是由于单位里有人在给杨南生使绊子,他的单位关系却没有转到北京,依然留在西安。

这让他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都非常不方便,甚至连居住的顶层房子因为年久失修而漏水,都没有人愿意给予修理,因为需要杨南生单位开具相关材料才行。

每次下雨两人都要忍受漏雨,在暴雨之夜中,90岁的杨南生常常吓得不知所措,张严平看着无比心疼,下定决心要解决住房问题,让丈夫安安心心度过一个晚年,

为此她开始上访,前前后后做出了一年多的努力,在航天大院的几个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把杨南生的单位关系转到了北京。

她给相关部门写信,极力陈述杨南生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航天部门的高度重视,航天科技集团在后来还专门为杨南生出版了个人传记,让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在晚年获得了他应有的荣誉和体面。

2013年3月5日,杨南生在安详中离开了人世,享年92岁,56岁的张严平失声痛哭,怅然若失,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走出。

后来为了缅怀和丈夫之间的感情,她决定去重新走一遍丈夫当年在大江南北走过的路,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西安。

越是深入了解丈夫的过往经历,她越是佩服丈夫生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她觉得如果重来一回的话,她或许在知道了丈夫的功绩之后根本就没有勇气直接和他在一起,因为她可能没有底气。

丈夫生前对国家付出了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其他的精力全然给了第一任妻子和儿女。

后来和张严平结婚后,又给了张严平最大的爱,就连反对他们在一起的岳父岳母,他都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包容。

起初张严平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离开家和杨南生结婚,很久都没怎么和家里联系,是杨南生劝她还是去修复一下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后来张严平开始给父母写信,接着杨南生也开始和岳父岳母通信,就这样通过多次通信之后,张严平的父母终于认识到了这位女婿是多么好的一个人,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接纳了这个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女婿。

结语

在他们27年的婚姻里,张严平是幸福的,虽然物质不富裕,但是精神就像泡在蜜罐里,后来她写了一本回忆录《君生我未生》,全书洋洋洒洒24万字,尽是对他们点滴幸福的记忆,在张严平的心里,杨南生在她生命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正如她所写的那样:

“南生,父母给了我生命,你给了我灵魂。”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