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拢不成还矢志不移?日本为拉拢印度赔本赚吆喝,到底是啥复杂心理?

拉拢不成还矢志不移?日本为拉拢印度赔本赚吆喝,到底是啥复杂心理?

00:00
15:42

印度,一个令日本“恨铁不成钢”的国家。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随后进入善后时间。

为惩罚罄竹难书的日本法西斯,盟军远东司令部决定在东京等地设立远东军事法庭,并安排中美苏英法等国共11名法官对恶贯满盈的日本二战战犯进行正义的审判。

与此同时,为体现公正公平,英属印度等殖民地也有幸派出法官参与审判,于是出生于孟加拉的英属印度法官拉达宾诺德·巴尔出现在公众面前。

本来作为殖民地代表,巴尔主要是政治层面的信号,简单来说就是“符号”,再加上二战期间英属印度也只是追随英国在英帕尔和鬼子过了几招。在这样的情况下,巴尔理论上无需高喊口号,“随波逐流”让日本战犯罪有应得就好。

但不知是不是巴尔同志吃错了药,亦或是受到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光芒的照耀,本就经常请假的巴尔一经出场就上蹿下跳。比如11名法官中,包括巴尔在内的5位法官发出了不同意见的讯号,但其他4名法官关注的是罪行的大与小,只有巴尔一再表示在座的各位法官脑袋都是长了包。

虽然英属印度因为位置偏远没有被日本重点侵略,但巴尔还是不辞辛苦地整理了意见书长达1235页,只为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

“侵略战争是一种国家行为,与个人无关”。

鉴于巴尔的言论太过扯淡,最终更是未能实现审判结果的转圜,罪大恶极的日本战犯最终难逃正义的审判。但巴尔的“仗义执言”,收获了日本铺天盖地的好感,它们除了授予恩人一等瑞宝章,在其死后为其建立纪念馆,更在2005年于靖国神社竖起"帕尔显彰碑"为其"颂德立传"。

作为靖国神社中供奉的唯一一个外国人,巴尔也成为日印友好的最佳标签。

但就像巴尔胡说八道的那般,个人行为不代表国家,作为美国亲手改造的模范殖民地,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坚定追随美国冲锋在前,勇做炮灰毫无怨言,其堪比哮天犬的表现受到了美国的由衷称赞。

所以,当印度一再表示不与俄罗斯撕破脸,导致美日印澳沆瀣一气的“四国集团”面临一哄而散的尴尬局面,美国甚至决心对印度按下制裁键,于是日本表现出了强烈的危机感。

在日本看来,印度的表现实在不堪,一点儿也没有当牛做马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所以作为美国的小跟班,日本一定要急美国之所急,用实际行动让妄图“洗手不干”的印度早日迷途知返,重新和美日澳等西方国家阵营狼狈为奸。

当然,因为战后被美国亲手阉,被美国手拿把攥,着急上火的日本根本没有航母舰队杀到印度跟前。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日本想到了另外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印度人民最喜闻乐见的小钱钱,也就是50000亿日元。

虽然将牛粪牛棚等印度特色资产算入GDP后,印度经济瞬间改头换面,但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印度的人均依然徘徊在后面。再加上几十年如一日的“有声有色”大国梦,印度的自力更生水平又长期抱歉,所以人傻钱不多是印度的日常表现。

所以,面对日本大手一挥的50000亿日元,莫迪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儿想给普京唱上一段。

于是日本惊奇地发现,砸钱的大话说了,却和此前的“艾孟高铁”一样基本成了快速消失的水花,日本再度感觉到了深深的尴尬。

当然,你要说莫迪同志完全不解风情那也不对,最起码他强烈呼吁二毛立即停火,关切二毛的人道主义危机,并表示收到了日本的好意,将来一定继续在印太战略上和美日沆瀣一气。

于是,一场日本代表美国给印度施压的操作最终成为笑话,印度也终于成功地将日本耍了一把。但这一系列的酣畅淋漓,却又显得如此不可思议。

首先,印度的态度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是一个明知故问的问题,且不说印度作为“油管五常”之首,单单是“有声有色”的称号就足以令人瑟瑟发抖。

早在印度独立前,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就立下豪言壮语,表示“印度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中间路线不能令我满意。”

事实上独立后的印度也确实相当给力,因为“印巴分治”以“宗教”为分野依据,人多势众的印度教徒撑起了印度远大于巴基斯坦的庞大躯体。再加上“印巴分治”深刻践行甘地的“非暴力”,使得印度独立从未像大多数国家一样深受革命或战争的洗礼,因此保留了雄厚的实力。包括英国在加班加点地掠夺英属印度后留下的60000多公里铁路和相对成熟的棉花和黄麻纺织基地,让印度在1947年脱离英国统治成功独立后,已然是“准王者”的开局。

而此时的美苏两国,作为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早已开始了你死我活的对立,为了将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彻底困死在亚欧大陆里,美国自东向西分别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俨然对苏联形成了严丝合缝的包围体系。

但是,印度因为高喊“不结盟”主义,在美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口子,于是美苏两国都看到了契机。

而苏联因为急于“走向印度洋”,对印度相当在意,所以为了拉拢印度,苏联给出的条件也相当给力,最终抓住了捷足先登的契机。

虽然斯大林对尼赫鲁并不在意,但从赫鲁晓夫开始,印度成为苏联异父异母的亲兄弟。除了给印度不逊于新中国的援助,让印度的万国牌武器中处处有俄制武器的身影,苏联还在中苏交恶后不断在国际社会给印度“伸张正义”,给了印度不断膨胀的底气。

而苏联的偏袒也是印度在1962年被打成偏瘫的重要来历。

由于苏联的大力支援,尼赫鲁情不自禁地翘上了天,甚至对重建英属印度的小目标都越来越不满意,于是尼赫鲁一再表示青藏高原是印度失散已久的土地。于是忍无可忍的新中国雷霆反击,让印度的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数十万三哥更是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队形,从此新中国也成为印度长达60年的梦魇。

虽然印度一再表示“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愿望极其强烈。但中印一战定乾坤,印度不仅在边境占不到便宜,更不得不接受新中国影响力向南亚延伸,“双面打印”、“3D打印”甚至“4K打印”局面逐渐形成的结局。

然而即便如此,印度依然是美俄双方拼命争抢的香饽饽,毕竟虽然从准棋手回到了棋子的本来位置,但印度依然有恶心中国的决心和实力。更重要的是,为了那遥不可及的“有声有色”目的,种姓制度桎梏下从未具备自力更生能力的印度长期拥有旺盛的买买买实力,是国际军火商官方指定的战略小伙计。

可以说,虽然因为力不从心的尴尬实力,印度根本不可能和美国平坐平起,但使印度与俄罗斯脱离,即便不能断俄罗斯一臂,也能让俄罗斯大伤元气。所以,代表美国意志的日本,当然有责任在劝说印度的问题上前赴后继。

其次,日本到底想干啥?

作为美国的棋子,日本的外交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可谓“美国让东日本不敢往西,让日本打狗日本不敢撵鸡”。

所以,在寡廉鲜耻的美国不方便露脸的地方,总能看到日本上蹿下跳的忙碌样。

但身不由己不代表日本没有小心思,作为昔日的帝国主义俱乐部成员,日本曾经一度在西太平洋打开了侵略扩张的新局面,直到二战后被一夜打回解放前。

二战后的日本经过美国的全方位改造,早已改头换面不复从前,但问题是美国为了对抗二战后异军突起的苏联,对日本的很多改造也流于表面,特别是很多右翼战犯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日本新政府成员。

幸存的右翼势力虽然和美国亲近,但内心依然有东山再起的夙愿,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然,摆在日本眼前的最尴尬问题,是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虽然和日本狼狈为奸,但却根本不可能为了日本的利益冲锋在前。

毕竟,作为名副其实的海权强国,美国天生注重海洋,对直接殖民陆地的愿望并不比其它国家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作为美国围堵苏联及俄罗斯的前沿和跳板,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唯一支点。换句话说,美国关键时刻踹开日本,和扔个手纸一样根本没有心理负担。

所以,日本为了避免未来的某一刻被打残,日本需要早作打算。

印度的立场也许是念旧情的执念,左右逢源的传统让印度意志从来不坚,但通过以维系盟友的理由和印度搭上线,减轻遵循美国意愿在南千岛群岛与俄罗斯寸土必争的争端造成的俄日关系积重难返,或许是日本当前最渴望得到的答案。

毕竟,大国争端,小国无完卵,日本如果不想成为下一个乌克兰,最应该做的就是早作打算。

最后,印度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印度能给日本带来多少回报,日本似乎早就知道。毕竟日本长期和美国沆瀣一气,印度又与俄罗斯情同手足。

但日本也深知,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并没有那么铁。除了苏联解体后印度“白纸还钱”的虚情假意以及俄罗斯“一个保定驴肉焖子火烧卖航母”的浮夸演技,两国之间虽然没有根本利益的对立,却也没什么同生共死的真情谊。

相比之下,中俄关系则更加经得起考验和冲击。话说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直系继承者俄罗斯展开了无孔不入的打击,确保俄罗斯死得通透、凉得彻底。

所以为了对抗西方世界的穷追猛打,俄罗斯不得不重新捡起武器,做殊死的反击。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后,由于国际矛盾潜移默化的转移,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迅速对立,东南沿海更是疾风骤雨、浪高风急。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东欧坚决抗击北约和欧盟东扩的俄罗斯与中国形成了“背对背拥抱”的抱团取暖格局。

除了国家安全,中国在能源方面的巨大需求也让印度望尘莫及。所以在俄印关系看似亲密实则若即若离的情况下,指望通过印度搭上俄罗斯的天梯,本质上并不算可行之举。

而且,虽然日印两国沆瀣一气,有共同反华的考虑,毕竟都曾被这个共同敌人揍得不能自理。但问题是面对共同的敌人,两国的诉求也存在巨大分歧。比如日本作为火山地震频发的岛国,日本对同纬度的中国大陆有种天然的觊觎。而印度除了对青藏高原贼心不死,更重要的是一直有和中国一较高下的目的,毕竟印度早已在“有声有色”和“龙象之争”吹捧和自我麻痹中迷失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小九九,在美国无孔不入的控制下根本就不够瞅。日本与其担心未来成为美俄对抗的炮灰,倒不如着急一下如何不被美国削成残废。

所以,日本在深谋远虑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下当前的危机和问题。而从印度不为所动的情况来看,日本的工作并不那么给力。而且更尴尬的是,对日本而言,印度问题根本无法回避。

所以,未来的日印关系必然会波澜再起,日本的东山再起也必将从长计议。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焱土_lw

    简单说两句